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演进
——基于1981-2022年CNKI期刊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2022-03-03 06:52戴季容
民族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发文领域民族

戴季容 黄 毅 吴 磊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着眼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重大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就包含“协调”发展;“十四五”规划亦要求协同推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尤其强调应“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农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其关乎中华民族大家庭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是乡村振兴战略必要攻克的一块硬骨头。在国家战略的政策引领下,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但目前缺乏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分析。本文将基于CNKI数据库中1981年1月至2022年3月共计1070篇相关期刊论文,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进行系统的时空特征分析与关键词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避免数据库检索算法的遗漏,尽可能全面地探寻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将主题关键词分为{A}={民族,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B}={农村经济,乡村经济}两组,两两配对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期刊论文的联合检索,以1年为一个时间跨度,相对全面地搜集了1981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的共计1070篇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相关期刊论文,以供后文进行研究分析。

CiteSpace,中文名“引文空间”,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着眼于对科学主题领域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由此类方法分析所得到的可视化图形被称为“科学知识图谱”,这一工具有效地提升了学者们对研究领域的理解[1]。本文依托CiteSpace5.5的统计与可视化功能,通过选取关键词、机构和作者为研究节点,分析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演进历程,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二、时空特征分析

(一)时间分布特征

某一研究领域内的文献时间分布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发展速度与演进进程,与同期的制度政策和学术热点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寻找规律,则可以作为对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测的参考依据。

本文根据检索所得的1070篇论文的时间分布情况,绘制了时间分布图(图1)。由图可知,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期刊论文最早出现于1981年,其原因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王龙生对这一背景下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使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记录[2]。1992年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期刊发文量开始在波动中稳定增长,源于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后称《决定》),《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开始受到重视。

图1 1981-2022年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相关论文发表趋势

发文量的第一个峰值出现在1997年(23篇),这是因为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九五”计划),从经济层面指出“九五”计划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也从意识形态层面强调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且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该年学者们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民族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和市场问题三方面,相关关键词提及次数分别为9次、5次和4次,代表学者分别为段庆林[3]、王关球[4]和金三最[5]。第二个峰值出现在2008年(54篇),这是源于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一致通过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故此后的几年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成为热点;该年学者们关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研究视角集中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人口流动和养老问题等方面,相关关键词提及次数分别为10次、6次、4次和3次,代表作者分别为顾金龙等[6]、曾雪飞[7]、陈桢[8]和姜大谦[9]。第三个峰值出现在2019年(51篇),这是因为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这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该年学者们关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研究视角集中于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产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贫问题等方面,相关关键词提及次数分别为20次、19次、11次和5次,代表作者分别为崔龙燕和姚翼源[10]、沈权平和沈万根[11]、张琦等[12]和张丽君等[13]。

(二)空间分布特征

1.引用分布

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论文观点被学术圈认可的程度,大体上可以反映所作研究的学术水平。在1070篇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相关期刊论文中,被引频次20次及以上的共27篇,占比2.52%;其中,被引频次高于50次的共3篇,占比0.28%,分别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乡村旅游“体验经济”发展问题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没有高于100次的。整体来看,这1070篇期刊论文总共被下载192616次,被引用3194次,平均被下载次数约为180次,平均被引用次数约为3次,下载被引比为0.017,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水平、强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较少。

2.基金分布

文献的基金支持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所作研究的价值水平,基金支持度强的研究领域一般都处于研究前沿,且被广泛认可。1070篇期刊论文中有71篇获得了基金支持,占比6.64%;此外的93.36%的论文没有获得基金的支持,说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相关期刊论文的前沿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作者分布

1070篇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相关期刊论文总共由841位作者完成,其中753名作者(89.54%)只参与了1篇文章的写作,75名作者(8.92%)参与了2篇文章的写作,参与了3篇及以上的共13人(1.54%)。其中,吕学芳就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相关内容发文6篇,龙远蔚和舒景祥分别发文5篇,是参与写作论文数最多的三位。由此可见,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少有学者会持续深度研究同一领域内的问题。

为探究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学者间的交流合作情况,本文使用CiteSpace绘制作者合作的共现图谱(图2)。图谱以论文作者为节点,依照发文数量的多少调整节点的大小,用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图谱共有841个节点,25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07,较低的密度意味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作者间的合作普遍而言程度较低。根据图2可知,目前共形成了13个研究群体,包括曾昭华—李友娣、邱文达—程厚思—赵德文、梁平—马智利—贺荣伟、刘远冬—刘纯明—柴鹏、伊全胜—刘芳—付萌等研究群体,但总体共现频次都较低。可知,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作者之间互动交流较少,因此今后应当加强合作,以共同提升学术水平、推进学科发展。

