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飞 徐 钊*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模糊和混乱的概念,直到200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概念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只是在不断发展。在过去的十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开始被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被收集、记录下来。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在这个阶段传统展示设计并没有创新,仍然是相对类型化和传统化,图像、文字和表述仍然是最重要的展览形式。这种静态的、传统的展示方式往往不易引起观众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与宣传并没有将其转化为真正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的[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实体外壳,它是在人们的参与下代代相传并代表着一个群体、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同时又不断被群体重塑,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增强了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表现,要求我们通过瓷器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考虑其背后的工艺,以了解非物质遗产所要传达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因此,为了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发挥人的作用,通过现场展览来表现这个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变化体现了从静态到互动、从封闭到开放、从单向信息传递到双向信息传递的特点。博物馆的创新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在创新中弘扬传统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赋予新的灵魂[3]。国务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4]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博物馆活动中,意味着收藏和展示的视角发生了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给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带来了新的挑战,今天,博物馆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博物馆开始欢迎来自不同地区、社区和教育背景的人们,收藏政策也从关注文物和艺术品转向收藏表达该地区不同文化和习俗、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物品。博物馆试图通过收集那些本来会被忽视的物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联系,通过这些物品,试图再现人们的社会活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来说,不仅要履行展览、研究和收藏的传统职能,而且要吸引公众的兴趣,提高博物馆的声誉和知名度。
传统的博物馆展览已经不再适用,静态的展览方式已经无法抓住大众的眼球。一个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对人们的心理体验有着重要影响。大多数展览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展览一样,都是用图形和展品来展示实物的静态展览,这种静态展览完全失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媒介,应该是人和物的参与,体现为一种无形的行为活动。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对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记录,并采取立法措施保护和扶植传统艺术及工艺美术行业,大量民间博物馆的建立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5]。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背景下特定环境的产物,是浓缩了民族特色的文化。非遗博物馆的展览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它提醒人们注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变,通过这种活生生的展览,人们可以更真实、具体和亲密地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非遗类博物馆肩负着教育责任,它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教学使其得以传承和传播,同时使人认识到其丰富性。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创造一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使人们了解其价值和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我们要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和精神遗产传达给公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展示”的含义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空间”的含义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以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6]。从茶文化博物馆的标志性展览空间来看,如何结合展览和策略来解释茶文化,如何有效地展示茶文化博物馆的整体环境,以及进行展览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制定观众参与方案等,都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含义。
博物馆的功能性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建筑的设计、使用和材料的选择必须满足博物馆日常活动的需要,增强博物馆展品的影响力,并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以确保参观者能很好地融入博物馆。随着功能的日益多样化和内涵的丰富,在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延伸出建筑的美学要求,增强博物馆的影响力。此外,建筑已经成为博物馆美学的最佳外在表现形式,观众的视角从远景转向近景,从外部建筑艺术品转向内部空间环境,通过内部结构展馆空间、辅助空间,利用光影、明暗对比、感官和节奏,成为非遗类博物馆的展示形式。
1.与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展示理念相比,“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将人置于展示的中心,介绍人类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介绍历史和文化,呈现人类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以及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它追求的是一种循环互动,能够有效地传播文化。
2.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越来越多。VR 技术、AI 图像、虚拟形象等极大地提高了展览的可视性。新科技与新媒体的重新组合,通过声、光、电等视听手段,将信息以数字形式呈现出来,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直观、形象的展示体验,成为一种全面、互动的创造展示体验,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3.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观众的互动,展览的互动性也越来越重要。展览空间中的人可能与传统展览中的人不同。在展览空间中,人们可能会被传统展览的形式所吸引,从而下意识地将自己融入其中,茶文化中的闻香、品茶等都可以在茶文化博物馆得到相关的体验。
4.与其他类型的沉浸式体验相比,交互式沉浸式体验可以引起游客的共鸣,这种对体验各种无形的文化和历史经验过程有着深刻的需求。互动式沉浸体验和人机交互一样是动态的,它是一个动态体验的过程,可以激活游客的多感官体验,在游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空间之间形成互动,利用空间设计鼓励参观者自发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1.地域因素
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文化更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更新迭代。每个省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色,在饮食、生活习性、穿衣特色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又相互融合,对于茶叶而言这种不同更明显。茶马古道从初步发展走向繁荣到今天的平稳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形式,如何让观众在茶文化博物馆中感受和了解这些发展过程需要着重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览形式与传统博物馆有着一定的区别,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因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方法存在着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段时间、某种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产物,其发展和传承植根于特定的环境,必然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生活习性紧密相连。因此,在描绘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关注其原有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深入分析其所在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特色环境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增强其流动性、连续性、多样性、统一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不是孤立的,而是必须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和进程,需要一个生动的表现模式来捕捉和呈现其内在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促进其成为活的文化。
2.传承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强调的就是“非物质性”。由于它是无形的财富,所以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呈现,如文字记载、模型或实物的展示。而我国因为朝代的更替、战乱、天灾等,导致一部分文化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丰富,价值很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物质的,人民是保护和发展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行动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旦偏离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就会被打断,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没有人们参与非物质遗产的展示,其价值将无法显现。
非遗类茶文化博物馆相较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由于其面向社会的公益属性以及实际工作的现实需求,长期深入地方进行文普工作,可以说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附着的重要物质载体的范围涵盖在内[7]。对茶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传承和保护,融合新的科学技术并应用于博物馆展览中正在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趋势。通过利用科技手段建设核心的数据库,对茶文化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数据库,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站和App 了解相关知识文化,不断扩大茶文化的影响,提高传播效率。根据中国茶文化的特点,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通过各种茶文化保护活动和参与方式,鼓励公众关注茶文化、学习了解茶文化,最终去博物馆参观了解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而逐步提高对茶文化的认识。
基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需求,国家应全力以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行政、技术和资金支持。在政策制定方面,保证法规框架健全,具体政策齐头并进,同时,要组织开展茶文化相关的活动,实施多方面的合作,扩大合作范围,吸纳众多社会力量,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建设和覆盖政府无法处理的自然资源保护细节。同时,落实各级监督工作,反馈工作内容,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茶文化保护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构建一种机制,即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科技管理部门主导、各级各类科研院所和I T行业建设、社会公众全民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这种机制是保障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下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基础[8]。
由于时间的变化以及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进步,人们的展览意识不断增强,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占据小部分展览空间的设计,尤其静态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为主的传统博物馆式展览模式仍是主流,观众逐渐对枯燥的传统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参观的兴趣,所以迫切需要眼前一亮的展览空间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承和保护作用。如何通过建设非遗类博物馆保护这些文化成了如今的话题,非遗类博物馆又如何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展览方式更是重中之重,要有效利用非遗类博物馆的建筑和设施,强调非遗类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与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方式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博物馆在保护遗产时不仅要注意保存原物,而且要与时俱进,利用科学技术适当创新,使之适应现代观众的参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