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进程中,教育人才援助作为促进实现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标的重要路径,在教育扶贫的若干任务和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人才对口支援政策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最精准、最有效的举措之一。西藏自治区不仅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同时也是较早实施教育对口支援的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人才援藏政策为实现西藏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我国援藏格局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教育人才援藏政策更具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政策协调和保障机制不断创新,智力援助的效果更可持续。
教育对口支援是我国在实现脱贫、边疆治理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政府主导下,发达地区(学校)向欠发达地区(学校)输入物资和智力援助的一种补充性教育制度安排。[1]新时代教育人才援藏政策,是指以输入和输出人才的方式实施教育援助,是依托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做出的一项综合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对口支援机制下,党和政府统筹协调内地相关省市、相关大学资源,组织开展若干教育援藏项目和计划,出台系列教育人才援藏政策,更加侧重从“输血”转向“造血”,更加强调人员间的深度融合和资源间的充分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加大国家项目、政策及经费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力度,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两个统领性文件,提出若干广泛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重点计划。通过采取支持重大支持项目(如“公费师范生项目”“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方式为其提供智力援助,优先满足民族地区教育需求,优先为西藏各级各类学校补充教师资源,着力加强西藏双语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
在延续以往援藏干部选派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为贫困和民族地区提供教育人才支持,国家先后实施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三区教师专项计划”)、“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以及“银龄讲学计划”,多种途径持续为西藏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同时“万名教师支教计划”还定期置换一批当地骨干人员,为其提供到内地跟岗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截至2021年3月,由援藏省市派出赴西藏支教人员618人次,充分发挥援藏教师传帮带作用,助推受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2]
为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关于教育人才援藏的决策部署,教育部于2016年开始实施“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由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17个内地省市和30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首批选派800 名教师组成20 个团队,集中援助西藏20 所中小学。[3]通过“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不仅快速提升受援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发挥受援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整体助推西藏教育走上“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内地相关省市对西藏的教育人才援助力度持续加强,受援学校覆盖全学段,支援内容更加精准,支援效果明显提升。
进入新时代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所有民族地区的两大重要任务,这也决定了教育人才援藏工作与这两项工作统筹谋划、统筹实施。一是统筹于教育扶贫的总体工作中。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将“加大教育对口援藏力度”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还提出应健全和完善教育援藏工作机制,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西藏支教,同时增加地方重点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藏区高校。二是嵌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教育人才援藏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受援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将已有支持乡村教师的若干计划重点向西藏倾斜,同时充分借助对口支援机制,促进援受双方教师资源的共享,重点解决西藏双语教师、理科教师等薄弱环节,助推西藏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教育人才援藏是在科学规划、援受双方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有序开展的,重点突破口是激发受援学校师生的内生动力,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总体目标是促进西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援受双方高度重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精心组织,密切配合。一方面,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内地省市纷纷制定实施办法,加强组织管理与保障,另一方面,西藏自治区和各市(地)教育局也成立了受援办公室,并专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协调和推进这项工作的日常安排和持续发展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4]
紧扣政策目标精准施策主要体现在:一是围绕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同步提高的目标,同时选派内地教育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两类人员,从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科研水平等多维度全方位实施援助;二是为着力解决西藏理科教师紧缺、理科成绩亟待提高的棘手问题,以受援方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式人才输入,专任教师的选派重点以理科教师为主;三是着力补充和培养西藏紧缺教师,在内地省市选择若干所师范院校,建立西藏和四省藏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培养双语教育语言类和数理化等学科紧缺教师。
新时代教育人才援藏一改以往“分散”“短期”的支援方式,采取“以点带面”的援助方式,将“组团式”与“结对帮扶”有机融合,促进将有限的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为了让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可以留下来延续,通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示范中小学带动所在区域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通过开展各种结对帮扶活动,让更多学校和师生获得不同形式的援助。