图2 研究作者合作的共现图谱

4.机构分布

学者的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学者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对于研究机构而言发文量也具备相同的意义。通过分析1070篇论文的来源机构,发现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机构一共有32所,其中29所是高校。将这32所机构的发文量情况进行绘制,得到图3。

图3 相关领域机构发文量

图3的32所机构中,6所地处云南省,共发文45篇;5所地处北京市,共发文45篇;4所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发文31篇;4所地处甘肃省,共发文31篇;此外,虽只有2所地处湖北省,但发文量亦高达31篇。这显示出云南、广西和甘肃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分布较广的省份,以及北京和湖北作为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学术研究较为重视。在所有发文机构中,中南民族大学以26篇的发文量位居首位,和发文同样高于20篇的中央民族大学与吉首大学并列第一梯队;此外,云南农业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则以10篇以上的发文量居于第二梯队;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17所机构则是第三梯队;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表明这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拓展。

为更好地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可以以发文机构为节点形成机构共现图谱(图4)。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共有503个节点,6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05。根据图4可知,由于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学者间联系并不紧密,该领域中研究机构的联系也显得较弱。除中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学院等少数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拥有多边联系外,大多数机构处于单边联系或游离状态,今后应当逐步加深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在更多层次、更多角度得到充实与深化。

图4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三、关键词分析

在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用于表达文献的主题内容。本文针对1070篇论文的关键词,分别进行了共现分析、聚类分析、时间线分析、突现分析和前沿趋势分析,直观地反映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而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使用CiteSpace对1070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以“一年”作为时间切片单位,进行数据自动裁剪后生成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5),图谱共有103个节点,174条连线,密度为0.0331。共现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说明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出现频次分别为260次、167次和94次,中心度分别为0.39、0.13和0.08;三者也是被引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分别被引146次、75次和54次;与之有共引关系的关键词还包括:发展、乡村振兴、对策、乡村旅游、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农牧业、民族经济、市场经济、农村金融、农村文化、乡镇企业、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等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研究领域还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成人教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结构、社会主义、民族传统体育、城镇化、路径研究、商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尺度包括全国、西北、西南、省级、市级、县(区)级、乡镇和某个特定少数民族内部,主要研究区域是西部地区、西南地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和湖南省等区域。

图5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主要着眼点,也反映了该领域的热点所在。本文对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将出现频次在5次以上的30个关键词整理成表(见表1)。除去行政区划等地理范畴类关键词,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热度最高的主题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此外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农牧业、农村市场经济、农村金融和农村文化也具备较高的热度。非农产业、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养老和协调发展等重要研究领域关键词出现频次皆低于3次,成果较少、热度较低,今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1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频次大于3的关键词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根据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关键词分成不同的小组,组内的关键词之间是相似的(相关的),而不同组中的关键词是相对不同的(不相关的)。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关键词进行的聚类分析共生成了173个聚类标签,选取频次最高、面积最大的10个聚类标签绘制图6的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6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聚类图谱中,标签所占面积越大说明出现频次越高。由图6可见,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领域中,民族地区、农村、农村社区、新农村、乡村旅游、乡村人口、绝对贫困人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牧业和彝族是目前的研究重点。此外,除后四个研究点外,其余聚类间存在较大重叠部分,说明这些聚类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研究相对集中。

(三)时间线分析

为了解关键词聚类的时间演化趋势,本文绘制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图(图7)。图谱显示7个聚类,分别是:民族地区、农村、农村社区、新农村、乡村旅游、乡村人口和绝对贫困人口。

图7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

时间线表明聚类出现的时间跨度,时间线之间的连线表示聚类之间的关键词关联,时间线的颜色深浅说明文献数量情况。根据图7,可以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时间演变趋势作出以下分析:

第一,“#0民族地区”聚类中研究时间跨度最大,其相关文献出现的时间为1986-2020年。该聚类在1993年与“#5乡村人口”产生关联,是因为在当年中民族地区贫困人口问题在研究中开始得到了初步的重视,包括教育事业方面[14]与医疗卫生事业方面[15];在1986-2010年间多次与“#3新农村”产生关联,分别是关于民族—农村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7]及路径研究[18],以及一些针对文化、旅游、金融、教育等领域的更为深入的研究;此外,该聚类还与“#2农村社区”和“#4乡村旅游”产生了程度较轻的关联。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民族地区”于1986年最早出现在这一时间线上,持续与本时间线上后续的研究维系着内部联系。

