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专 西藏昌都市察雅县中学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出台《西藏自治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藏教厅〔2020〕44号)(以下简称《综合素质评价(试行)》),从学生学业水平、艺术素养等五个方面评价学生,将艺术素养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指标,可见艺术素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艺术素养对青少年形成美感、陶冶人格、丰富情感、开发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价值。[1]西藏县域学生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中占比较大,为提升县域学生美育教育质量,主动适应新时代学生应具备艺术素养的新要求。培养西藏县域学生艺术素养,究竟面临哪些困难?如何破解阻碍县域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这些难题?本研究以西藏昌都市察雅县为例,结合长期下乡调研实践,探索西藏县域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艺术素养”在《辞海》里的解释为“对艺术平日的修养”。艺术素养指学生学习掌握美术、音乐等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运用艺术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观察、思考、探究、领悟、审美、表达以及创新等综合能力。形象思维是学生达成艺术素养的主要思维形式。[2]学生的艺术素养需要学生在艺术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培养和发展学生艺术素养,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发掘学生审美意识,丰富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发散与聚合,还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情感陶冶以及智能启发。[1]
长期以来,学校、家长看中学生升学分数,学生艺术特长、艺术素养处于自我发展状态。从学校层面看,小学考到西藏班、初中录取到西藏高中班的学生人数,成为家长潜意识地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因此,学校往往在单一地传授升学统考科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挤占艺术课教学课时的现象在乡村学校尤为突出,忽视音乐、美术课程的教学。从学生家庭层面看,家长对子女看中升学和就业,简单地认为分数等于子女接受教育的全部,误认为子女学习时间用于培养艺术兴趣会影响升学,对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极其短视化、功利化。从学生就业层面来看,在社会上已形成唯有考大学、录取公务员等传统、滞后的就业观;加之,毕业生凭借艺术才能促进就业方面的优势尚未凸显,也就漠视了学生艺术才能能扩大就业的作用与价值。
笔者发现,班级集中授课制是当前西藏县域艺术类课程教学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音乐、美术课程是学生个性化学习较强的学科。现有的班级教学形式束缚了学生艺术个性化学习,难以发挥学生艺术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机会少。因此,当前西藏县域艺术类课程单一的课堂集中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从西藏县域学生艺术学习实际情况看,学生在班级艺术学习中不善于主动发言和交流,班级教学形式难以满足众多学生艺术个性化学习需求,艺术课采用班级教学形式面临着挑战。从艺术课堂教学内容看,西藏县域学校音乐、美术课程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教材编写内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内容甚少,而教师授课内容往往又是按照国家统编教材内容“齐步走”,艺术教学内容缺少与藏族学生生活、成长环境的关联,难以激发学生对艺术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西藏县域学校单一的艺术教学内容及形式,束缚了学生艺术思维的绽放,窒息了学生艺术学习的活力,制约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形成。
按照《西藏自治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藏教基〔2018〕19号)美术、音乐课程设置要求,小学学段每个班每周各开设两课时,初中学段每个班每周各开设一课时。然而,现实是,西藏县域学校音乐、美术课程教师普遍结构性短缺,现有的艺术类教师不能满足县域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需要。从艺术类师资力量看,乡村多数学校没有专职美术、音乐教师,平均每所学校美术老师不到一人,大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是兼职教师[3],由一名兼职音乐老师“包校”的现象在乡村学校十分普遍。从艺术类教师专业发展看,美术、音乐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文化课挤占艺术课课时较为常见,艺术类教学存在边缘化现象,部分艺术类教师也申请教语文、数学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事实上,音乐、美术学科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炼。由于县域学校部分艺术类教师远离艺术教学,导致艺术专业知识、艺术教学技能停滞,甚至倒退。总之,县域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缺少一支能教善研、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师资队伍。
当前,在全区出台的《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在升学录取中艺术素养仅作为学生升学的参考,而非主要依据。实质上,在学生升学招生录取时,仍然在比较文化课考试分数的大小。现行的升学评价方式对学生艺术素养评价缺乏实质性、有力度的评价,显然轻重有分、厚此薄彼。升学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学生艺术素养难以得到学校及家长的重视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唯有考试分数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地方群众以升学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优劣,仍然占主导地位。学校为了增强办学吸引力、赢得地方群众好的口碑和领导的满意,不得不将教学重心放在追求学生升学人数方面。为此,欲要学校用较多的时间及精力用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不太现实。根源于当前学生艺术素养在升学考试中的评价,尚未占到重要的位置。
