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迷失与理性回归:把脉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基于教育学视角

2022-03-03 09:02李伟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科类学术论文选题

梁 晨 李伟健 王 屹

自我迷失与理性回归:把脉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基于教育学视角

梁 晨 李伟健 王 屹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既是一种价值创生的写作过程,也是一种思辨和验证间逻辑互证的写作过程,还是一种规范的写作过程,更是一种基于人文为导向的创新写作过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是研究生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有些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却存在着种种迷失现象,具体表现为:对问题价值的迷惘、思辨和验证关联度不强、论文的结构不规范、表达能力太弱。认为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的理性回归需契合问题逻辑,确定优质选题;强化模仿能力,精析论文解构;凝聚核心观点,建构批判思维。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自我迷失;研究生教育

学术论文撰写是研究生科研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系统性思维、逻辑性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术论文撰写与学术阅读和科研项目训练共同充实了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活动。可以说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是研究生能力的综合体现,因为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过程既是研究生对自己的研究的价值确证,也是研究生与研究视野外的知识场域的交换与知识建构。自研究生确立其角色以来,必然需将学术论文写作视为自己学术生涯中习以为常的学术活动。从外在需求看,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是研究生获取学位的必要条件;从内在诉求看,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是实现专业成长和丰富学科素养的途径。然而,因部分研究生对于学术论文撰写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使得他们常陷入不知从何入手的迷惘之中,加之自身能力的差异,使得部分研究生在撰写学术论文中出现认知偏差和价值“飘移”现象。那么,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的真实本意是什么?当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撰写中存在哪些迷失现象?如何促进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的理性回归?以下试分析之。

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的真实本意

学术论文写作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生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以学术问题追寻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逻辑思辨、工具运用、实证验证等方法为路径,形成以问题解决为最终回归且兼具学术思维、问题生发逻辑的写作过程。统而述之,研究生学术论文是对作者的实际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直接反映[1]。从学术论文类型来看,研究生的学术论文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供日常研究发表之用的期刊论文和为获取学位而撰写的学位论文。无论在汉语体系内还是在西方话语体系内,学术论文撰写皆被视作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术论文写作指向研究生何以为研究生以及如何做好研究的问题。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基于自身身份认知和研究问题生成逻辑的基础上,运用思辨、诠释与实证等研究方法对所选的研究问题进行探究而获得规范性命题的学术活动。具体而言,从研究对象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价值创生的写作过程;从研究方法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思辨和验证间逻辑互证的写作过程;从研究结果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遵照学术规范的写作过程;从研究归宿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以人文为导向的创新写作过程。

1.从研究对象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价值创生的写作过程

一是学术论文撰写可以实现研究生对问题的再次认知。学术论文的写作始于对教育问题的审视,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将教育视作一种具备客观性的事实存在,力图探究该存在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2]。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在对这一存在的客观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事件,着力于认知在此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从本体论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对教育问题及其深层次组合要素的逻辑归纳,是兼具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事物的客观性表征的对问题的再次认知。二是撰写学术论文可以实现研究生思维的再次建构。研究生通过对客观存在的教育事件由表及里进行层次化解构,并在解构和逐层认知的基础上由里及表地重新建构,在此过程中实现对研究问题的重新把脉。三是学术论文撰写可以实现研究生思想的补充和提升。研究生撰写论文的过程是对文字“符号”再次加工的过程。在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生在自身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和补充,促成了自身思想的延展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提升。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是价值创生的过程,是研究生个体价值的增值,也是教育本意的接续性生发。

