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与实践逻辑

2022-03-03 09:02曹镇玺孙志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育人思政

曹镇玺 孙志伟

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与实践逻辑

曹镇玺 孙志伟

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已经从探索阶段向突破阶段过渡,亟待建立符合研究生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体系。研究生课程思政具有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学方式的专业性、培养目标的多元性等特点,核心要素是三全育人、内容建设、隐性教育、时代特征。在梳理总结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教学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逻辑。

课程思政;核心要素;教学要素;实践逻辑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功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深刻总结了坚持“八个相统一”,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明确提出了“要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建设路径[2]。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我国高校拉开了全方位、深层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帷幕。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高级层次,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特征出发,厘清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勾勒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逻辑。

一、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

研究生课程思政是指在建设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宗旨[3]。相较于本专科教育层次而言,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底子薄、起步晚、难度大。从实践角度而言,研究生教育是以高深知识传递与生产为目的的高层次专业教育,统一性规制与个性化诉求之间的张力在教育管理中始终存续,2021年5月教育部按照教育层次分类公布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其中研究生教育确立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00个,立项仅占总数的七分之一,且并未设立专门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示范中心;从理论角度而言,研究生思政课程既不能等同于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化,也不能是对思政课程的通识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类专业课程的政治站位与价值引领,通过价值塑造来引领研究生的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从而形成兼具思政教育、专业特色、育人功能的课程体系。因此,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理论难题是显见的,其特征体现在教育对象、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三个方面。

1.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从经验角度而言,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与专科生是生活经验与教育经验更为丰富的教育对象,总体上具备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更强的学习能力,认知方式与价值体系基本成型;从生源角度而言,研究生多样化的生源结构决定了该群体在年龄、社会经历、婚姻状况、政治素养、学习目标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规模角度而言,随着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化进程加速,在读研究生的总体数量不断增加,尤其在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型大学中,研究生群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压力更为突出。综上,研究生教育层次中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对研究生课程思政提出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建设要求。

2.教学方式的专业性

研究生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与本专科生存在较大差异。首先,研究生课程具有高深知识的专业特点,其知识构成的普遍性标准与思政教育的价值性引领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思政元素的融入要求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相融通,而高深知识的专业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创新知识的前沿性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壁垒效应;其次,研究生教育阶段以“教与学关系构成”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学术研究成为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基本手段,传统教学方式的弱化导致了教学关系的变革,外溢为自主学习、朋辈交流、师生探索等多样化的专业学习途径,导致了研究生“课程”的概念泛化,以通识课承担育人责任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很难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意味着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方式途径上进行整体性的变革。

3.培养目标的多元性

研究生课程思政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多元化目标要求的题中之义。首先在内容建设方面,研究生课程思政既要满足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需要,又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伦理等重点优化内容供给;其次在素质养成方面,既要培养研究生对知识生产未知领域的创新性探索精神,又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培养并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忧患意识、强国责任和担当精神;最后在成长机制方面,既要强化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当中的第一责任人地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建立和谐导生关系,又要增强研究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研究生课程思政兼具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迈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内在要求。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

随着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深化,“课程”概念本身也在丰富发展,从“课程同行”逐步升级演化为寻求“形式与内容上的突破”[4]。在专业课程和课题研究中融入思政教育是研究生教育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措施,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必须以较高的政治站位,在专业教学和研究中开展价值与精神引领,提升政治素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必须首先回应党和国家的人才需求,在把握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紧扣课程思政是什么、讲什么、怎么讲。这就要求必须厘清课程思政的内在核心要素及其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杜绝生搬硬套,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活动过程当中,达到融盐于水、润物无声的教学目的。

1.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首先是育人

研究生课程思政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要义是“育人”。以课程思政为育人理念开展研究生培养实践,首先要从政治站位上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构建全程育人和协同育人的环境。课程思政是对全程育人、协同育人的顺应和发展,它要求在传递专业知识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特征,恰当融入思政元素和理想信念,帮助研究生群体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在培育主体上,“三全育人”明确了教育应当如何为社会培养人才,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在培养对象上,课程思政育人的关键在于除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在课程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的育人目的和环境要求课程思政必须设定特定的目标,对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和方法开展教学。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的统一过程,课程思政承担着在研究生专业教育中铸魂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应在系统梳理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让思政在课程教学中落地。

