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张明
(兰州市西固区达川初级中学,甘肃 兰州)
家校共育,是当前较为流行的教育主题,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阵地,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学校教育是主体,承载着最核心的教育任务,属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场所。家校共育模式,可以积极整合家长与学校力量,使其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及时完成关键信息传递,借此显著提升教育质量。但从现状了解到,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农村中学班主任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有效解决沟通问题,借此提升家校共育的教育效果。
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家校沟通作用显著,是家校共育的主要桥梁,起着关键支撑作用。研究发现,家校沟通对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地位不可忽视。借助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信息,站在家庭、学校不同视角,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及时端正学生对生活以及学习的态度。在透彻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教育模式,有效开展学生教育,借此强化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无非就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默契配合。”具体来说,学校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是社会两大教育系统,两者相辅相成,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较为积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实生活中,家校合作意义重大,不仅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有着非凡的意义,同时也影响着家校共同发展。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角色非常重要。在家校共育模式中,班主任是一道桥梁,主要的任务是把学校和家庭有效融合到一起,与学生家长优质地沟通,助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拥有高尚情操。实践证明,发挥班主任沟通优势,可以促使家长、学生、教师在共同目标追求中形成合力,借此保障学生健康发展。
结合现有经验可知,沟通在任何场合都较关键,沟通的目的在于确保双方信息的互换。在现实工作中,有效沟通重点强调的是双方主体在实际沟通中不仅实现信息互换,还可以合理吸收对方提供的有用信息,并将信息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家校沟通中,班主任扮演重要角色,既要向学生家长传递有利于学生教育的信息,又要从学生家长口中捕捉有效信息,促使学生家长和学校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从实际工作中了解到,沟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有效沟通阶段,班主任的沟通成果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班主任在开展沟通的时候可以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决定了沟通的方式和成效。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沟通信息的接受度会不一样,理解水平也会不一样,这样将会影响到真实、合理的沟通过程是否顺畅。现实中,往往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家长会更加透彻地了解学校教育的意义,也愿意主动配合各项教育工作,所以家校沟通会比较顺畅。在具体工作中,也会有个别高学历家长质疑班主任的教育方法,此时需要班主任耐心解释,全面剖析管理方法,多角度分析现阶段采用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通过有效的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针对文化程度偏低的初中生家长,可以采用更直白的语言,认真观察对方的反应,借此消除沟通阻碍。
现代教育对班主任要求更加严格。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助力学生解决生活琐事和学习中的问题。再加上初中生思维活跃,有些学生早早步入了叛逆期,所以班主任需要有很好的文化素养作铺垫。另外,班主任所面对的对象是文化程度、教育理念、家庭背景等差异较大的学生家长,所以作为班主任,想要达成有效沟通,必须具备文化素养,将其作为沟通的润滑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与班级不同学生家长),将教育理念和学生成长近况准确传达给家长。
研究发现,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沟通的效果。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长效沟通中,会涉及学生的习惯爱好等内容,如果班主任在这方面关注比较多,会更容易取得信任,这将为沟通工作打下基础,确保其顺利开展,班主任的教育方针也更容易取得家长支持。相反,如果班主任对学生性格不了解,同样会阻碍沟通工作优质、顺畅地进行。所以在与家长沟通中,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需细致、周到,这一点不容忽视。
通过研究发现,与家长沟通中,班主任需要充分了解学生近况和性格特征,将其作为突破口,和学生家长开展交谈,借此获得家长信任。当然,班主任想要全面、多角度了解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下功夫。班主任在正式接班后,就需要借助多种途径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等,主动收集每个学生的特长、优点等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班主任想要做到有效沟通,单纯了解学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多从侧面了解学生家长,对家庭背景有大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沟通的顺畅程度。在现实工作中,班主任需要做好统计,制定有关学生家庭情况的详细统计表,将家庭统计表和学生档案结合,为沟通工作打下基础。在工作中,只有了解学生情况和家庭背景,才能分清沟通的主次,避开学生家长比较敏感的词汇,让沟通顺利完成。针对特殊家庭,了解家庭背景至关重要,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在沟通时,要避免尴尬话题,以免给沟通增设障碍。在沟通工作中,班主任将前期工作做到位,才能获得家长尊重,更容易在沟通阶段建立起信任关系,增加亲近感,从而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在现实沟通中,与家长“平等交谈”非常关键,可以给融洽沟通一个较好的起点。这里所说的平等交谈,重点强调的是沟通过程中班主任和家长处于平等的身份。因为有些班主任在交谈时常常以自己为主导,将近半小时的谈话中,只顾自己阐述观点,没有倾听家长的需求,在此阶段,家长几乎没有发言权,这样的沟通是单向的,是不具备有效性的。从实际经验了解到,在沟通过程中,想要达到预设目标,班主任更要学会聆听,聆听往往比自顾自的交流有用得多。在沟通交流中,要多注意引导,让家长多说一些,借此了解家长的教育模式,掌握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以及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境等。
在实际沟通与交流中,采取的沟通方式不同,效果也会不同。沟通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出于怎样的目的。例如,班主任早上上课的时候,在点名时发现有学生没有来。此时,班主任可选择使用电话沟通,询问对方的家长或者将孩子未到校的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家长。在这样的有效沟通下,学校和家长可及时搞明白学生还未到校的原因,从而确认孩子的安全。再例如,如果班主任真实目的是详细了解学生近况,掌握在家的学习状况,此时就要采用面谈的措施,从家长口中知道更多信息。反过来,如果家长向班主任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此时也可以选择面谈,将家长约到学校,同时邀请任课教师一起,针对孩子成长难题共同制定应对方法,在家长的信任中实现有效沟通。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要掌握语言交流技巧,借此让沟通事半功倍。通过实践发现,沟通过程中,语言交流技巧是重要保障,不容忽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现实教学中,需要班主任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多阅读介绍交流方法的书籍,不断提升交流水平。对农村学生家长来说,在众多的交流技巧中,方言的使用可以起到积极效果,瞬间拉近距离,增添亲近感。因为班主任在教学中使用的是普通话,所以在与家长交流时,需要将普通话转换,尽可能用一些方言和当地的口头禅。在与家长初次见面时,如果班主任能根据对方的腔调和说话的用词判断出家长语言习惯,会使沟通更加顺畅。另外也会让家长感到亲切,更容易解读班主任传递的信息,从而引发教育共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只要班主任在沟通实操中具备一定的沟通技能,同时熟悉学生家庭背景,实现与家长有效沟通,难度将会降低许多。
在家校共育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班主任在教育阶段需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互动,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在此前提下,共同营造学习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助力。班主任在现实工作中需注重与家长合作的长远影响和意义,积极促使家长参与教育,让学生在双重作用下(家校共育)更好地成就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