2.从研究方法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是一种思辨和验证间逻辑互证的写作过程

人文社科类研究多是偏向于以揭示和以验证为表征的逻辑研究,即研究“如何做好好的教育研究”等。受这种研究范式的影响,人文社科类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思辨。一是学术论文撰写更新了研究生的问题选择思维。思辨是以思维间的逻辑交互组合各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的过程。从个人的经验出发,最终超越个体的主观认知。从研究的认识论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起于对选题的思辨,这一思辨包含以直观生活经验为表征的现实活动、以对研究过程中旧问题的深入研究创生出新问题的思维活动、以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展开新突破的研究活动和以实现对某一领域的深入追问的学术活动等。研究生论文选题起于对问题的追问,在对问题的不断追问中形成对真假问题的有效甄别,最终选取适合自身研究的真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思考形成对问题的综合性理解,进而形成相关的学术论文。二是撰写学术论文拓展了研究生对研究方法的运用。从研究工具的适用角度看,目前在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中主要偏向于实践研究即通过以已有数据的整合、量化处理以及对确定好的研究选题进行问卷编制、实证调研等,最终对研究问题建构相应的认知。而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而言,既需要揭示问题研究中“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才是好问题”,同时还应建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路径是什么”的研究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即需要对感性知识的归纳以形成研究问题的共性表征,同时也需要对理性知识关系进行解构和关系重构。这既需要归纳的能力,更需要演绎的思维,更需要在归纳和演绎的结合中建构对问题的个性化研究范式。因此,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兼具思辨和验证的,是基于个体对所研究问题的已有理解和对他人观点的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某一概念、理论、推理等对这一教育问题做出有别于已有经验的理论性验证,最终形成新的研究范式。

3.从研究结果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遵照学术规范的写作过程

一是撰写学术论文可以优化研究生的逻辑思维。因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直面研究生在教育生活中的教育事实并通过解析教育事实提出相应路径的研究与写作过程,这就决定了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应遵照教育研究问题的逻辑规范。指向问题是研究价值生成的根本,因此在论文撰写的起始阶段应正确思考自身所研究的学术问题,从汉语体系讲,问题介乎于认识的此岸与彼岸之间,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未能给予理性解释或未能采取相应行动的认知状态[3]。而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写作正是基于个体认知和经验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思想和理论对某一现有事物进行理解的过程,最终形成相应的文本。二是撰写学术论文可以规范研究生的道义与文本表达。从成果看,学术论文是规范性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对研究问题的道义规范,即撰写者本人在论文写作与研究中的学术责任规范和文本表述的文字规范。因研究生前置专业不同或跨专业攻读学位,使得研究生进入新的研究领域会出现研究的“空窗”效应。基于此,通过规范的论文写作训练帮助研究生在从原学科到新学科的转移过程中,对新学科所应具备的伦理规范和伦理要求实现快速感知,形成论文写作与研究的学术责任规范。学术责任规范,是指在研究生的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应正视研究的事实,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尊重原创等;文本表述的文字规范是指论文写作是文字间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构建。总之,论文写作对于研究生而言既是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也是文字规范的习惯养成。基于此,相较于对教育事实及其相关关系的简单阐释和总结而言,加强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训练,既具有必要性也更有现实意义。

4.从研究归宿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以人文为导向的写作过程

一是从论文的形成来看,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是研究生的个体情感和认知的艺术性表达,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因此人文性便是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关键特点。二是从写作过程看,首先是对个体认知的反映,自论文自选题的确定到研究方案的设计等皆是以人的主观认识为支撑点和出发点的,在研究过程中是以人的本性为依据的,文本表述最终是回归于研究的起始,最终指向对问题的人文向度的解决;三是研究生论文写作是个体立言的过程,反映的是个体的价值观与认知,是对问题抽丝剥茧的过程,更是与读者进行共情与沟通的过程,因此,将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视作基于人文为导向的创新研究或许更为贴切。

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迷失表征和原因探析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以人文为导向的,写作过程是自身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多维感知与解构,以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追求对自身知识的重构和专业认知的拓宽。然而,在现实研究中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

1.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迷失表征

(1)从价值生成角度看,困于对问题价值的迷惘。无论研究生在撰写哪类论文抑或研究哪类问题,该项研究必然直指对某一教育问题的实质表述和本质内涵的揭示,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研究生选择“真”问题,更需要围绕真问题展开系统的思维重组。因此,思维毫无疑问可被视作学术论文写作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学术论文只不过是文字的简单堆积和排序重组。综观当前,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在问题选择中多困于现象和问题的迷惘之中。一是选题价值的似有似无。当前制约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最大问题在于所选课题的价值性,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未能正确处理选题过程中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甄别,如未能正确认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教育规律间的联系和区别,致使所选问题既似教育现象又似教育问题。如:“xxx学校操场造价及管理案例分析”这一选题便自然不能称之为问题。二是重复选题,选而未思。对于研究生来讲,学术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前人研究、导师课题和现实经历。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的选题在引领研究生快速入门的同时也对其思维生成起到了抑制作用,同时因为研究生未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容易陷于选题过于陈旧、范围过大等问题,导致对问题的研究广而不全、泛而不精,研究的切入点新颖性不强。如:对于“民族地区特色教育体系建构研究”这一选题,对于研究生来讲选题视角过大,而应在“特色教育体系”中遴选某一支点展开论述。三是研究的综而不新。对于一篇学术论文来说,思想是其价值存在的基础,没有思想的论文仅是对文字的重新组合。研究生还是研究的“门外汉”,对于他们来讲,论文写作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的研究。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研究生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综合和换角度的诠释,而往往忽略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这些观点的再次加工和转化以形成自身的观点这一最为重要的环节。