研究生教育在育人上强调“德智并驱”,要求研究生既要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也要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扭转重专业科研、忽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象,强化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价值引领,在注重技能训练和知识培养的基础上,达致“育人”与“育才”的辩证统一。

2.“内容”是课程思政的主体

关于新时代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广大思政课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模式,改革抓手涵盖了教学形式、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多种元素,其核心是围绕教学内容挖掘其他教学元素改革潜力并添加思政元素。有研究基于思政课程“内容为王”的观点,强调思政课程建设应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而不是其他元素[6],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主体内容不同,同时教学内容需要依附于教学媒体、载体等存在,两者之间为同一事物的不同维度,不能完全割裂,为此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处理好这种“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关系。

课程思政突出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成为关键的“内容”。课程思政要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传递正确的思政价值和思政元素,如果不能获得“思想启迪和人生领悟”,那么课程的内容供给就脱离了教学的“主阵地”。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的有机整合,而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在思政元素向专业课程融入整合的过程当中,需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媒体和教学形式的渲染力、影响力,在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释放出内容蕴含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让技术、媒介更好地为课程思政服务,决不能让技术的绚丽遮蔽了内容的本质。此外,研究生课程思政具有“大课程”的意涵,它除了包括专门课程之外,还包括面向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及社会实践等培养活动。换言之,“内容”也是“大思政”的概念,不局限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也包括在导师指导过程中、科研实践中、专业团体中掌握的“默会知识”。

3.课程思政要强调隐性因素

研究生课程思政是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充分发挥全部课程的育人功能的有效手段。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各种育人要素有效聚合、协作运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新形势”[7]。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融通,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筑的课程体系,构建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育人环境。

研究生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概念并不局限于学校统一开设的、有专门教材的课堂活动,校园文化、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也是“全程育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突出非正式学习环境的育人功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应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研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家国情怀和服务意识,强调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中的“隐性教育”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习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认知,通过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引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价值认同。在大育人环境下,强调隐性教育的课程思政与强调显性教育的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协同构建育人体系。另外,思政教育本身也蕴含“隐性”元素,高校应将隐性的思政元素系统地整合在各类教育资源背后,利用课程载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价值引领。

4.课程思政要突出时代特征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思政必须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创新理论,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真正把研究生课程思政打造成为符合改革创新时代要求的一种全新课程形式。

新时代随着互联网、自媒体带来的信息爆炸,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思政作为顺应时代科技发展的崭新课程形式,应向思政教育实践注入时代色彩,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能。信息社会的网络鱼龙混杂,研究生面临着多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死灰复燃,网络上常见落后、腐朽的文化和有害信息破坏文化生态的现象,有些“低级红、高级黑”直接误导了学生的价值判断,给三观尚未成熟的研究生带来较大冲击。应对研究生教育症候是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题中之义,必须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应对日益复杂的现实挑战。

三、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素是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目前不同学派之间在认识上有较大差异,主要观点有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六要素说,例如在我国接受度最高的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8]。教学要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协调思政元素与教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四要素当中,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因此本文着重从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三个要素展开分析。

近年来为了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和质量,教育学者和高校教师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要求课程思政在全局视野上提升认识,在关键环节审视问题,在融合机制上深度优化;指出课程思政要有温度、有感情、讲真理;提出要剖析课程思政的本质,厘清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探索课程思政的内涵意蕴、实践路径;挖掘隐藏在新技术中的思政元素并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既有文献多从宏观、全局的视野上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整体性思考,或在技术上提供案例分析与指导。对于研究生课程思政而言,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宏观理论和具体案例经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迫切需要具有普适性的中层理论对宏观理论和具体实践进行统合,厘清课程思政与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是该中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介之间的关系进行拆解和分析。

