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多元实践

2022-03-03 07:51:44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新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可视化面积概念

□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陆 瑜

一、创设数学问题,建立量感教学机制

问题是数学课堂师生交互的主要载体,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可以给学生学习思维带来更多启迪,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数学课堂任务的探索学习。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教学情境,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发掘、整合更多有利于学生数学量感养成的直观化信息教学资源,并将数学问题对接融合到信息情景当中,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真实性、生动性、趣味性,启动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在情境问题引领下,对数学概念知识抽丝剥茧,形成丰富的数学学习感性认知。

小学数学学科很多量感相关的概念知识都具备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善于利用可视化教学方式降低其理解难度,辅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建构这些数学概念。例如,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体积”数学概念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展示“乌鸦喝水”故事情境图,抛出数学问题:“乌鸦怎么能喝到水呢?”小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能够快速给出答案:“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抬高水面就可以了”。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入小石子会让水面抬高?”将学生学习思维引向更深层次,让学生认识到小石子会占据瓶内“空间”这一认知关键点,以此切入“体积”概念的理解应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故事内容引入课堂,创造趣味故事情境,在学生已有故事认知之上投放启思问题,实现故事内容与数学概念的有效对接,建立数学课堂量感教学机制。教师在问题教学环节做好思维诱导,引导学生剖析其中的数学知识,自然而然的引入“体积”概念教学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应用“体积”概念。

二、优化数学引导,提升量感教学品质

小学生数学思维体系尚不成熟,面对抽象性较强的数学概念知识时,往往会陷入到“无从下手”的学习困境中。教师优化数学学科教学引导,采取量感可视化教学方式,向学生提供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直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观察学习的直观感知中,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既能推进学生数学新知的自然生成,提高数学课堂量感教学品质,又能强化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和辨析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多元思维能力。

教师立足小学生数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学情,细化数学量感教学引导,用更具层次性的教学设计,助力学生数学量感形成。例如,“面积”概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学环节播放简短的微课教学视频。视频以儿歌“小小粉刷匠”为音乐背景,播放了“粉刷匠”刷房子的过程。教师提问:“视频中的粉刷匠粉刷了房子的哪里?”根据学生作答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结果,组织学生就近摸一摸身边的墙壁或课桌,感受“面”的存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比较课桌表面和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切入“面积”概念讲解,和学生一起解读“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概念表述,推进学生新知概念自然生成。

教师刻意放慢数学课堂教学节奏,并没有在课堂一开始就引入“面积”概念知识,而是依托微课视频、教室场景及实物等可视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充分感知物体表面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在概念学习之前形成丰富的感性认知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同解读“面积”概念表述,能够调度学生数学概念学习自主性,加深学生数学概念认知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推出数学实验,强化量感教学体验

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大都是在“量与计量”知识内容教学中完成的,这些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有目的性的推出相关数学实验活动,强化学生量感学习体验。教师深潜教材当中,深入解读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融合点,适应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合理切入数学实验活动设计,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参与效度,让学生在实验探索和自主思考过程中,建立量与计量相关知识的表象认知。

测量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重要教学载体。教师要加强测量类数学实验的教学布设,利用校内外场所资源,为学生亲自参与实地测量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例如,教会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公顷”时,大部分小学生都是初次听说这一面积单位,加之公顷与其他面积单位的换算具有一定特殊性,给学生课堂学习带来了很大难度。教师有针对性的推出测量类数学实验,在明确1公顷的面积大小为10000平方米后,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进行实地测量,以班级为单位,共同测量并圈出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小学生对这种室外测量的实验活动有着特殊的学习情感,整个实验过程参与热情高涨,通过协作配合完成实验任务,对1公顷的面积大小建立直观、深刻的认识。

测量类数学实验项目可以让学生在测量操作过程中,对其中的“量”“计量”等数学知识形成更多主动思考学习成果,延展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深度。教师打破数学课堂教学时空限制,在完成必要的基础知识讲授后,带领学生来到课外开展实地测量学习活动。这种室外实验对小学生有独特的吸引力,能够充分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积极融入实验当中,通过测量、观察,从更深层次把握1公顷的面积大小,准确理解“公顷”这一面积单位。

四、组织数学推理,丰富量感教学手段

教师尊重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丰富数学课堂量感教学手段,通过组织各类数学推理学习活动,启动学生数学质疑程序和探究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展开数学知识深度探索,改善学生数学学科认知习惯,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教师整理、投放丰富的可视化推理教学素材,启迪学生运用已有数学旧知及生活经验,对其中的数学计量关系作出猜想,展开个性化的数学探究学习项目,充分发挥学生数学探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触发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

教师把握学生数学推理学习的认知起点,合理设置数学推理学习思维梯度,提高数学课堂量感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三者间的换算关系时,教师以“1分米=__厘米”“1米=__分米”简单问题做切入,激活学生厘米、分米、米三个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旧知学习印象。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三者间的换算关系作出猜想,以正方形面积计算为依托,小组合作设计验证方案,探究它们的正确换算关系。学生将长度为1米、1分米的正方形边长转化为10分米、10厘米,按照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面积大小,根据计算结果顺利归结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换算方法,数学量感得以充分锻炼。

联系性是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属性,学生掌握的数学旧知往往可以成为新知迁移学习的有力抓手。该课例中,学生已掌握的厘米、分米、米三个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以及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等数学旧知,都能作为学生突破课堂学习重难点的认知起点。教师做好必要的旧知回顾,搭建新旧知识联系桥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旧知内容进行数学猜想和推理验证,能够简化学生数学推理学习思维流程,提高学生推理学习的指向性,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数学课堂探究学习任务。

五、创新数学训练,促进量感教学内化

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仅靠课堂知识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专项强化训练不断延展学生数学学习思维,促进数学量感教学内化,实现量感教学学以致用。教师积极对接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生活场景、生活问题,布设生活气息浓厚的训练活动氛围,为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搭建思维立足点,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生活实践应用中,感知数学量感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真正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各学段、各领域的数学知识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将数学量感训练贯穿于学科教学主线中,开展多元化的数学实践训练活动。例如,学习了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后,教师设置生活测量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测量对象的长度差异,选择直尺、米尺、步量估测等方式测量身边各类物品的长度大小;学习各种面积单位后,教师要求学生估测指甲盖、课本、电视以及操场等生活场所的面积大小;学习各种体积单位后,教师布设“生活物品体积计算”实践课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完成生活物品关键数据的测量和体积计算……

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有计划性的长期跟进和指导。教师在不同学段知识教学中,紧密围绕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教学目标,分别设置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践项目,保持量感训练的持续性、连贯性,能够充分锻炼学生数学学科应用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用数学视角、数学量感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有目的性的渗透应用量感可视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化抽象为具象的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数学知识教学演绎,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创设数学问题、优化数学引导、推出数学实验、组织数学推理、创新数学训练等,都是可视化教学视角下强化学生数学量感的有效教学路径,教师立足不同学段小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灵活投放多种类型可视化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长期性、持续性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建立“量”的数学感知,推动学生数学量感多元发展。

猜你喜欢
可视化面积概念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怎样围面积最大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最大的面积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云南化工(2021年8期)2021-12-21 06:37:54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14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