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 朱美娟
故事中讲述事情,故事中表现人物,事情有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儿童阅读故事,能明白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中讲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阅读这个故事后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再往下编一编,甚至能演一演,那么说明儿童真正看懂了故事,这种说、编、演的能力就是儿童所获得的故事素养。儿童通过故事阅读获得“故事素养”,通过这些素养获得自信,更有兴趣、更有方法进行阅读。
《小红帽》《灰姑娘》《白雪公主》,很早很早就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出现在父母的睡前故事中、自己的课外书上、电视等节目中,是他们童年生活中美好的记忆。
小孩子刚开始接触故事,他们不在乎故事是否幼稚,不在乎故事的逻辑是否合理。班级中的孩子被《米小圈》迷得晕头转向,说话、写句子、做事都离不开米小圈,故事中那些事情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相近,他的想法也与学生相近,所以一下子就风靡整个班级。笔者还发现只要是有趣的故事,学生都喜欢听。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12岁之前,是无法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具体形象的逻辑思维。在儿童的眼中,太阳是太阳公公,会笑眯眯地送他们上学;动物植物都是与他们一样有思想,能和他们进行对话,他们认为自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故事对于儿童,是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感知生活和世界,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故事对于他们来说,是逻辑的演练,也是爱的体验,是他们生活的理想延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了一个观念—自我效能感。书中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其实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效能期望,就是当人做某事前,他们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很乐意地去进行那一个活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有本质性的变化。有人曾经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阅读能力都高于普通孩子;也有人曾经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读书让他们受益匪浅……读书在这些人的成长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读书让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使他们对于自己面对的工作,能有个很好的预判,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当学生在阅读时,发现自己能看懂故事,能感知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时,他们就会对阅读感兴趣,会愿意去阅读,从而能去看更多的书。自我效能感就成了他们这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这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获得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是为了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并且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能为此借力。在小学低年级,这些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
一年级的部编教材多以童诗、童谣和故事穿插出现,内容简单,语句轻快,易被低年级的学生所接受。《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是童谣,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讲故事、讲道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用故事来讲述自然现象的;《玲玲的画》《一封信》用故事讲述深刻的道理。这些都是用一个个短短的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阅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家长注重,老师们也是一直强调。但是阅读并不是一味地只求字面的了解,更不是只要单调地了解内容,它有丰富的范畴,有生动的表现方式,所以阅读不仅是在课堂中,更应该是延伸到课外的。经过调查,发现老师推荐给低年级学生的、家长买给孩子的书大多为故事类的,阅读培养总是先从读故事开始,这些就是孩子“故事素养”养成的基础。
做任何事情,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兴趣是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影响因素。当学生对课外书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阅读期待”。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满足时,教师可以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要求,那么学生对于阅读就会越来越喜欢。在平时的交流中,教师要支持他们有个性的独立阅读,鼓励批判性的有创见的阅读,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慢慢积累自己的故事素养,使得他们越来越喜欢看书。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一设计理念分解到低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的一条,就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一目标既指向阅读,又指向表达。
在鼓励学生阅读时,笔者常常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开头:从小我就喜欢读书,不管是什么书,都喜欢看一看,有时不管那本书有没有封面,结局是否完整,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大学考试时,有一篇古文需要加标点,我一看内容发现这个故事我读过,于是很轻松就把题目完成了。这样的事情总能让孩子对阅读有敬畏之心,孩子要从阅读中获得各方面的知识,那么多读、杂读是很有必要的。
