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化策略

2022-03-03 07:51山西省晋中市现代双语幼儿园任贵丽
新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预设区域幼儿

□ 山西省晋中市现代双语幼儿园 任贵丽

随着儿童本位教育思想的逐渐推进,幼儿教学也由单一化向全面化、被动化向主动化、单科教学向综合教学发展。主题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学习场景,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机会,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因而成为目前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实现幼儿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深度参与。然而目前的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指南》、教材以及课堂教学的理解,主观创设区域环境,机械选择区域材料,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缺少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缺乏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反思。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当提高认识,合理创设区域环境,关注幼儿活动过程,做好幼儿活动的记录,采取多种方式评价幼儿行为表现。

一、正确处理主题区域活动的预设与生成

主题区域活动的预设是指教师对主题区域活动的整体规划、活动区域的布置、活动材料的准备,以及主题区域活动的评价;生成指幼儿在主题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超越预设范围的暂时性表现,如幼儿行为出乎教师预料、幼儿一时难以适应活动区域的布置、幼儿对区域活动材料的不满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不机械坚持活动前的预设,又能正确对待活动过程中的“意外”,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起来,助力主题区域活动的顺利实施。

首先,主题区域活动的预设要充分。主题区域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深入思考活动主题的价值,并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所指出的维度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已有的认知基础、活动经验、能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设计本节主题区域活动教学。同时,教学预设还应充分考虑幼儿园现有的主题区域活动材料,哪些是定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自制的。

其次,及时关注主题区域活动的生成。主题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记录幼儿“不同寻常”的举动,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秘密,进而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激发幼儿潜能,帮助幼儿构建新的认知体系。比如中班幼儿在美工区尝试制作“水果”时,发现自己想用的超轻黏土不够了,教师就应及时捕捉这一信息,为幼儿提供材料,为后续的操作活动提供支持,扫除障碍。

面对主题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言语的不确定性,教师应把握区域活动的主题与目标,秉持以幼儿为本的原则,既不能偏离预设,又不能局限于预设,同时将活动过程中有价值的生成融入主题区域活动中,使幼儿在开放、友爱的环境中成长。

二、合理安排主题区域活动的环境与材料

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既是他们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又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步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重视主题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合理投放活动区域中的材料,增强区域活动环境和幼儿生活的联系,保证区域活动材料的数量与质量。

首先,主题区域活动的规划要注重整体性。区域环境的整体创设是基础,应体现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区域环境的安全性、适宜性、针对性和丰富性,为幼儿的参与提供可能。如建构区较为嘈杂,应布置在相对独立的、较为平整的区域空间;阅读区尽量选择在温馨安静、光线充足的地方,可临近益智区,但要与表演区、建构区等较为嘈杂的区域分开。需注意的是,班级中的区域布置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其次,主题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科学。在主题区域活动中,那些新颖独特的材料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摆放这样材料的活动区域更受幼儿喜欢,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投放主题区域活动材料时,须注意以下几条原则:一是材料必须安全。投放之前教师应仔细检查活动材料的材质、形状,看这些材料是否适合幼儿玩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投放材料,并定期检查。二是材料力争丰富。投放的材料要尽量做到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必要时教师要亲自动手自制材料。三是材料尽量适宜。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小班幼儿可以投放一些高结构性的材料,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低结构性的材料。四是材料要有层次。教师要按照幼儿的认知发展、个性差异和能力发展水平,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三、及时记录主题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言行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手段。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教育对象,更科学地选择区域活动的主题,更专业地设计主题区域活动。因此,教师应提高记录幼儿言行的意识与能力,及时记录主题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表现。

首先,正确认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状态,分析幼儿行为表现的原因,进而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设置区域活动环境,选取区域活动所需的材料,顺利推进区域活动的开展。观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捕捉活动过程中的教育契机,进而选取恰当的教育应对方式,适时介入幼儿活动,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观察可以为教师评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提供依据,使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体,并为过程性评价创造条件。

其次,切实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教师要做好主题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须掌握必要的观察记录方法。一是叙述法,即记录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闪光点,可以采用实况记录和日记记录的方式;二是抽样法,即选取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幼儿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及时记录下来;三是表格法,即区域活动前充分估计幼儿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并据此设计成表格,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将幼儿的表现记录在表格中。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如拍照、录像等,以求更全面地记录幼儿在主题区域活动中的表现。

最后,教师要明确区域活动记录的内容。幼儿在主题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各异,教师必须明确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需要及时记录的。如幼儿的兴趣和意愿,活动材料的选择和操作,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发生的冲突及解决的办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与同伴的互动及对活动规则的遵守,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任务的完成情况等等。

四、优化调整主题区域活动的组织实施

主题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在活动之前了解幼儿原有的活动经验,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而且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做出针对性调整。

首先,选择恰当的介入时机。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找准时机,适时介入,比如幼儿在阅读区翻阅图书时,教师在确保幼儿安全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减少对幼儿阅读活动的介入。一方面,为幼儿阅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与绘本、图书的对话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培养幼儿阅读自主性;另一方面,给予幼儿协商交流的机会,锻炼幼儿同伴协商、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采用合理的介入方式。在组织开展主题区域活动时,可以采用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除了语言指导外,直接指导还包括观察、示范、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恰当的点拨、推进、延伸,可以提升幼儿对主题区域活动的理解,帮助幼儿更好地获得发展。同时,也要加强间接指导,注重同伴交流互动、材料投放方式的调整、区域环境的布置、活动规则的隐性作用等。如教师可以在组织主题性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强调活动规则的重要性,让幼儿理解只有以规则为引导,才能更好地享有自由,并启发和诱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生成规则。规则的制定需要遵循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协商、共同监督遵守,并可以随着具体的游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则。

五、积极鼓励多主体多方式的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是主题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现状、总结区域活动经验、调整区域活动开展策略。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让他们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并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教师要提高评价反思的意识。对主题区域活动及时有效的评价反思是活动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师的评价反思应是多维度的,如主题区域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记录情况,教师对幼儿外显行为的介入情况,幼儿对区域材料的关注度,区域环境创设的适宜性等。

其次,有效利用家长资源,争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幼儿园教育必须重视家长的参与,发挥家长在主题区域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以达成家园共育,优势互补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的机会,邀请家长亲身参与到主题区域活动中来,了解家长对开展主题区域活动的感受,并倾听家长对区域活动的意见,在之后的主题区域活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最后,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结果,而在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过程性评价更加强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和探究,重视幼儿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使教师不再仅仅关注幼儿作品的完成情况。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言行见证他们的成长,同时幼儿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行为表现也更加积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可以引导幼儿在互动中自主梳理经验,提升参与活动的愉悦感,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预设区域幼儿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分割区域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区域发展篇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