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良超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贵州 都匀 558000)
稻渔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稻田浅水环境为水产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形成稻渔共生的新型复合立体稻田养殖技术模式。通过鱼、虾、蛙在稻田内的活动,可改善土壤,提升肥力,并以水稻中的害虫、杂草草籽等作为食物,对稻田起到除虫、除草的效果。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可减少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对比常规稻田种植,不仅可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还增加水产养殖所产生的收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1],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同时,贵州省委省政府也将生态渔业作为12项重点产业之一进行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生态渔业重要组成内容,对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现场走访咨询农户和到县(市)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调研等方式,了解黔南州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分析其综合效益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2018年渔业调查显示,黔南州稻田资源总量为11.73万hm2,其中宜渔面积2.87万hm2。2017年和2018年分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02万hm2和1.26万hm2。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以来,2019年稻田综合种 养 面 积 达2.15万hm2,2020年 达2.19万hm2,2021年达2.17万hm2,养殖面积连续3年稳定在2.13万hm2以上,占黔南州宜渔面积的74%以上,5年增长113.4%。
2017年和2018年黔南州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稻花鱼产量分别为3 794 t、3 912 t。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以后,稻花鱼2019年产量达6 123 t;2020年产量为7 350 t;2021年产量为7 661 t,5年增长101.92%。
在黔南州分布上看,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辖区12个县(市)都有养殖分布,三都县养殖面积稳定在4 667 hm2、福泉市和都匀市养殖面积稳定在3 333 hm2,稳居黔南州前三位。
黔南州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主要以农户为主,目前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经营主体共有6个,其中合作社4个,公司2个。从农旅结合上看,辖区龙里县创建稻渔旅游示范基地1个。从销售上看,辖区稻花鱼主要是销售初级农产品,尚未开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较短,品牌方面仅有匀东苗鲤一个品牌。
近年来,黔南州积极与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2021年依托都匀市杨里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联合贵州大学,对贵州土著鱼都匀红鲤种质特性进行研究,了解贵州省稻田都匀红鲤形态特点、遗传多样性现状、营养学特点、绝对繁殖力与相对繁殖力、生长特性、生长拐点及生长趋势,通过人工繁殖试验,掌握都匀红鲤的受精率、孵化率等基本情况,通过技术推广,总结形成都匀红鲤稻田养殖技术。
201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黔南州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在12个县(市)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85万元,通过示范引领,技术指导,不断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实现一田两用,稻渔共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能实现水稻增产,还可通过水产品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龙里县进行调查并结合黔南州测产数据分析表明,稻谷产量平均增加25.8 kg/667m2,稻花鱼25 kg/m2,产值平均增加1 154元/m2,有效提升单位面积产值。另一方面,龙里县着力打造稻渔综合与休闲旅游综合体,吸引贵阳周边人群自驾游,同时出售优质稻花米和土特产,农户切实获得收益,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也得到一定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稻渔综合种养不投入化肥,使用有机肥平均投入325元/667m2,周边水稻单作肥料平均投入420元/667m2,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29.23%。农药使用上,稻渔综合种养平均农药费用20元/667m2,周边水稻单作田农药费用27.5元/667m2,示范田农药使用量减少37.5%。说明稻渔综合种养可有效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及农药的施用量,同时水稻的产量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说明水田中的鱼类对稻田土壤肥力有一定提升左右,对稻田中的水稻敌害也有一定的消除作用,生态效益显著。
稻渔综合种养是黔南州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的主要抓手,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黔南州通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生态渔业发展覆盖带动贫困户1.87万户、7.01万人,带动农户增收4 550万元,人均增收614.5元。同时,稻渔综合种养对稳定粮食生产,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根据《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严格控制田间工程,在沟坑占比低于10%的条件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仅不影响水稻生产,反而可增加水稻产量25.8 kg/667m2,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稻积极性,促进粮食稳产增收。