(1)多向的阅读夯实基础。语言发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唯有多练,方有收获。在入学前,学生都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入学后,他们的阅读主要是从课本及课外书中获得,于是他们的语言也开始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在学生多以童话故事为起始的阅读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自然科学、动植物之类的书籍,当然内容还是以故事呈现。笔者看到班级男生对于恐龙特别感兴趣,于是在一部电影《恐龙》的指引下,男生都进入了恐龙的世界,他们自己找书看,很快就对一些恐龙知识就如数家珍了。笔者还带着他们一起探寻自然界,绘本《一颗种子的旅行》带着我们进入了植物世界,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植物,学生探索的触角伸向不同的方向。
(2)自我理解明确方向。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个阶段,人生阅历与体验的丰富程度也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都影响着他们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的人生阅历与人生经验是很少的,对于阅读,教师要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对于这样的感悟,哪怕只有一点点,教师也要进行表扬,这样才能让他们的阅读之路不断发展。
理解阅读内容,第一就是让学生了解字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扫清阅读理解路上的障碍,从而能对故事、人物、主题都有认识。平时,学生阅读时,碰到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的词语,笔者一般是先让学生去查字典,还可以问老师或是家长,解决了词语关,学生就看懂了故事内容,那么他们阅读起来就有劲了。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尚未达到多写的水平,但是读与说却是可以的。
(1)学着讲主要内容。学着讲故事,就是学生阅读内容后,能以文本中的句式为模板,解构句式结构的秘密,以文本中的语言为基本素材,模仿着来讲一讲故事。这说起来有点像复述,与“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的课程标准不谋而合。
在语文课本中,有多篇课文需要小朋友读了以后,能把故事内容来说一说,例如学了《乌鸦喝水》后,要求学生来讲一讲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在学过《曹冲称象》后,提出让学生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并且给予学生几个表示进程的词语:先、然后、再。最后,学生基本能根据这些把故事过程说出来,这样目标就达到了。
(2)想着讲详细过程。与仿照文本句式说话不同,有些讲的练习是基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动用文本提供的信息来讲。“讲过程”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是故事内容的复述。
学着讲详细过程,是需要学生在原来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后讲出来。例如学生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能有顺序地讲一讲小壁虎为什么会断尾,它向哪些小动物借尾巴了?《青蛙卖泥塘》需要学生讲明白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后来它对泥塘进行了哪些改造,最后泥塘卖掉了吗?这种讲述既要求学生对内容很熟悉,又要求个性的表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3)改着讲全部过程。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在掌握简单的讲述方式后,学生已具备一些阅读与说话的基础,他们能以文本语言为素材,对文本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简单地改造文本信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改着讲”。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内容,还要对言语素材进行加工。
在学生学过《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要求学生作为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南海西沙群岛美丽的风景。学完古文《司马光》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过程,能把人物的语言、动作讲得形象生动。同样,在阅读课外书后,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结尾进行补充,有的可以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编。在“改着讲”的过程中,学生讲故事的能力获得很大的进步。
新的知识会在新旧知识体系中以有序、有效和稳定的方式储存在认知结构中,学生在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故事素养也不断地积累着。
(1)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是学生接收信息的个体学习行为,但是阅读却不能是学生一个人的阅读,而是一群人在读,学生的阅读需要老师的参与、家长的参与,所以在部编低年级教材中,安排了独特的栏目: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是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绝佳的切入口,这个安排让教师自然而然地作为学生阅读的伙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阅读态度、习惯,渗透阅读方式,并且给他们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可以带领他们体验阅读带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和家人一起读时,他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家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不仅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读书这件事深深印在儿童的意识中,同时对于怎样阅读能给予儿童更多的指导,阅读才能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真正让儿童阅读全面、持续地发展。
(2)快乐读书吧。“快乐读书吧”也是部编教材的一个创新之举,在这个栏目中,不仅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意义的书籍,并且在每一个“快乐读书吧”中,都会介绍读书的相关要求。“快乐读书吧”还给学生推荐一些书,有童谣、儿歌、童话故事、儿童故事,不断激励学生进行阅读,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自古以来,读书一直是一件神圣的、贯穿在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事情,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课堂中跟着老师学习、阅读,学生从故事的发展中了解事物的变化,他们从故事人物的身上懂得道理,并且他们也学会了讲故事、编故事,养成了自己的故事素养。在故事素养中,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他们更喜欢读书,让书籍“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