(2)从研究方法看,思辨和验证关联度不强。一是对于问题选而未辨。撰写学术论文需要研究生对所研究问题的整体化认知而非对于问题偏于一隅,在其是跨文化的研究,如在研究“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这一问题中,涉及民族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如欲从事某一问题的写作,首先应对于该问题的相关问题做好基础研究。二是方法运用中的形式化。方法的运用是对思维的进一步扩充,通过对相关方法的运用既可深入研究问题,又可精准解析问题。而当前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过多的是对他人方法的借鉴,如:问卷编制通过对主体置换来选取相关的主体,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变换来形成自己的东西。三是理论和方法运用不当。任何论文的写作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当前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表现在理论的生搬硬套和研究工具的简单运用。理论基础是论文写作的支撑和依据,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而在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中为求新颖,部分学生在理论上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如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中,部分研究生选择推拉理论、教育生态学理论等,而对涉及留学生研究的教育国际化理论往往简单地一带而过。四是结果统计的浅而不深。研究结果既是对研究假设的验证更是支撑路径优化的重要基础。人文社科研究生论文中多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为主,而研究生在数据的运用中多是对于相关因素的简单分析,甚至在部分研究生的论文中出现对相关数据的简单描述和访谈的简单粘贴,而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部分研究生对于研究工具的使用多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涉及深层次的运用往往很少,这在被视作研究方法的创新的同时实则是对研究的真实性的隐瞒,不利于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专业发展。

(3)从研究结果看,论文结构不规范。对于不同研究问题的表述会产生不同的论文范式与结构,如实证类论文、思辨类论文、综述类论文、报告类论文等。从不同的角度皆可审视出不一样的论文结构和论文撰写范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结构不清晰、逻辑不顺畅、方法不规范。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的结构来看,有题目、作者和单位署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要件。好的论文题目会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从摘要方面看,摘要是对论文核心思想与观点的总结,通过摘要可以看到整个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当前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对于摘要多限于对文章小标题的串联,未真正展现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核心观点。从参考文献和引用来看,当前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对于所引文献标注的规范性多不重视,以至于在论文的返修和学位论文的答辩过程中,引用格式的问题多次被提到。另外,在撰写论文前,研究生多挑选与自己所写文章相近的已发表的文章进行模仿,也易导致自己的研究论文结构不完整等问题。从逻辑上看,研究生论文的写作应遵循“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但在一些研究生的论文中对现有内容的简单罗列或者稍加修改,论文的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联性不强,出现“首尾不相顾”的现象。

(4)从研究的最终呈现来看,表达能力太弱。论文写作是个体立言的过程,对于研究生来讲,立言即是将自己内心所想反映出来,最为直观的就是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和学位论文,因此,语言的规范性表达便成为写作中需要审视的地方,同时这也是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如:文字表达的口语化问题、思想表述的逻辑性问题、语段的结构性问题等。总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研究活动,既是对所选研究问题价值的验证,同时也是进行立言和研究价值生成的过程。

2.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问题的原因探析

从事科学研究及论文写作是研究生之所以为研究生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亦是实现其自我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作为思想的创新活动,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应当是开放的、自由的,是以自身的认知为基础进行的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术过程。然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写作往往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出现自我迷失,也是研究生学术生涯中的现实困扰。因此,分析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迷失的原因,可促进学术论文写作的理性回归。