为加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201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下,黔南州先后出台《黔南州2019年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工作实施方案》《2019年黔南州生态渔业发展推进方案》《黔南州农村产业革命生态渔业2020年工作推进方案》《黔南州农村产业革命生态渔业2021年工作推进方案》,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1 326万元,其中用于湖库生态养鱼85万元、稻渔综合种养585万元、冷水鱼养殖256万元,水产苗种场建设200万元,水产品加工骨干支撑基地200万元、设施渔业124万元。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增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后劲,稻渔综合种养推广立竿见影,养殖面积持续增加,产量节节攀升,促进农民增收。
黔南州注重示范引领,试点先行,通过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逐步引导群众转变生产观念,由输血转为造血。2019年黔南州建设稻田养鱼示范基地333 hm2,开展稻田养鱼示范推广0.67万hm2,其中6.67 hm2以上稻田养鱼集中连片示范点28个。稻谷产量平均增加25.8 kg/667m2,稻花鱼25 kg/667m2,产值平均增加1 154元/667m2,发挥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黔南州始终将技术服务作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效益的主要手段,州、县各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组成技术组,同时邀请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大学生态渔业技术团队等三方机构,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切实解决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近年,累计组织培训农民6 000余人次,发放稻田养鱼技术规范资料30 000余份,为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切实做好保障。
2021年以来,黔南州通过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完成普查主体717个,物种50余个。通过普查,黔南州适宜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的水产品种主要有鲤鱼(福瑞鲤)、鲫鱼、虾、蟹等,鱼种来源主要以外购为主,自育为辅,养殖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著鱼是都匀红鲤。2019年以来投入水产苗种场建设项目资金200万元,在黔南州打造了苗种繁育场3个,切实抓好苗种保障。为用好土著鱼资源,加强与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积极开展都匀红鲤种质特点及繁育技术研究,依托都匀市杨里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成功突破都匀红鲤人工繁殖技术壁垒,成功繁育苗种200余万尾。
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受制于地块较小,许多田块无法开挖鱼沟鱼溜,平板式养殖产量较低。同时,黔南州从事稻渔综合种养企业和合作社较少,大量依靠农户发展,总体规模不大,以小规模、分散型为主,规模达6.67 hm2的稻渔综合种养大户较少。
黔南州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较晚,2019年以后政府加大引导力度,才有一个量的提升,但稻渔产品销售都是依靠农户自卖,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无相关加工产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同时,黔南州通过稻渔综合种养,稻田鱼产量仅达25 kg/667m2,单产较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三都县、荔波县、独山县、平塘县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农户长期养成养殖稻田鱼的习惯外,其他县(市)在失去财政资金支持后,农户发展积极性不高,发展动力不足。
黔南州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较晚,无标准化生产规程,农户都是按照喜好开展,导致产业化能力不足。稻渔品牌只有匀东苗鲤一个,品牌影响力较低,未能形成知名的稻渔产品品牌,稻渔产品价格不一,产品质量和价值未能得到体现。销售渠道建设方面多为养殖户各自摸索,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
黔南州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中,“稻+鱼”占比在90%以上,“稻+虾”“稻+蛙”等发展较少,产品品种单一。农户自行发展的传统稻田养鱼只注重生产环节,忽视多元化开发,产业开发上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未形成产业化。产业发展未能很好的与乡村休闲、旅游、观光、游乐、垂钓结合起来。
继续加大支持引导力度,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金,吸引一批经营人才,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充分整合宜渔田块,提升规模化水平,降低成本投入。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户与公司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与企业捆绑式发展,不断提升稻渔综合种养质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之路。
将稻渔综合种养与地方生产特点结合起来,围绕平塘县、荔波县、独山县、三都县打造一批平板式稻田养鱼示范点,围绕龙里县、福泉市、贵定县基础较好的县(市)打造一批沟坑式标准化养殖示范点,通过示范引领,提升群众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强化稻田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指导农户按标准开挖鱼沟、鱼溜等设施,提升养殖效益。
将品牌创建纳入渔业规划,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参与稻渔品牌创建,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推进农产品商标认证,鼓励打造具有黔南特色的地区公共品牌,支持建设渔业品牌展销中心和体验店,巩固提升“都匀东苗鲤”品牌及地标知名度。另外,要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扩大推广范围,创新推广渠道和方式,同时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人知晓当地产品,激活市场[2]。
建立州级水产技术推广团队,制定稻虾、稻鳅、稻渔等共(连)作模式技术操作规程,鼓励农户发展多模式稻渔综合种养,丰富养殖品种[3]。建立健全苗种供应、生产、投入品、加工、销售、餐饮等多个产业链环节规范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旅深度融合,结合三都县水族端节,举办稻渔节、丰收节等活动,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有机联动起来,让游客体验乡村稻渔综合种养农耕文化的乐趣,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增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