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庚,田红娟
(西安文理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学前教育学院,西安 71006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统筹推进各阶段思政课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和内涵式发展是守好一段渠和跑好接力赛的关键所在,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价值和意义。其中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关节点。遵循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找准“种好责任田”“阶梯式递进”“立德树人”等三个出发点和着力点,把握好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段育人目标达成的落脚点,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教学。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设置是“牛鼻子”,关系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合理设置课程与标准,把正确政治方向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科学构建课程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目标要求,统一部署、分层分类,做好“一体化”和“种好责任田”,处理好“全程贯穿”与“学段目标”的关系,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分学段有序推进,螺旋上升。高中阶段从职责和职能定位来看,重在强化政治认同,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认知来看,科学规划课程内容是高中思政课教学成功的前提
在学生自身成长规律上,中小学是“拔节孕穗期”,大学是“成熟收获期”[1],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设计时呈现出对思想政治认知的规律。高中阶段在一体化过程中是有效衔接和核心转折期,如高中阶段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在表述内容时用的词汇和概念是“明确”“知道”“理解”和“认识”,以知识掌握教育为主。在相关知识性学习过程中,找准定位,理清思路,明晰目标。让学生了解到政治与国家的关系、政治活动开展的目的、政治在一国繁荣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国家人民行使权利的方式(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知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认识”中国社会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所取得的成就,中国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本质;“懂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相统一。
2.从教学过程来看,高中阶段担负着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的作用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三阶段和四环节[2],各个阶段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和稳定,具有明确的界限。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阶段性特征,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大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担当与使命,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深刻认识”“透彻理解”。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及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选修类思政课程,让学生看到、了解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村民参加村务公开会”“年满18周岁的学生投票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此类现象是“政治现象”。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每年两会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国家之间领导人互访,校园拒绝邪教,等等。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提升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由此在“一体化”有效衔接和教研过程中,小学老师“往前看”,大学老师“回头看”,中学老师“既要往前看,又要回头看”,高中阶段担负着起承转合和继往开来的作用。
3.从教学效果来看,高中是质变前量变的充分准备,要守好“一段渠”和传递好“接力棒”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开展序列化活动课堂,改变以往思政课重知识轻能力、素养的状况,要求政治生活教育的全过程。知识的学习需要积累和承接,各学段的阶段性特征在一定阶段属于量变阶段,而从一个阶段跨越到另一个阶段则属于“质变”阶段,学生思想和认知的成长也呈现为质量互变规律。如关于“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要求学生有印象即可;初中只提到概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大学阶段要讲清楚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把它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重在开展探究性和理论性学习,在大学阶段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只有让学生具有对“民主”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才能在大学教学中建立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理解信仰和实际运用,增强使命担当,在承继中小学的教育成果基础上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既一脉相承、步步拔高,又拉开间距、分出层次,在“两个变局”中落实“两个大计”的重要任务。
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具有特殊性。高中生在初中的知识背景中学习,呈现出由点到面、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和层层递进的过程,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学内容是阶梯式的问题链,重视思索知识背后的逻辑意义和内在价值,需要知识逻辑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进而通过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
1.教学内容要按同一主题不断深化“接着讲”、并列主题不断拓展“同时讲”
思政课一体化是根据核心素养目标培育的阶段性、衔接性和发展性等要求,跨学段设计小中大学知识谱系与学段育人目标,其中高中学习的内容维度通常关注的是知识、理解和技能,是有关学生学习“什么”的问题。如核心概念是教材中反映学科本质、构成内在关联的学科系统的主概念。高中阶段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涉及的核心概念相当多,可以说大学阶段思政课中用的概念高中基本上都讲到了,但中学阶段是以知识性教育为中心,让学生学习、熟悉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基本论断等,大学阶段思政课和政治学类课程则要完整准确阐释。所以高中阶段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无论“接着讲”还是“同时讲”,都需要在纵向上把握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横向上布局思想引领的不同维度,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中心议题,突出课堂学习重点,构建政治理论体系,发挥好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从而在大学阶段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内在体系,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批判性重构。
2.思政课复合课堂创建和教学目标达成要将“整体布局”和“学段覆盖”一体化