1.课程思政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即便在自主学习中,教育者的角色也隐含在教学内容中,如教学内容的组织、资源的呈现和活动的设计等都隐含着教育者角色。以“三全育人”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打破传统思政课程的“孤岛”现象,将全部专业课程、课程教师、教学服务人员全部归入思政教育的教育者[9]。研究生教育中,除专业课教师、学业指导教师之外,研究生导师在学生培养中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涉及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制订、研究方向选择、论文设计、学业支持等各方面,所以研究生课程思政中教育者具有更加广阔的意涵所指。

新时代课程思政中的“教育者”角色要突出隐性教育者的地位。在高校教育环境中,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是思政教育的非物质载体,是一种隐形的沉浸式知识传承和价值引领环境,这种环境在研究生思政课程中即是一种融合了教育者特征的教学载体和媒介。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导师科研团队的内部文化、科研风气和团队凝聚力等都对研究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操作对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紧跟时代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将全部课程教师、教学服务人员及有教育功能、融合教育者角色的媒体、资源都纳入到教育者队伍中来,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拓宽思政教育的阵地。

2.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没有内容的形式将会变得抽象和空洞。课程思政建设要突出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强调以“思政”的学理内涵引领课程的建设。课程思政中教学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处理好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注重两者之间的关联,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区别于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价值观的不可替代性。思政教育的价值意愿遵循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并不以教学者的个人意志为准绳,更不能以个人好恶做取舍,而是以最广泛的社会认同为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选择,不得以个人喜好为准绳,同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的评价也不以学习者的喜好程度为评价标准。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能够深入浅出、讲深讲透,思政元素的选择与融入要防止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突出思政元素本身的系统逻辑性以及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性,以免走入教学知识传播碎片化的迷途。

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容组织还要强调思政教育的深度。思政教育不同于娱乐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以知识的学习为依托,探索豁然开朗的思想启迪;研究生课程思政当然可以努力创造轻松愉悦的外部环境获致价值观念的传递,但不能舍本逐末,要时刻强调内容建设为“纲”、外在形式为“要”。

3.课程思政与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教育信息想要对学习者形成影响必须借助教育媒体。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添加思政元素,将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融为一体,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这就意味着课程思政以拓宽育人环境、形成育人合力为旨要,而不以打破原有知识体系、创造新知识为鹄的,要求课程思政在不改变专业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因此,重组教学活动、以教学媒体承载思政元素可视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突出新技术下教学媒体的优势,但应用时应当注意教学内容的核心地位,不能本末倒置,防止出现过分关注新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内容核心地位的现象。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刻探索哲学理路;在媒介选择和课堂活动的设置上,要理性分析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关注兴趣驱动与个性引领,但在政治理论和价值认同方面决不允许泛娱乐化。课程思政教学在总体上强调融盐于水、春风化雨,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立场鲜明、理直气壮。

当今社会自媒体的飞速发展拓宽了教育的方式与路径,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的形式选择;社会化学习理论将学习活动融入各种社会环境中,从而有利于构建全方位的育人环境。课程思政建设也可以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利用社会媒体开展教育,在大思政育人理念引领下,充分利用社会媒体重新规划和有效布局教育媒体方阵。

四、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的实践逻辑

研究生思政工作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发展育人的重大责任,培养研究生明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研究生思政课程在育人的持续性、时代性和全面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阵地”,高校的思政工作不能局限在思政课程上,必须拓展思政教育的阵地,以大思政的理念构建全面育人的环境。课程思政是对这一理念的顺应,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研究生课程思政需要根据课程思政的内涵设计育人环境,更好地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1.突出“人本”理念建设研究生课程思政

人的社会属性对于解释教育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解释力,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目的中“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课程思政本身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到一起,构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传授知识促进专业发展;通过思政元素完成价值引领,实现教书育人的完美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智力、体力的统一发展,包括人的才能、志趣、道德品质和科学素质,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念的扬弃,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应立足中国本土特色与时代特征,逐渐形成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实际的民族教育思想。

