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水坝塘镇复兴中学 娄艳梅
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历史学科育人中,打破一课一课时的固定模式,基于单元整体提炼学习主题,化解因课时间隔带来的历史课堂知识连接性不强的难题,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学科核心素养。立足学情,明确单元主题教学主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兼顾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在运用单元主题教学中,需要从教学背景分析、目标主题设定、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逐步展开,相互协调,让每个步骤衔接妥当,最大化发挥教学效果。
在单元主题提炼与教学设计前,需要对学生、课标、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要通过教学背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课标是教学设计的纲领性要求,根据初中历史课标要求,要面向所有学生,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基于单元来设计教学内容,要树立整体性思维。比如,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教材中增加了太平天国运动,补充了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过程,以及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也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教师在梳理课程内容时序上,要渗透历史空间观念,为学生明晰学习历史的方向。
教学内容是单元主题教学的基础。针对不同的单元,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梳理和选择具体的教学资源,从整体上优化教学设计过程。注重单元内各课时教学知识点的前后衔接,帮助学生建构整体的历史史观。单元与课时之间,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比如,在学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前后关联度非常紧密。鸦片战争作为“引线”,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既承载了古代史与近代史的转折关系,又开启中国近代遭遇百年屈辱历史的篇章。从单元主题“开始沦为”四个字的分析中,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关键性作用。
课堂教学,最终要落脚于学生的“学”。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加强调“以学定教”。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设计。单元主题的提炼,要契合学生认知水平,要关注学生学法、兴趣需要,帮助学生从“已知”到“未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时,在班级男生偏多的课堂,我们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峻”为主题,学生对当时中国所受到的民族灾难,感到义愤填膺;在班级女生偏多的班级,我们以“爱国人士对近代化中国的不断探索”为主题,学生对救亡图存更感兴趣。充分了解学情,优化单元学习主题,让课堂教学更精准、高效。
对于单元教学,主题的设定要指向核心素养。主题,承载单元教学的核心,由主题来串联单元知识点,教学设计也由主题来展开,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单元主题的确定,要与课程目标相关联。比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该单元重点是“抗日战争”,一种主题设计是,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再到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最终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设计思路,过于强调历史知识点的呈现,未能很好的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教师重新构建单元主题,强调抗日战争的艰难过程,从侵略者的卑劣行径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从以史为鉴,响应民族复兴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学科中获得更深刻的德育体验。
对于单元主题,只是完成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围绕单元主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因此,单元主题的呈现,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的启发,层层推进学科素养。比如,对于“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教学中,主题设定为“史前人类发展过程”,围绕搭建“人类历史博物馆”,从起源、居民、神话等方面,解读人类场景,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增强唯物史观意识。从收集史前人类痕迹等方面,借助于化石、考古发现,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精神;从梳理人类发展的大致历程中,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观念。[1]
明确了单元主题,接下来要整合与主题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创新课堂教法创造有利条件。课程资源有条件性资源、资源性资源。前者体现在场地、多媒体设备等;后者体现在服务教学需要的各类课程内容和教学素材。
现代教育技术为激活历史课堂学习兴趣提供了支撑,特别是以图片、声音、视频、影像等素材为媒介的多媒体资源,拓展了历史空间,丰富了课堂内涵,增强了课堂知识动态性、直观性。教师结合主题需要,优化课程资源,选择相应教学素材,辅助学生体认历史事实。比如,在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时,“卢沟桥事件”,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枪声。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七七事变”相关的图文视频素材,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为什么与卢沟桥有关,日军有何阴谋?卢沟桥的地理位置特殊,是平汉、平绥、平津铁路交会处,更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铁路交通要道。引入史料,从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军在东北如何挑衅,我方不予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二十九军司令宋哲元的密电,“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从中来看,国民党对抗日的态度有何转变?显然,从“不抵抗”到“坚决抗战”,也拉开了中国由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由此,教师通过精心优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单元主题意义。
围绕教学目标,循着单元主题,教师要灵活选择恰当的教法,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教法的变革,要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衔接起来。要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传统的讲授法,学生被动学习。引入情境探究法、支架法、合作探究法、抛锚法等,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深刻体认历史知识点。比如,在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时,根据学情分析,教师设置以孙中山、袁世凯两个人物为主线的单元主题。先介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具体贡献,再对比孙中山与袁世凯,分析两人在政治舞台上的斗争,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做好铺垫。在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从分析晚清局势,对比世界政治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分组方式,探究对孙中山与袁世凯早期事迹,说一说两者形象的差异性。[2]孙中山接受西学教育,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回国学医;袁世凯接受传统教育,平定甲申政变后,独掌大权。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袁世凯上书光绪帝,提出变革。孙中山成立同盟会;袁世凯在天津推行宪政,引入西方议会制度,支持清末新政。从两人的事迹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梳理两人对挽救中国的不同选择。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单元主题指导下,要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平台。
单元主题下,对于各课时的教学安排,要树立单元整体观,做好各课时间的系统与关联。大单元与各课时之间,要保证连贯性。比如,通过对孙中山、袁世凯相关政治思想的探讨,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抓住其主要思想,从中揭示民主与专制的特点,并由此得出,民主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落实唯物史观的必然趋势。同样,针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道路,以及政治理念,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让学生辨析“三民主义”的具体内涵,增强学生历史解释理念。对孙中山、袁世凯生平及相关史料的收集、剖析,帮助学生落实史料实证观念。从民主革命人士的牺牲中,帮助学生会理解革命道路的艰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从教学过程设计中,依照单元主题,突出教学重难点。在本单元中,重点是孙中山、袁世凯不同的政治活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孙中山提出的“民主革命”,与之衔接的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以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通过表格归纳法,从人物与对应事件的梳理中,帮助学生辨析两人的政治影响。难点是,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由辛亥革命、民主与专制的对决,英雄还是罪人之间探讨中,来归纳历史分析的一般方法。
主题的提炼是单元设计的关键,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要围绕单元主题,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习,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在落实中,教师要进行细化。怎样去教,怎样去设计,怎样去呈现知识点,怎样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教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要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获得。总体来说,单元主题教学,从“教”的维度,聚焦单元教学目标、内容、策略的优化,让历史课程学习更有趣、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