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综合思维 提升地理区域认知力

2022-03-03 07:51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司鸿旗
新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初中生特征区域

□ 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司鸿旗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要并驾齐驱,以此完善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引发观察发散、深度学习、形成体系、把握细节、科学规划等方面入手,谈一谈自身的教学心得。

一、创设问题情境,观察发散

情境教学即氛围教学,它是教师依照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课程内容和要求而创造的具有一定情节和氛围的教学情境,它能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暗示,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所要传递出的情感感同身受。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既可以使学生能够全面贴近知识、感受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和解决能力,对于促进其思维的发散具有促进作用。

比如,在教学“日本”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临近清明小长假,正值大地回春,百花斗艳的季节,许多人都选择了这个时候出去旅游,去各地赏花看风景。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旅游团去日本,去赏一赏那日本的樱花,领略一下日本的旅游风光,了解一下日本的风土人情。配合多媒体,展示了日本的国花—樱花的图集、日本的地理位置图以及日本的地形图等,让学生对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来到日本后,我们随行的导游小姐身体不舒服,不能够陪我们一起旅行,给我们讲解介绍了,所以老师想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介绍和自己的知识去担任一次小导游,帮其他随行者介绍一下日本的气候特征可能有哪些以及当地居民有哪些生活特点?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角色,通过不断地观察地图和分析资料,展开了“日本”的学习之旅。

可见,通过这种情境与问题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初中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愿望,还可以使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去分析问题,提升其对区域认识和分析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地理老师要积极的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初中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帮助初中生在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观察力和发散思维,以期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

二、融合地图资源,深度学习

众所周知,地理与地图密不可分,地理知识包括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仅仅依靠个人的见识和了解是很难全面的分析和把握的,而地图作为地理认知的必备工具,以其独特的表达和丰富的内容展示,为地理的学习提供的很大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地理教师要融合地图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力。

比如,在学习“澳大利亚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这一课时,这节课分三部分内容来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包括物种、农牧业、矿产资源等方面。在讲第二部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就向同学们展示了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的分布图、澳大利亚的地形图以及气候图等地图资源,让学生探究一下澳大利亚的牧羊是如何从原来的两位数发展到如今的上亿只的,是由于澳大利亚怎样的地理特征造成了其牧羊业的迅速崛起呢?笔者让学生结合这些地图资源分小组进行探究。学生积极对教材和地图展开探索研究,不断进行深入研讨,最后从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气候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正是由于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适合牧草全年生长,给羊群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最终致使这个国家荣获“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殊荣。

可见,通过融合地图资源来教学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学生进行深度探索和学习,对于其综合思维的培养和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地理教学时,地理老师要多融合地理资源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区域地理,掌握更多、更深层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综合思维。

三、对比典型特征,形成体系

我们都知道,某个区域地理特征是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对比探究和分析两个或多个典型的区域地理特征,对于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地理综合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对比分析一些典型的区域地理特征,来帮助学生完善地理知识体系,提升其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比如,在讲学“西北地区”这一单元内容时,笔者就引入之前所学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容,因为这两个区域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明显,对于初中生提升区域认知能力,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很有帮助。我们都知道西北地区最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就是干旱,而造成这种干旱的原因是因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距离大海较远及该地区的地势较高。而长江三角洲地区恰恰相反,该地区身处沿海地区交汇处,且地势平坦,土地肥美富饶。这种典型的地理特征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业,西北地区因为干旱少雨而土地贫瘠,造成农业生产跟不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稻米富产,而且由于该区河湖较多,淡水鱼也富产,被称为“鱼米之乡”,所以该区域经济也相对发达。

可见,通过将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放在一起,对比着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把握区域之间的差异化特征,加深对区域的理解和提升自身对区域的认知力。同时,在学生们认识和把握了这些区域的特征后,可以运用综合思维把不同的区域联系到一起,整体把握和分析,建立区域认知体系,以谋求区域的协同进步与发展。

四、开展主题活动,把握细节

地理知识错综复杂,区域概念性的东西和表述性的知识比较繁多,教学中,难免会走向枯燥乏味的境地,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对区域的认识一塌糊涂。为了提升初中生对区域知识的学习兴致和提升初中生区域的认知能力,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其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究主题,帮助其理解和把握区域的细节特征,形成地理综合思维的同时也提升其区域认知能力。

比如,在学习“‘黑山白水’--东北三省”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为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拓展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东北三省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来探究东北三省的区域特征。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具有东北特色的图片,包括黑土地、土炕大棉袄、东北的冰雕雪雕以及粮食大丰收的景象等,让学生对东北这个区域的地理及生活环境有个大体上了解。接着把这节课的主题分成若干小主题让学生分小组开始探究学习,比如探究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是如何从“北大荒”变成现在的“北大仓”的;探究大庆、鞍山的工业结构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使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大重工业基地的;探究东北三省的冰天雪地是如何转换为金山银山的。笔者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从细节上把握东北三省的地域特色。

可见,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进行探究,不仅活跃了地理课堂的氛围,提高了初中生的参与性,还能使学生从细节上了解地区特色,增强其对区域的认知能力,另外,这种探究活动也能很好的锻炼初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老师要积极的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把握区域地理细节特征,提升区域认知力。

五、回归生活实践,科学规划

新课标强调要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生产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或那种的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懂得学以致用,势必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教学中,地理老师可以摘选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践,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与地理相关的问题,科学规划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教学“交通运输”这一课时,笔者根据当地新增加的几条公交线路让学生们展开探讨,问学生增加这条公交线路是否给你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有的学生说是方便,自从这条线路通车后,父母忙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坐公交车上下学,而且价格便宜,学生卡更是才半价。有的学生说是没感觉,因为不顺路,要坐公交车还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到达站牌。笔者继续问学生怎么改进,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可以把站牌设在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或者延伸公交车的路线等。笔者继续问学生,为什么会增加这几条公交线路,学生们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当地的实际状况认为这是当地政府的惠民政策,可以推进城市的交通发展,是经济繁荣的表现,而且增加了这些线路之后,居民的出行有了更多选择,减少了开车的次数,有利于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可见,通过这种回归生活实际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地区域的认识,使初中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而且还能为家乡的发展和规划出谋划策,从而提升其地理综合思维。

总而言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融合地图资源、对比区域典型特征、开展主题活动以及回归生活实践的方式来培养综合思维,提升地理区域认知力具有明显成效,地理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多总结、多思考,为发展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努力。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特征区域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分割区域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抓住特征巧观察
区域发展篇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