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文化认同与网络文化安全建构

2022-03-03 11:06吴石英俞小和
关键词:文化

吴石英,俞小和

(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贺词中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9个小时。显然,我们已处于一个互联网编织的数字化社会中。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由于互联网的大众性、开放性特征必然会成为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场域。网络文化是区别于现实文化形态的新兴文化形态,文化创作、网络文化传播、网络文化消费等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的全过程,与国家政权、意识形态、制度体系的关联度颇高。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当今世界,文化资源的占有与利用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部分西方国家不断进行文化领域的扩张甚至文化霸权。“文明冲突论”者就认为冷战以后,因为文明之间的差异而引发的冲突将会是世界未来冲突的主导形式。亨廷顿指出文明就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人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的最大层面”[2]6。在网络大众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传播、交融,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为维护自身利益,都在竭力扩大本民族文化影响力,增进人们对自身的文化认同,定位自身的文化身份。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度重视从文化认同入手推动构建网络文化安全,是更好地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保证。

一、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内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安全发挥着基础性保障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3]网络文化安全既是文化安全在网络时代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内容。目前对于网络文化安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性界定,根据已有研究,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可从信息科学角度、文化安全角度、网络技术角度、价值观安全角度、政治安全角度等多角度进行解析[4]。我们认为,网络文化安全一般指主权国家的网络文化没有受到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不良侵害,能够正常、健康地持续发挥自身功能,并推动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的文化利益[5]。网络文化安全具体包括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价值观念安全、政治制度安全、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生活方式安全等。网络文化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第一,网络文化安全直接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大众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方面,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就是保证主流思想观念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中得到传播和认同,并占据主导地位,不受其他意识形态侵蚀。全球化和数字化使得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部分西方媒体借助互联网在中国大肆传播、宣扬西方价值观,借机鼓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歪曲中国的社会制度、公民权利、风俗文化等。此外,网络平台上的部分文化产品一味追求流量,忽视传播内容的正确导向,对网络使用者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甚至导致部分青少年受外来不良文化影响颇深,而对自身文化身份缺乏自信。网络文化安全直接关系到网络信息内容的价值导向,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直接影响。

第二,网络文化安全对其他安全的联动效应明显。网络文化安全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密切相关,相互间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复杂多变,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整体长期陷入低迷状态,世界经济局势严峻。中国采取有力举措,保持经济处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并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中国的崛起引发了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遏制,部分西方国家不断通过互联网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舆论,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严重扰乱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正确认知。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又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我国在与新冠肺炎疫情抗争的同时,与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舆论战也悄然发生。关于所谓“武汉病毒”谣言四起,各种针对中国的阴谋论充斥网络,直接威胁国家政治安全。此外,国内一些网络平台社会责任感缺失,为一己私利大肆传播低俗文化、不良粉丝文化等,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社会伦理,甚至有些行为已经涉嫌违法,极大地影响和误导网民的价值认知,形成不良的网络风气,严重危害到网络文化安全,也影响到现实社会的安全稳定。

二、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文化认同

生活在同一共同体中的人们必然会形成特定的文化,并且对该文化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文化认同就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的接纳、认可和归属感[6]。文化认同和网络文化安全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两个重大命题,其中文化认同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网络文化安全的维护就失去了根基。在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大众化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伴随着部分文化的强势扩张和文化霸权,这时,文化认同就容易演变成文化冲突,直接引发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维护国家网络文化安全的根本就在于增强文化认同,使本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认同免受异质文化的渗透、控制、同化和侵犯[7]。

第一,文化认同是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人民思想行为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民众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感越强烈,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凝聚力就越强。在一个共同体中,文化的向心力,对团结不同社会力量起黏合作用。高度的文化认同是人们在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上形成同一价值立场的基础,文化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意味着网络文化安全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反过来,如果人们对于国家的文化一直持有怀疑态度,那就表明本国文化凝聚力的下降,从而使网络不良之风的形成有可乘之机,一些内外部敌对势力也会乘机不断输入其他文化,引导大众认同并产生对其他不良文化的向往,进一步降低人们对本国文化认同,这必然会引发网络文化安全危机。

第二,文化认同是应对不良文化挑衅的根本保障。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性,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实质就是要保护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免受异质文化的侵蚀、同化。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存在并长远发展的根基。文化在增强人们对本国、本民族的情感和民族凝聚力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形成团结一致维护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向心力,是提升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软力量”。文化认同所表现出的价值观认同、语言认同、生活方式认同、社会制度认同能够塑造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身份,并将其内化成自身的思想观念,形成自我意识,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影响。因此,文化认同能够增强人民大众在互联网空间对外来不良文化的免疫力和抵制能力,从而构筑出维护网络空间文化安全的屏障。

第三,文化认同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下,国际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竞争,综合国力中文化力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文化建设。毋庸置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上受到的认同越多,文化软实力也就越强,该文化的影响力也就越大,本国的文化所受的安全威胁也就越小。因此,一个国家想要在网络上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入,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就必须让本国文化获得广泛的认同,进而推动本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提升。

三、当前提升我国文化认同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优秀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有待加强