西藏县域艺术类课程未得到足够重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亟需结合县域实际,从课程认识、教学形式、师资力量、评价机制等路径,超越当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不力的现状。
认识决定行动,基于此,加强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艺术素养重要性认识是推动西藏县域学生接受良好艺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学校,扭转单一注重学生分数教育的现状,改变教师对学生毕业时,美术、音乐是考查科目,属于副科的错误认识。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校是学生接受美育教育的主阵地,发展学生艺术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彰显学生个性的需要。在学生家庭,以身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优势的典型案例,以拥有艺术才能能有效增大就业机会,以此转变家长“唯分数”“唯升学”传统的就业观,力争在发展学生艺术思维、艺术素养方面得到学生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在社会,开展培养和发展学生艺术素养重要性认识的宣讲,形成重视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增加具有民族元素的艺术教学内容。将西藏县域学生喜爱的锅庄舞、藏戏、唐卡绘画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艺术教学范畴,要求学生掌握具有民族特色舞蹈的动作要领,既释放学生文化课的学业压力,又能传承民族本土特色文化,还能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其次,开展民族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亲自谋划、全程参与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和思考,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艺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由学生自行设计、编排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方案,在更新版的锅庄、热巴等民族舞蹈活动中,提升艺术素养。
再次,搭建艺术成果展示平台。学校定期为学生搭建艺术成果展示平台,分享学生艺术作品,增加学生艺术学习的成就感。定期展示学生的石头画作等创意作品,适时展示学生动手设计的富有创意的民族服饰、藏式建筑等,如期展演更新版的热巴舞蹈,等等。
一方面,破解县域学校艺术师资短缺的问题。结合西藏县域学校艺术师资不足的实际,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实发力:其一,从教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的教师队伍中,清理出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由具有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的教师承担学校艺术课的教学任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艺术专业的教师担负起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使命。其二,按照县域学校艺术类师资缺口,从援藏力量、引进内地艺术类专业师范生等途径,充实和壮大全区县域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开展艺术学科教师业务技能培训。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艺术类教师的专业深度。根据音乐、美术学科特点,建议在培训县域艺术教师工作中,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拓宽县域学校艺术类教师培训范围。逐年增加艺术教师的培训人数,力争在三年内全区县域学校的艺术类教师全员轮训。二是坚持多层次多形式艺术类教师业务培训。比如,举办艺术类国培、区培、市县等级的一系列艺术培训班。比如,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艺术类培训,增加县域学校艺术教师业务培训机会。三是注重艺术教师业务培训需求的针对性。在培训内容上,考虑西藏县域学生艺术学习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全区县域学校艺术类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目前,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行)》报告册中,从“艺术活动、艺术特长、参加艺术团队(活动)情况”三个维度评价学生艺术素养。目下,评价全区县域学生艺术素养,其评价重心主要倾向学生是否参加艺术活动、艺术获奖情况等方面。笔者主张,在评价内容上,有必要增加对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过程情况进行评价。理由是,学生的艺术情感、艺术素养是学生在艺术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建议,采纳以下方式来评价学生参加艺术活动过程经历的成效:第一,学生描述艺术学习的体会与感受。要求学生撰写艺术学习的学后反思,描述对艺术学习活动过程的认识,分享艺术学习的体会,表达在艺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可以了解学生在掌握艺术知识与艺术技能方面的情况。第二,学生撰写经历艺术实践活动过程的小文章。由学生重点阐述在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是如何运用艺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将学生的艺术思维过程外显化,展现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学生典型的艺术素养形成过程的实例与数据,为学生艺术素养画像,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创新与实践成果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