第二,“#1农村”相关研究时间跨度相对而言也较大,发文时间横跨1986-2017年。该聚类在1988年和1998年与“#2农村社区”产生关联,在1987年和1996年与“#3新农村”产生联系,在2006年与“#4乡村旅游”产生了程度较轻,分别说明了在农村经济研究进程中,农村社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主题在较长时间内都是研究的重点。其中,与农村社区相关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聚居区研究[19]和民族地区农村市场问题研究[20]等领域;与新农村建设相关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问题[21]、商品经济发展问题[22]和职业技术教育问题[23]等多个方面。

第三,“#2农村社区”时间跨度为1986-2018年,“#3新农村”时间跨度为1987-2014年,“#4乡村旅游”时间跨度为2015-2020年,这3个聚类与其他聚类联系相对较弱。其中,“#2农村社区”和“#3新农村”相关研究起始早、延续时间长,且涉及文献数量较多,反映了这两个方面在其时间跨度内热度较高,今后也可在这两个方面深化相关研究;而“#4乡村旅游” 相关研究虽起始时间较晚,时间跨度也相对较短,但其研究延续力度强,单位时间涉及的文献数量多,是未来研究持续集中和深化的热点领域。

第四,“#5乡村人口”和“#6绝对贫困人口”相较而言时间跨度更短、与其他聚类联系更弱,涉及的文献也相对较少,研究兴起和没落的时间都较早,说明这两个方面的文献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领域短暂地出现过,但热度较低,几乎没有进一步与其他要素进行结合研究的趋势。

(四)关键词突现分析

在CiteSpace中,将Burstnes中γ设为1,可检测频次短期内高速率变化的突变词,并生成关键词引用突现图(见图8)。

图8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关键词引用突现

图8中显示了不同时间段中突现强度较高的16个关键词,分别是市场经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农牧业、民族经济、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农村信用社、新农村、农村金融、对策、发展、农村文化、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其中“乡村振兴”和“新农村”突现强度最大,分别为31.8157和29.3306;16个关键词突现强度平均值为7.8921,整体突现强度不是特别高。16个关键词平均起止间隔为6.6年,说明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中研究学者们趋热性较强,往往就某一热点短暂地进行研究后就转向其他热点,针对某一方面持续而深入的研究较少。

此外,1981-1990年之间突现关键词5个,平均强度6.7069,平均起止间隔为9.8年;1991-2000年之间突现关键词3个,平均强度5.7235,平均起止间隔为4.7年;2001-2010年之间突现关键词4个,平均强度10.7822,平均起止间隔为6.3年;2011-2022年之间突现关键词4个,平均强度11.4319,平均起止间隔为4.5年。这说明随着时间推移,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出多样化水平提升有限,热点驱赶性较强,研究深入程度不足,因而应该持久挖掘相关研究的深度,同时加强拓宽相关研究的广度,以增强研究的多样性与持续性;但另一方面,关键词的突现强度随着时间推移而持续增强,这与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政策的倾斜引导、经济总量与规模的持续发展优化和治理现代化对相关领域增添的学术热度息息相关。

(五)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为更直观地从时间跨度上分析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演进,本文绘制了研究前沿时区图(图9),并根据时区图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在1981年至2022年的发展进程分为五个阶段。

图9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前沿时区图

第一个阶段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初现阶段,时间跨度为1981-1985年。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科技工作会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自上而下在全国各地广泛召开,如何通过加强科技工作振兴农村经济、如何改革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五年中,CNKI关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论文除去前文提及的王龙生[2]于1981年发表的具备调查报告性质的论文外,其余论文基本集中于如何进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如何发展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其中陈家驥[24]、徐基述[25]和侯丕之[26]的研究较具代表性。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进来,不断推进、拓展和加深对该领域的研究。这一阶段共产生论文19篇。

第二个阶段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发展初始阶段,时间跨度为1986-1994年。九年中,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商品市场经济依然维持着研究热度的基础上,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领域中出现了 “农牧业”“民族经济”“农民收入”和“非农产业”等新关键词,可见学者们在宏观层面展开了更细致和全面的系列研究;而同期“乡镇企业”“医疗卫生状况”和“横向经济联合”等关键词的出现,则意味着该领域微观层面研究的发展起始。产生于这一阶段的许多关键词在此后数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被引频次较高的重要主题。这一阶段共产生论文136篇。

