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 贺玲丽
微课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借助其动态模拟功能,可以将抽象的教材内容以更直观、简单的方式进行呈现。生物学作为重要的学科,因其涉及较为复杂的生理过程,对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要求较高,为更精准地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将微课与生物学教学进行有效融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水平。
微课是指在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将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及相应的拓展素材进行有效呈现的一种结构化数字资源。因其主要在网上进行传播,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保证学生学习时间的弹性,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为课前知识学习和课后知识点巩固提供助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欲望,对所学知识中的重难点,可以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法,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与此同时,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法做到全范围覆盖,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有效了解。而微课的应用,借助其针对性强的特点,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找到与自身相匹配的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薄弱点。微课与当前教学发展现状相匹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生物学知识具有抽象化、复杂化的特点,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带来一定的难度。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对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时,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不利于其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发挥不出课前预习的应有价值。而微课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借助学生探索欲强的特点,将梳理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和学习大纲以课件的形式进行呈现,使学生对各项知识点的内容做到内化吸收,养成良好预习习惯;同时,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中的重点内容有清晰的了解,最大程度地保证课前预习的质量。此外,生物学作为研究生物、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所蕴含的知识均是经过无数人不断研究、探索所遗留下的宝贵财富,为使学生对生物学发展史有更详细的了解,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加深学生印象。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学必修二中的“DNA分子结构”时,所要掌握的内容是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形式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教师可以提前将“分子生物学之父”克里克和沃森等相关内容导入微课软件中,让学生对他们有所了解,明确他们作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等知识点进行细化,将所梳理的知识以框架的形式进行呈现,并根据教学重难点,对知识点进行区分,以此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但在学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物质跨膜运输以及微生物的培养等复杂知识点时,如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无法理解其内在复杂本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阻碍。而借助微课的优势功能,采用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点,以一种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呈现,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学生要了解其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明确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等方式,若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导入,苍白的语言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而采用微课,教师可以提前将物质运输的方式,以视频、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灵活、生动。并且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教师可以将所设计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结合,以教学内容为核心,设置相应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围绕“什么样的物质可以跨膜运输?什么样的物质不可以跨膜运输?”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点,加深学习印象,保证对知识点内容理解透彻。
高中生物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实验进行支撑,以达到复杂本质简单化的目的,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系统的认知。但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生物学实验无法有序开展,教师只能采用语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导致学生对抽象的模型及概念无法理解,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微课应用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突破这一局限。教师提前将实验内容以三维模型或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将抽象的问题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并对实验中的重点进行分解式细化,有效弥补实验不足的情况,能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学习“遗传因子”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所得出的相对性状中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特征,为遗传因子的发现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但受生物特性、实验时间以及实验室设备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是一大难点。因豌豆花色的杂交实验无法进行,教师为使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理解知识点,确定遗传因子的存在,教师只能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绘画,学生无法对其内在知识点进行直观感受,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微课,教师可以提前将实验视频进行汇总,找出效果最佳的视频存放到软件中,根据课时长度和学生的理解度,对视频进行剪裁,并以文字的形式将重点内容进行标记,使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遗传因子有清晰的了解。此外,对这种视频,学生可以课上课下反复进行观看,加深记忆,感受生物学实验背后的规律,这种方式既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
在目前的生物学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内容的情况,因教材内容有限,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并且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若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制约。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该类问题可以有效得到解决,教师借助微课可以实现对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在教材知识基础上,教师利用微课中所蕴含的多种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使基础知识得到系统化的拓展延伸,并以更生动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知识以动态化的形式呈现,有效拓宽知识面。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能量流动特点等知识,若只是将知识点局限在教材中,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而将微课与教材内容进行融合,结合生活实例,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水平,使学生对生物学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
另外,在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时,对课后知识的巩固延伸也不可忽视。生物学知识点较为繁杂,内容较为抽象,在学生进行内化吸收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学生只局限在书本中的思维,向外在事物方向延伸,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生物学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点,保证知识内容梳理完整、规范的目的。具体开展时,教师可以在课后设置探究类作业,发散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索,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微课应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从课前预习、课堂应用、实验实践以及知识拓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可知微课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生物学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