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视域下的海南设计教育多元改革研究

2022-03-03 07:51琼台师范学院国际创新设计与产业研究院曹献馥
新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自贸港海南人才

□ 琼台师范学院国际创新设计与产业研究院 曹献馥

□ 三峡大学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 魏鹏郦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1]。由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海南自贸港建设战略是一个关系全行业发展的重大契机,既是各产业积极投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好时机,也是对我国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及对海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加强与国际的地域性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海南自身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兼收并蓄,设计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在此契机下,更应结合海南省独特的多文化融合性与海岛地域性,深挖海南高校设计教育的可塑性,从专业课程、设计体系和培养模式入手,进行多元改革,培养更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海南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海南本土艺术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海南省处于中国最南端,为多民族共居省份,文化交融多样,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风俗及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海南设计教育者对本土地域性设计的认知,但因地域影响力有限,海南的地域性设计传播稍有劣势。故海南各大高校要重点规划分析关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政策解读和建设,客观认识与评价海南省设计教育现状,找到面向自贸港建设的设计教育需求,积极探索本土艺术资源,融入设计教育课堂教学,大力提倡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与地域设计,这是在自贸港视域下,推动海南高校设计专业发展的有力途径。海南本土艺术资源是地方制造和地域传播的源泉,是地域性设计价值链的核心。凝练地方艺术特色是适合自贸港创意文化发展的利器,亦是快速令设计教育产生价值和效益的快捷方式。高校应将地域文化、艺术理念及时融入设计课堂教学,尤其适合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主的多元领域,设计业态可由从属转为领军角色,形成可持续生产力驱动。

黎族艺术与书院文化特点是海南本土艺术资源的代表[2]。黎族是我国岭南区域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建筑、服饰、风俗体系,在美学、音乐、舞蹈、织绣方面均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高校作为海南省设计教育的先锋阵地,有不少各类级别的研究中心对黎族艺术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应当将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融入设计课程教学之中。如黎锦的珍贵纹样,不仅记录了三千余年的黎族生活,更是表达人与自然共生的印证。黎锦的种类多达160多种,涉及动物纹、人形纹和植物纹,其色彩也是体现出民族色彩独有的秩序感和规律感,这是现代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缺少的庄严和历史沉淀,因而,在尊重黎族文化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吸收黎锦的艺术设计特征[3],使现代设计更具艺术性和文化性。海南本土艺术资源融入设计课程,也能赶上当今势头正猛的文创设计、品牌设计发展潮流。黎族图形元素、书院文化元素都是可以让学生融入设计作品的有效IP,添加在品牌设计与文创设计中,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播,而且有助于品牌、产品辨识度的推广和形成。

二、兼顾国际审美趣味的设计体系构建

目前,海南高校设计教育教学计划单纯模仿名校,不能体现地方培养特色和把握社会审美节奏,无法接轨国际思维。课程体系陈旧,培养目标宽泛,以万能应用为目的,不符合海南及自贸港建设对艺术设计学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自贸港战略引领下,结合海南的特殊海岛性,全世界各产业或因政策引领、或因企业发展,都不断入驻海南,产生国内外的有效衔接。在此背景下,对于设计教育的重塑,应正视政府杠杆的介入,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角度分析应对自贸港建设的设计储备能力与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对设计人才的知识体系进行梳导、整合与重建,并探索出最佳的配合作用模式[4]。

海南各高校应坚持以自贸港、海南国际设计岛建设为目标,确立设计人才的知识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完善与应用相关知识技能和实操手段,大面积引入交叉学科内容和国外设计实用技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实现针对性培养,建立适应国际设计教育的标准运行范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从哪些角度考虑知识体系构建,才能更好地满足自贸港建设下海南国际化设计人才和设计服务行业的需要;二是如何细化兼具国际设计的知识体系,培养及教学模式升级相结合形成竞争力,以便更好地促进人才成长。建立跨学科、重融合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中不仅包括设计专业的传统课程,还包括文学、地理、民俗、历史等跨学科相关课程,与本学院内旅游、管理、美育学院等联合教学,实现与设计专业课程交叉融合,遵循交叉学科专业的特点。

兼顾国际审美趣味的设计体系构建应突破微观学科而上升到战略层次,健康的“政-产-研-教”关系有助于建立真实而完善的社会服务型知识体系,突破传统国内设计人才培育模式,调整知识体系,更新教学方法,检验以项目驱动模式为主的长线教育成果,维护互动开放的可持续性学术氛围。自上而下的宏观策略推动也有助于国内外设计专业的对话交流、设计教育方法路径的形成[5]。通过保持良好的国际设计教育对话环境,使学生离校时,达到国际性设计水平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凸显“海南国际设计岛”的特点。

三、“双创”生态赋能的培养模式转变

海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近三年职本硕博毕业生数量位居全国后段,而且人才大量外流北上广,设计类人才严重储备不足,而自贸港的国际设计岛、文化时尚艺术中心、旅游业建设亟需大量文化创意设计人才。设计教育促进创意产业竞争力的进步意味着设计服务市场和能力能够初步形成气候,这既是人才培养中的设计规划问题,也是设计规划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因此,海南高校在设计教育的多元改革途径中,不能忽视“双创”生态赋能的培养模式转变。

“双创”生态赋能,即通过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培养,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形成主动思考,以最大程度满足市场商业价值与社会服务价值为设计前提,不断提高设计人才的社会对接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由此实现良好的设计人才发展生态链。

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可以项目、竞赛为驱动锻炼学生设计能力,课内开展“项目学习制”,引入面向相关行业需求的科研、教研项目训练主题。课外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既从政策层面宣传和倡导创新创业结合设计专业的接受度,又从实际应用中让学生切身感受设计专业的极强应用性,引发其对设计作品流入市场匹配度的思考。

“双创”生态赋能的培养模式的构建,还要呼应自贸港建设发展核心。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旅游消费中心,弘扬海南文旅特色、民俗文化特色等服务设计,强化审美和造型能力的技法训练,将“双创”生态赋能的培养模式运用在每一门设计教育课程之中。真正形成一套结合政策指引和行业规范树立项目学习模式为代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范式。真正建立适应面向海南省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行业需要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以工程实践考核、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青年人才,在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瞄准工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三创”能力,掌握与企业相关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现较强的产品开发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在设计课堂教学中融入海南本土艺术资源,构建兼具国际审美趣味的设计体系和“双创”生态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之进行多元改革,使之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不仅符合海南自贸港建设战略的总体布局,而且还是海南设计专业营造国际性语境、地域性传播和顺应当下时代潮流发展的良好体现。

猜你喜欢
自贸港海南人才
人才云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从自贸区到自贸港:由来、发展及中国实践
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问题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
辽宁地区自由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海南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