(1)知识积累的长期性与实践探索的繁重性之“累”。从教育研究角度看,“累”并不能算是问题,与其说“累”是阻碍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困弊,倒不如说“累”促进了研究生对从事科学研究的自信心。从研究生自身来看,“累”有两种表达,一是知识积累的长期性之“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是丰厚的知识储备,而对于研究生来讲,进入新的研究领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对该领域的知识有目的感知和程序性认知,而一个新的领域往往涉及众多研究内容。因此对于部分研究生来讲,自认为最方便的捷径就是通过对他人的论述的快速阅读和记忆,然而到自身写作之时,因为缺乏对该研究问题的系统认知便容易导致研究基础不扎实的问题。二是对解决问题所进行的实践探索之“累”。从科学研究角度来看,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在自身进行理论思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实践验证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遵循“问题—实践—问题”的探究逻辑,而在这一逻辑中往往涉及大量的繁杂工作,因此对于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讲便成为其研究过程中的第二“累”。三是功利性写作目的下的现实之“累”。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在毕业时应能够掌握相应的工具并独立进行相关的论文写作,功利性写作要求原本对学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但在现实中过强的功利性要求却成为研究生自我迷失的重要因素。为达到毕业的要求,部分研究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目标期刊的录稿标准、用稿风格等,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被功利性所浸染,论文写作的初衷异化了。

(2)论文写作规范和文本用词贫瘠之“限”。此处的“限”有限制、阻碍之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应当具备三个特征,即视角的独特性、框架的逻辑性、语言的精炼性。首先,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缺乏严谨的学术思维训练和写作练习,在转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难免在写作上不适应,同时部分研究生是非应届毕业生,知识的遗忘程度较严重,加之到新的学科专业,对于该专业的研究情况了解不深入,在写作中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其次,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研究生经历了多次投稿、退稿后,写作的自信心受到挫伤,学术论文写作陷入“迷茫”。再次,在写作过程中对于相关研究知识获取的限制。从事论文写作需要前期积累相关的学术理论及相应的素材,获取这些知识的主要途径便是学术阅读,而刚入门的研究生因为缺乏信息素养,在面对大量的学术材料时往往无从下手,导致部分有价值的资源被忽略。最后,论文的文字表达水平限制。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个体立言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内心所想通过文字表述,最终通过对他人的影响实现研究价值的增值。当前部分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存在口语化倾向,语句的结构不完整,甚至还存在病句现象,在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的同时也遮蔽了研究的价值。总之,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应兼具学理性、价值性、创新性,写好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既是对作者文笔的检视,更是对作者知识储备、学术素养、研究规范的多角度考察。

三、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的理性回归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学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术论文写作既是对理论构想的深层次凝练也是对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思辨与逻辑的建构。

1.契合问题逻辑,确定优质选题

研究总是起始于对问题的辨识和确定[4]。当问题产生后与之相伴的研究是通过对该问题的相关的建构,共同组合成对该问题的认知框架。然而,任何一个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牵扯到两个或更多变量、现象、概念之间的关系[5],因此需要在撰写学术论文之前对于问题的选择多加论证,而论证研究问题的过程正是研究生学术论文产生的过程。据此,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在问题的选取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开阔眼界,多源流选题。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而言,好的研究选题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进入研究状态并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行高质量的论文写作。研究生在选题时应坚持“外援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外援”主要是指从外部获取。对于研究生来讲,首先应阅读大量本学科相关文献,快速感知本学科的框架和体系,在阅读和对专业结构的感知中获取选题。其次,依据学术期刊与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进行选题。众所周知,各期刊在每年的年末或年初都会发布该期刊下一年度的选题热点,另外,每年国家也会颁布大量的政策文本,这两大块内容便是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通过对这两大来源的把握,可以保证自身研究的时效性和价值性。再次,对导师的研究课题进行相关的选题论证。导师的研究课题一般是偏向于宏观层面的,研究生可对导师的课题进行拆解,在拆解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选题。研究生应当重视平时的科研训练与文献阅读,通过对别人研究成果的观照和理解形成新的研究选题。最后,从“内求”角度看,研究生应注重平时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坚持问题取于实践而用之于实践的道理,培养自身“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研究意识。

二是契合问题逻辑,确保研究问题的价值。在确立研究问题之后,便要进一步思考该研究问题。具体可阐述为对研究问题的“五思”:即切己之思、学理之思、能力之思、融合之思和创新之思。“切己之思”主要是依据问题的本身和自己的研究能力之思,主要看该问题是否适合自己的研究身份以及依照自己的能力能否进行下去,以避免选题与自身能力不适应的现象。“学理之思”主要明确该问题是否符合教育研究的要求,探讨该研究选题“是否为有价值的选题”,避免无价值选题的产生。“能力之思”主要在于明确自己是否能够调动相应的研究资源和研究条件,主要是对研究选题“可不可以研究以及能否研究”的思考。“融合之思”在于思考做好这一研究需要具备怎样的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主要明确“依照什么进行研究”的问题。“创新之思”主要是在满足前“四思”的条件下,通过思考明确该研究选题“能够解决怎样的问题”,是对前“四思”的归纳和进一步明确。选题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以“外援与内省”为主要方式的选题探索和“五思”的研究确证既是对研究选题的确立,也是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强化模仿能力,精析论文解构