思政课按照“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分解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学习内容要考虑学生的立场和视角。如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已对此做出整体设计,从一体化角度审视,各个学段还应采取不同方法和选择侧重点。小学阶段可以选择《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导入课程学习,呈现党的领袖故事、英雄事迹、重要事件、重大成就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重在教学情境、教学方式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融入度为目标。通过轻松愉悦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道德情操。初中阶段主要是沿着历史发展脉络,利用思维导图介绍各个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党成立初期的李大钊、陈独秀,新中国成立初的“中共八大”,改革开放初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香港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发展史,夯实学生的爱国情感,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做忠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阶段,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思”的能力,利用系统化、体系化的教学方式重点讲授党的基本知识、发展过程与取得成就,让学生不仅明白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历史成就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历史成就,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信念。为此高中阶段要解析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恢弘史诗,彰显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先进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革命性”大事,共产党员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人民性”,帮助学生形成拥护党的领导的基本观念。所以,各学段教学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上下贯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系统。
3.课堂教学效果和评价要挖掘出知识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整体效应、深层意义和内在价值
知识传授要改变传统的“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的意识品质。一体化更多注重各种育人评价的实践操作,更加注重全过程性评价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中小学不能只重视知识符号的教学,高中要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在完整理解和关联整合中建构知识体系。应注重知识的整合、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学会迁移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如“批判性思维”是大中小学思政课都涉及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在“学会独立思考”目中,把在以往的情感基础与知识基础上对相关知识展开分析综合作为学生切实可以获得、理解、应用的内容。要在政治维度、业务维度和师德维度三个方面花大力气、下苦功夫,通过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努力学好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做到良性互动,持续激发学生真学真信真用,促进素养提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既体现学段差异,又体现育人主题,一以贯之,呈现出思想教育的规律性。[3]思政课教学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一体化育人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方案,让同一课程贯通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中思政课要突破简单地只关注升学重围,既要顺应当代青年成长成才嬗变的历史趋势,又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2021年全国人大通过法律对“党的教育方针”做了最新表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4]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工程,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五个人”为工作目标,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要求,以“德智体美劳”为人才培养新思想。要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五育融立、乐享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如陕西省咸阳市在市域高中学段精心设计了“立德树人、立智启人、立体强人、立美化人、立劳成人”的特色课程,将“五育并举”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实践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合育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运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中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样,加之网络中西方文化的侵袭和渗透,对高中生进行政治认同培育面临众多挑战。需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栽培。在一体化视域下,小学阶段是政治认同形成的“萌芽期”,重在利用可视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是政治认同形成的“发展期”,旨在夯实道德情感,强化思想意识,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涵义;大学阶段是政治认同形成的“成熟期”,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通过“三观”教育“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利用“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为此,在各学段课程设置中,教师需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契合的教学资源,利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良性互动,使政治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心理认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3.利用教育过程的每一个载体和每一节课,培育学生知行合一观
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是思政课的命脉,两者共存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价值引领事关出思想理论、树理想信念、涵人文精神、养家国情怀,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事关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自觉践行。不信不服只会导致知行相离,更谈不上以知促行。思政课在教学中追求“知行合一”,“行”是“知”的来源和动力,而“知”是“行”的指引和结果。[5]高中思政课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变革大发展时代,要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一定鲜活的生活经验的特点,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学生可以领会的生活经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的人才观。注重专业课程提质,把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把课程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强化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丰富形式载体,创新方法手段。高中思政课可以运用议题课堂,通过每一节议题设定和任务选择,使教学内容准确转化为高品质学习内容,促使学生课堂学习在内容、动机和互动三个维度上真实发生。任何一门课程都承担着育人的功能,如新文科就有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学和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从战略上讲,文史哲是要修身铸魂,经管法是治国理政,教育学是要培元育才,艺术学是要以美化人,以“双融合、双提升、双促进”为立德树人注入活力动力,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