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第十五中学 欧阳俐
心理健康教育在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探索成果:以学生为中心,开发了一系列课程体系,如心理常识课、成才指导课、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卫生课等;以情境为中心,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的融合;以体验为中心,开设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综合体验作为支点的心理课程;以问题为中心,将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嵌入到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中;以城市为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在大部分省市和学校,提升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范围;以讲授为中心,将心理健康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力度;以政府为中心,系统性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编制了大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材和参考书,降低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成本;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因经验不足而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管理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将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了应试教育活动中,导致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被搁置到了边缘化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学科或社会为中心视角,在内容和个性特色上极大地忽视了学生在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导致教材内容知识存量足够大但目标无序随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体系无法匹配学生的现实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方面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和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无深入的指导价值。
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初中阶段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困境的必然趋势和必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进行积极地内在塑造。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会价值和人际关系层面的延伸,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建立一个自洽安全的自我发展环境,两种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学生自我塑造和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在融合过程中除了对两种教育模式的共通目标、共通模式和共通对象进行正确认知外,还要对两者的区别进行甄别和梳理。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基础进行的以个体动机为中心的分析模式,德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进行的以个体的社会行为为中心的阐述模式,两者分别从个体所要面对的存在困境和社会困境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执行落地参照体系。
初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基于两种思维模式有明显区别的理论体系进行的,在这个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考虑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比如,两种课程在内容逻辑上的衔接融洽度;两种课程在课堂时间上的比例分配;教师和学生对两种理论的定位和重视态度上的偏差;在融合的管理体系和价值诉求上缺乏科学化、体系化的制度保障;融合的实践活动和现实操作极为匮乏,尤其是缺少可以充分协调两者的综合性平台,缺乏能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专业教师,甚至缺乏必要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体系;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而缺乏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行为中的构建和疏导。
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原则指的是教学模式要由学校和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需求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将学生的问题需求置放到一个安全良好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求解欲和自我驱动力。
以现实问题为核心的原则指的是教材设计和教学活动要以初中生当下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模式为参考,以学生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为核心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以体验感知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教学方式以柔性引导教学取代硬性灌输教学,在和谐安全的物理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和体验环境中,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共鸣和思维认知来实现自我驱动。
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下的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需要社会及教育部门自上而下地进行系统性的推进,需要将课程体系的内容、教材、时间和评估都纳入国家的教育法规系统和教育制度中,学校的管理层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大纲实行符合本校现实情况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写上,应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目标为教学核心,将教学活动落实到实用、实际、实践和实效层面,将教材内容落实到具体的生活问题的解决上,建构一个德育与心理健康相互连接的网络化课程体系。
融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落地,需要制定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落实到可以具体观察评估和通过行为锻炼进行掌握的程度。必须将课程体系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单元课堂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可以参照的行为标准手册,为教师提供可以参照执行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学大纲,让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各种标准落实于学校管理层、教师教学层和学生学习层,让各个环节的操作和行为都能找到基本的标准框架作为参照。
心理健康和德育教学体系的有效落地离不开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评估反馈体系,我们需要充分认知这种融合性的教育体系所涉及的复杂性、内隐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生理因素、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三观认知,充分考虑学生所面对的学业、家庭和社会困境,通过综合性、动态性和结构化的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心理结构、心理品质、行为动机和发展目标进行反馈和评估,让学生在一个弹性和安全的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获得具有指导价值和引导意义的心理知识与思想理念。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学体系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基础支持和社会课堂的辅助保障,一方面,要保持与学生家庭之间的互动联系,关注学生在教学体系之外的心理健康活动,为学生家庭提供必要的科学化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为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德育问题探索原因;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寻求社会资源的合作,如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企业组织、体育竞技和文化团体等,充分利用社会上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和表达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环境中体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能够触达的具体的应用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当下的现实环境中进行感知和理解。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初中生建立正确思想体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我们需要充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落实融合性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性素质和教学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学生所面对的具体心理问题和德育困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体验中对德育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对心理健康保持持续的关注,在自我改善的同时也能寻求外在社会力量的帮助,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