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研究生阶段也是巩固价值观的一个关键时期。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种不同的课程和活动中去。科研学术活动、课余生活等相较于专业课程缺少教师的指导和监管,学生的鉴别能力又不够完善,为此需要特别注意这些特殊教育环境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2.注重显性与隐性教育的辩证统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两者在外显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思政课程显性强化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课程思政则是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隐性渗透文化和精神的塑造。构建“大思政”育人环境,两类思政教育应当有所区分和侧重,要坚持强化显性思政,细化做精隐性思政。课程思政是一种全程育人的教育观与育人观,构建全程育人环境首先要解决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育人观念上的隔离,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拓展是打破这种隔离的突破点,能够形成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育人合力。

科学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内、外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根据价值观形成的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不同的场景中去,包括但不限于专业课程、学生活动等。与思政课程注重内容灌输相比,课程思政将国家意识、品德修养等融入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提供沉浸式感知环境。沉浸式的思政环境为学生提供思政元素,并实现思政元素量的积累,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或经教师点拨,学习者经由顿悟即可形成持续的、长久的、稳定的价值观。课程思政将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散开来,隐匿到专业课程、活动中去,这种隐匿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形成个性化的价值理解。

3.从教书和育人两个维度实践

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历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如两者之间是先后关系,先教书后育人;并列关系,教书同时育人;递进关系,育人是教书的再进一步;也有观点认为两者之间属于两个不同类目,不存在相互关系,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目的。本文不对以上各种观点做价值判断,但在针对课程思政的讨论中,本文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观点即教书和育人是过程与目的的关系。课程思政中如果必须对“教书育人”进行拆分,课程专业内容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递”即教书,思政元素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价值观”即育人,专业内容教学与思政元素渗透两者的融合即完成了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的任务,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课程思政要在实践“三全育人”方面有新的突破,将学校教师、专业课程等都加入到育人主体中来,科学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将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专业课程开设的最初目的在于传递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技能,课程育人的功能不能完全凌驾于专业教学之上,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并不意味着要取代专业课程的地位。落实课程思政不能偏执一隅,打破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课程思政中的“育人”是家庭、社会教育的凝缩,要注重言传身教,从“大思政”环境上给出育人的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通过评价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强调社会经验与科学逻辑的有机整合

课程思政是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一种途径,是在科学研究中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研究生课程思政不能只关注思政课堂类型、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变化,更要突出思政的科学性和社会性,突出思政是严谨的科学理论,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经验累积和升华。

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是两种科学理念的交融。任何专业课程都有自身的方法理论体系,在不同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学科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有其自身的普适性,专业学科理论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充分的对话和交流。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的理论框架为中心,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并将其设计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课程思政在设计过程中要辩证看待和解释科学问题,突出课程思政的科学逻辑特征,结合学理逻辑传递主流意识,引导学生思想,以科学性、学理性说服学生。

课程思政是思政理论在学科教学领域的具体实践形式,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容不应局限于高深知识理论或尖端科技领域,也要强调社会性,例如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榜样就是学科独有的思政元素,鲜活的人物事迹往往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榜样性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自身拥有家国情怀和情感认同,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行为感染和引导学生,将抽象模糊的理论真正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实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的研究生思政教育。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全面育人的有效措施,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一些地区和高校在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在“大思政”理念引导下,研究生教育应当全面突出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构建起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切实提升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和成效。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

[3] 许小军. 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元素探讨[J]. 江苏高教, 2021(3): 101-104.

[4] 张弛, 宋来. “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2): 93-98.

[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

[6] 王云霞. 高校思政课应处理好“内容为王”教学模式的三对关系[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6): 84-87.

[7] 杨晓宏, 郑新, 梁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12): 71-78.

[8] 南国农, 李运林. 教育传播学[M]. 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 熊晓梅.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N]. 光明日报, 2019-02-14.

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政治建警’下智媒体助力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研究”(编号:SZQ-2021-2-024)

曹镇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卓越博士后,北京100191;孙志伟,四川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讲师,泸州646000。

10.16750/j.adge.2022.06.008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研究生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他们用“五招”育人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