从研究结构来看,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典型的“范式研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为我们展示了范式及其变革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6]。在汉语语境内范式被界定为符合某一种级别的关系模式的集合,这一概念偏重于对关系以及关系间的模型的建构。在西方话语体系内,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库恩范式理论”,将范式界定为学术研究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标准概念、规则等,这一概念侧重于范式的普世性研究。基于此,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来讲,学术论文写作应当经历三个写作阶段,即“看文是文”“看文不是文”“看文仍是文”。“看文是文”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初期阶段,因研究生刚涉足相关的研究,对于文章的架构、写作手法等研究相对浅显,“初入门径,切真感知”。“看文不是文”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即研究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研究之后,对于学术论文的写作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自身认知的学术论文写作思路,并开始逐渐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的阶段,这一阶段可称之为“花非花,雾非雾”。“看文仍是文”是研究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技巧和方法之后,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的阶段,即有了自己的论文写作风格,而本质的研究范式仍未改变,所以是“看文仍是文”的境界,这一境界是学术论文写作的最高境界。研究生如欲到达这三种境界,首先应加强学术阅读。学术阅读是使自己快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途径,这一阅读包含学术专著、学术论文等同时也包含其他相关材料。其次注重模仿。在学术论文写作之初,模仿可以让自己的学术论文写作快速进入第二境界。模仿包含对相关著作写作方式的模仿,也包含对学界前辈所写论文的模仿。最后注重创新。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写作往往面临两大困惑,即“什么是创新”和“如何创新”的问题,因此研究生可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来实现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以实现研究的创新,同时在创新过程中应避免生搬硬套相关理论。

3.凝聚核心观点,建构批判性思维

观点是学术论著的灵魂,作者所有的言说皆围绕着观点展开。观点并不是叙述性的话语,而是命题式的判断[7]。对于研究生而言,核心观点是研究生对研究问题的追问而产生的,而不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研究生如欲实现自身研究的高质量,对于核心论点的追问便是首要任务。首先,对问题本身的抽丝剥茧。对于研究生来讲,凝练核心观点的第一步便是对问题进行“剥洋葱”式的思辨,通过对问题的逐层解构,抓住影响该问题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对主要因素的主要方面进行探寻,通过逐层递进式的探索,确立该论文写作的主要支撑点。其次,以论点为中心的“结蛛网”式思辨。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犹如蜘蛛结网一样,在确立核心论点之后,围绕核心论点进行一级、二级、三级的逐层探索,最终形成层层深入的研究思路和论文写作思路。最后,坚持事实指引。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应遵循“从事实中来到事实中去”这一原则,因此,这就决定了论文的写作既需要纯粹的理论思辨,同时也需要缜密的事实验证,以避免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论而未证”“独断独白”和“论无体系”的现象。“论而未证”是指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即研究理论和事实的两张皮;“独断独白”指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基于自身观点的独白,即所有观点皆是自己的主观臆断;“论无体系”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的现象。

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写作过程,同时也是研究生进行立言的过程,更是研究生价值彰显的过程。研究生是逐渐生成的研究者,是逐渐完整的研究者,学术论文写作在研究生学术这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李艳明.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11): 58-61.

[2] 李润洲. 教育人文研究的价值辨析[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4): 149-155.

[3] 劳凯声. 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 教育研究, 2014, 35(8): 4-14.

[4] 张辉. 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8): 27-30.

[5] 牛顿, 鲁德斯坦, 威洛夫. 大学论文写作十二讲: 本科、硕士和博士论文通解[M]. 颜晓维, 译.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3.

[6] 鄢显俊.“洋八股”与硕士论文写作规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1): 53-57.

[7] 李润洲. 论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自我修炼——一种教育学的视角[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6): 18-22.

10.16750/j.adge.2022.06.004

梁晨,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金华321004;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金华321004;王屹,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南宁530001。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社科类学术论文选题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一束光
一束光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