第三个阶段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发展加速阶段,时间跨度为1995-2005年。这一期间内“九五”计划的提出明确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更多的学者走入这一领域中展开研究,前一阶段开始的研究也得到了持续推进和不断发展,并衍生出“精准扶贫”“成人教育”“农村教育改革”和“农村信用社”等新研究热点。这一阶段共产生论文244篇,相较前一阶段增长近一倍。

第四个阶段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领域扩展阶段,时间跨度为2006-2016年。2006年前后,“新农村”“乡村旅游”“农村金融”“农村文化”“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出现,原因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学者们紧跟热点撰写相关论文,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建议。这一阶段共产生论文471篇,是前一阶段的近两倍。

第五个阶段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发展革新阶段,时间跨度为2017年至2022年。2017年十九大报告一方面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以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三农”问题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区域发展问题获得了学术界的大量关注;此外,2020年党中央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写入“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凸显出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协调发展工作和民族—农村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战略地位,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热度将持续走高,可以预见一系列新的研究主题即将出现。这一阶段共产生论文200篇。

四、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本文以1070篇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相关文献为样本,绘制出各类图谱,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关键词三个方面对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与可视化分析。

在时间分布上,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呈现出趋热性,发文量与政策热点呈较强相关性,阶段性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科技工作会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这一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内最早的期刊论文出现于198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内发文量开始在波动中增长,并在“九五”计划提出后的1997年出现第一个峰值;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后,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与之伴随的是出现在2008年的第二个发文量峰值;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地区研究成为热点,此后在2019年迎来了该领域的第三个发文量峰值;2020年“十四五”规划对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协调发展工作和民族—农村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都提出了崭新要求,期间相关领域研究热度持续走高,可以预见一系列新的研究主题即将出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相关研究将出现大幅增长,甚至出现新的发文量峰值。

在空间分布上,不高的平均被引频数和基金支持比例说明此前的研究成果普遍而言水平不高、影响力较低、前沿性较弱;发文作者分散且发文量低,说明此前少有学者对于该领域持久深入研究,以致相关成果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仍有欠缺;同时发文机构分布不均衡,发文较多的高校、研究机构集中在云南、广西、甘肃、北京和湖北等省市自治区,而其余许多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对该领域的研究趋于空白;此外作者之间、机构之间多处于单边联系或游离状态,缺乏深入持续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分析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在1981年至2022年的发展进程分为五个阶段,研究贴近现实与政策不断革新、多元化,趋热性较强,持续而深入的研究较少。根据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目前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研究重点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新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对策、乡村旅游、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农牧业、民族经济、市场经济、农村金融、农村文化、乡镇企业、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这一系列主题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研究相对集中。突现强度较高的16个关键词是市场经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农牧业、民族经济、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农村信用社、新农村、农村金融、对策、发展、农村文化、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突现强度平均值为7.8921,整体突现强度不是特别高。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研究热度将持续走高,内容或将进一步丰富,值得广大学者对其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二)研究展望

结合前文所做分析及其结论,未来面向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度研究。

(1)研究方法

早期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近年来的定量分析多出现于产业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等方面,研究数据大多取自宏观数据,缺乏基层实地调研数据,以致目前的定量分析研究难接地气、不够深入、缺乏现实性。此外,现存的定量分析多使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与充满不确定性和阶段性突变的现实之间存在难以避免的误差,也忽略禀赋在空间分布上的异质性。因此,基于民族发展阶段性的情况,应加大实地调查力度以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深入探寻更多微观影响因素,引入行为经济理论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而促进农村经济领域的研究更广、更深、更实际地发展,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研究合作

因为比较优势的存在,区域间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往往被认为是互利共赢的,事实上学术层面的交流合作也符合同样的规律。因此,为提升研究成果水平,增强其影响力、前沿性和受认可度,未来应当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鼓励广大研究机构、广大学者跨学科、跨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研究,融合多地区发展经验联合探讨,拓展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3)研究内容

从相应政策号召的角度来看,首先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农村可持续的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其作为关键词突现时长较短,欠缺研究深度,应对其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其次,为响应“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要求,民族地区农村如何展开区域间的经济联合,以及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如何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是较有价值的研究热点。从经济学前沿的角度来看,融合空间经济学、空间统计方法、空间计量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行为经济学的民族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研究,有较大的可能性成为经济学学者的关注热点。

猜你喜欢
发文领域民族
我们的民族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2020 IT领域大事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领域·对峙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