“组团式”人才援藏不仅将“一对一”援助调整为“多对一”援助,也将援助时间延长到三年,目的是重点打造一批示范中小学,促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可持续。“结对帮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援受双方学校之间的结对帮扶,开展“百校手拉手”活动,通过网上远程辅导、同步课堂或专递课堂等形式,在师资培训、教学交流、资源共享、科研教改等方面开展帮扶;二是援藏教师与基层学校教师之间的结对帮扶,积极开展送教下县下乡活动真正让优质资源辐射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如河北、陕西实行学科教师“双组长制度”,奔赴阿里四县送教下乡,助推阿里教师队伍建设;[5]三是受援学校援藏教师与当地教师之间的结对帮扶,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新老结对、课程结对、专业结对、学科帮扶等多种方式促进双方深入交流、共同成长。
无论是万名教师支教计划还是“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均不再是单向、单一地输入人才,而是实施人才“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双向援助。双向援助是促进西藏本土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举措,采取“派出去”和“走出来”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选派内地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赴藏工作,同时也给受援学校的骨干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提供走出来接受培养、培训、挂职锻炼的机会。为加快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援助理念,教育人才援藏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促进援受双方不同群体间的深度融合以及援受双方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不同维度的深度融合,从而快速推动学校提升治理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6]
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和创新,实施系列工程和举措促进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融合模式。如山南市创新实施“六个融合”(即队伍融合、理念融合、师生融合、教师融合、校际融合、两地融合),积极探索山南与鄂湘皖三省支教团队之间的融合策略,通过激发内力、借用外力从而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受援地区和学校的整体凝聚力。[7]
进入新时代以来,5G 移动网络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西藏教育带来很多机遇。西藏自治区不仅提出“互联网+教育”全覆盖的目标,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4+1”架构实施方案,即“西藏教育信息化珠峰旗云行动计划”、“四个统一”、“两台一标百校示范”、“四个全面”以及“信息化标识”。截至2020年7月,西藏自治区已有92%的学校实现了宽带网络接入,其中出口带宽100M 及以上的学校占73.36%。[8]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促进教育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也为教育人才援藏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各地积极运用“互联网+对口支援”模式,探索开展网络示范直播课、网上教研交流和互动评课等丰富多彩的线上援助活动。
新时代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经历了一系列转型和升级,尽管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提升受援学校师生获得感、促进援藏力量和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协调各支援省市人员管理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
目前现有教育人才援藏政策的受援学校类型以中学为主,如首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仅面向西藏初中援派内地人员,首轮“组团式”人才援藏支援的20 所中小学中,小学只有1所。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学段,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未来人才援藏受援学校的确定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将对口支援的力量优先向小学倾斜,一是增加重点支援的西藏小学数量,二是重新调配对口援藏人员中不同学段援藏教师的比例。由于受到对口援藏力量的限制,应进一步加大对边远和边疆乡村学校、学前教师等薄弱环节的支援力度。
目前,西藏当地教师的培训体系主要依托“国培计划”和“区陪计划”促进全员培训得以实现。[9]援藏人员对学校教育管理引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科研步伐等支援作用更多局限在受援学校范围内,在全区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不仅需要受援学校积极总结和提炼支援经验,积极推荐在深度融合、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支教人员作为示范典型,面向全区教师进行宣讲和培训,同时更需要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机制持续下来,将其纳入西藏自治区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定期选派援藏人员和受援学校代表给全区教师培训,不仅促进不同省市对口支援团队之间经验的分享,同时也加快促进全区教师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援藏教师带动作用的最大化。
充分借助“教育云网租用服务项目”和“西藏教育信息化珠峰旗云行动计划”,优先为办学条件艰苦、教师队伍薄弱的学校提供线上支教服务或线上教学资源库,从而让更多西藏师生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援藏优质资源,使其在与援藏教师进行线上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其获得感。以“互联网+支教”为平台,拓宽内地省市对口援藏的途径和方式:一是建立内地与西藏结对帮扶学校之间定期开展线上视频教研的帮扶机制;二是充分借助内地录播资源库、远程直播平台为西藏教师提供丰富的线上教师培训资源;三是鼓励援藏人员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时,广泛采用“实时观摩示范课”“线上教研交流”等形式,提升帮扶效能。
为解决不同内地省份之间对援藏时间期限规定不统一、薪酬待遇与激励政策差别较大等问题,建议将教育人才援藏的系列计划统筹纳入中组部的援藏干部计划统一管理,由教育部牵头协调。在援藏周期方面,可以在实施相对固定轮换期限的基础上,补充制定相对灵活的轮换替代方案,从而解决援藏时间过长给援藏人员及家庭带来的实际困难。在薪酬待遇和激励政策方面,应在国家层面予以明确援藏人员的待遇标准、补助范畴、职称评定和子女升学等倾斜政策,通过解决援藏人员的后顾之忧,保障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的顺利推进。
展望“十四五”,新时代教育人才援藏应始终围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立足受援地区优质资源紧缺的若干环节,以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资源,同时借力新技术促进援藏方式的优化和援藏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