优秀文化是承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历史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大众的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主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历程中形成的优秀革命文化,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是,在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的快捷性、便利性以及交流的互联互通性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偏好和需求发生了巨大转变,以简单易懂、短期生成、变化迅速为主要特点的快餐式文化受到欢迎。同时,“韩流”“日系”“欧美风”等外来文化元素被当作时尚和潮流,一度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与传承受到巨大挑战,甚至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迫境地,传统文化面临着被现代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取代的窘境。革命文化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国主义情怀,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别山精神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然而将英雄人物当作娱乐谈资的现象屡屡出现在互联网上,对革命文化进行解构,将英雄人物、革命历史当作吸引流量、赚取利益的工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方式和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走一圈”“拍照打卡”式的参观学习普遍存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没有内化于心,难以形成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

(二)“西方范式”的普遍存在

19世纪末,晚清的仁人志士认为中国的发展要学习西方,尤其是科学技术。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中“中学”在于“正人心”,“西学”在于应用。但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的发展差距,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在任何领域都要比中国超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甚至不少人认为西方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导致较长一段时间内本国文化自信心的缺失,中国学术界、思想界、文艺界认为“西方范式”是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完美范式,被各界引入、学习。曾几何时,国内高等教育的许多学科都将西方的思想和方法奉为经典,如西方社会学、西方经济学等成为学者教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其中的“新思想”“新方法”不断被用来分析中国社会现象。相对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社会富有解释力的思想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被边缘化。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上的偏差,人们一度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以致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认同割裂开来,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价值模糊,这对增强国民文化认同感来说是一大障碍[8]。此外,在文艺界,西方国家输入的文化产品受到追捧,如美国好莱坞的许多电影被奉为经典大片引入中国,在国内的影片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外来文化产品中呈现的西方社会生活的场景、方式、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逐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这说明西方社会通过文化产业输出的方式实现其“文化殖民”的目的并不是危言耸听,西方话语霸权确实能够严重影响大众的文化认同。

(三)文化领域存在严重的泛娱乐化问题

近年来,商业化浪潮席卷文化领域,为了迎合部分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心理,文化产品的生产越来越注重娱乐性。是否具有娱乐性、能否“博君一笑”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标准,从而产生“娱乐至上”的泛娱乐化现象[9]。“网红”“流量明星”“短视频”“直播”等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迅速崛起,但是以这种短、平、快方式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呈现出的文化内容普遍存在肤浅、空洞、夸大的特征。蓬勃发展的文化娱乐领域还出现所谓的“饭圈文化”,粉丝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追捧明星,大量年轻的粉丝群体是非不分、美丑不分、善恶不分,这种不良的“饭圈”文化最终导致部分人价值观念的扭曲。文化泛娱乐化迎合了人们娱乐消遣的需求,这背后体现的是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利益至上等错误的价值观念。民族文化被碎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弱化,不良文化逐渐侵蚀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果任其发展,结果正如美国学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指出的:“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10]186

(四)中华文化海外影响力有待增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化对世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总额已然高出美国一倍之多,是全球范围内文化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国,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11]。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人类大问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融入了中国历来主张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当前国际舆论形势依然异常严峻,西方反动势力极力阻碍中国的“大国崛起”和中国梦的实现,在国际社会制造和散播诸多不利于中国的虚假言论。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诋毁可以说不遗余力,典型的有2021年爆发的“新疆棉花事件”,报道的主要矛头并不是新疆棉花存在质量问题,而是无端指责新疆棉花的采摘存在“虐待、恐吓、威胁”的“强制性劳动”和“侵犯人权”问题,目的在于破坏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损毁中国声誉。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还很弱,在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世界上很多地区和人民还没有真正深入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提升文化认同,增强网络文化安全的实践路径

文化认同之于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众的价值需求,增强网络主体的文化认同和安全防范意识,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

(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向什么方向前进?”等问题提供正确的解答范式,让大众对文化的发展和所承载的精神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时代价值,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价值准则,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网络用户的行为自觉,对于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文化要进行坚决抵制,对于解构、戏说革命文化、英雄人物的内容要保持警惕,共同维护网络文化安全。中华文化的传承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发展先进、健康的网络文化为导向,实现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我国网络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质量水平,只有不断建设、不断发展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功能。

(二)构建富有解释力的中国特色理论话语,增强文化自信

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许多伟大探索,尤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开创性地进行了许多社会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西方的话语难以全面解读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我们要重视从实践成果中提炼新观点,梳理中国发展取得系列伟大成就的基本逻辑,阐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凝练,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用中国理论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并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特色学术理论范式的成功构建,能够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西方文明的迷信,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三)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抵御不良文化侵蚀

网络不是私人领地,更不是法外之地,不能让网络舆论场成为低俗文化内容的集散地。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针对新媒体新业态等数字化新生事物及时完善立法、规范执法,建立起规范管理互联网信息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网络有害信息、虚假信息的清理力度和覆盖面,净化网络空间。网络治理问题是一个公共性、长期性的问题,要重视常态化宣传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帮助网民识别网络谣言并自觉抵御不良文化影响,同时在各类网络平台设置网络举报监督交互功能,提升网络管理的精准度和治理效率。此外,加强网民的身份管理,提高网络文化娱乐产品创作的准入门槛,对于从事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对当下的微博大V、直播的网络红人、各大平台的公知,更要强化其责任意识,鼓励其制作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确保网络文化生态健康。

(四)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

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并不是要封闭管控,而是要以开放的姿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继续与世界互学互鉴,共通有无,向世界展现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全面的中国,提升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不同国家、地区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文明互鉴中增进文化认同,为维护网络文化安全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要认识到西方文化霸权的存在,在互联网平台与外来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过程中,要坚持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与个性,同时对西方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侵蚀保持警惕并坚决抵制。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