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214131) 林 燕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和“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晰,特点鲜明,语言朴实,准确生动,真实可感,读后令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本文为学生学写游记提供了范例。
1.默读课文,画出线路图,厘清作者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地叙述的表达方法。
2.重点品读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3.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昨天,我们随叶圣陶爷爷去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把我们的游览路线画给大家看一看,并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画路线图并介绍: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我们还欣赏了路上的美丽景色,你能来说一说吗?(出示)
一路上,我看到了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
生1:一路上,我看到了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听到了溪流时时变换着调子。
生2:一路上,我看到了一片明艳的春色,听到了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评析:课伊始,学生通过画路线图并介绍游览路线和路上见闻,化身为导游和游客,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不仅厘清了文本的游览顺序,而且练习了有条理地叙述,还活用了文本语言,提高了语用能力。】
师:一路上的景色就这样有声有色,令人耳目一新,不用说,双龙洞里的景色一定令我们更加大开眼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7 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双龙洞里,你最喜欢哪儿呢?
生1:我最喜欢的是外洞。
生2:我觉得孔隙很吸引我。
生3:我更喜欢的是内洞。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心仪之处。那么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在第4~7自然段中挑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段,仔细品读,尤其令你欣赏的句子可以画下来,多读几遍,写写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圈画批注,之后分享交流发现和思考)
【评析:阅读文章的重点部分,既需要整体把握,也需要深入品读。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聚焦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自主阅读,在圈画批注中发现思考,也为深入分享交流做好准备。】
★外洞(第4自然段)
生1:我感觉外洞很高大!我是从“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中感受到的。作者用了“高高的”这个叠词,让我感受到外洞很高,他还把外洞比作大会堂,居然可以容纳“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那有我们这个教室的20多倍大呢!真是惊人!
师:欣赏你的悟性,更欣赏你的朗读水平。对于外洞,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2:我发现外洞还很有气势。我从“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中圈出了“突兀”一词,“突兀”就是高高耸立,给人一种气势感。
师:没错,如果你读这句话的时候声音更响亮些,气势会更大,你再来试试。
(生再读)
师:这么气势非凡、又高又大的外洞,怎不令人惊叹呢?起立,我们一起很有气势地来介绍外洞。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外洞的确值得一游,其他地方呢?
【评析:围绕文中景点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学生在交流中不仅读出了外洞的特点是高大,而且通过关键词句来确证。教师精要点拨,注重激励,激发学生在交流、补充、朗读中分享理解,深化体验,读出语感。】
★内洞(第6、7自然段)
生1:我发现内洞的特点是黑,我画出的句子是“内洞一团漆黑……不知道有多么宽广”,“一团漆黑”就是一大片都是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黑咕隆咚的。
师:你的感受很真切,对于这句话,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2:我感觉内洞不仅黑还很大,因为作者说“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师:既黑又大,内洞多么神秘呀!谁能读出这种神秘感?
(生个别读,女生齐读)
师:那这神秘的内洞到底有多大呢?谁能联系上下文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3:“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十来进房子就是有十多排房子那么大,平房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话,一排就为一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问了爷爷,还查了词典。
师:你真棒!学习中遇到了问题,能通过请教别人和查阅有关资料自己解决问题。你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内洞大得惊人。谁来读出这个惊人的发现?
(生个别读,男生齐读)
生4:我还觉得内洞很奇特。我关注的句子是“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师:作者的文字令我们浮想联翩。看!(出示图片)在这些奇特的石钟乳和石笋中你最欣赏哪一种呢?你能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吗?
生5:有的石笋像高大的擎天柱,巍然耸立,超凡脱俗,让人感觉好像来到了龙王爷的水晶宫。
生6:有的石钟乳像剽悍强壮的骏马,正在天上飞奔,鬃毛随风飞扬,怪不得人们称之为“天马行空”呢!
……
师:同学们的介绍真精彩,让我们感受到这些石钟乳和石笋真有说不完的情趣。能把这说不完的情趣融入朗读中吗?
(生齐读)
师:这么奇特的石钟乳和石笋,加上那神秘的黑、惊人的大,构成了无与伦比的神奇的内洞。让我们身临其境,读好第6、7自然段。
(生配乐齐读)
【评析:内洞具有黑、奇、大的特点。教学中教者注重顺学而导,鼓励学生分享发现与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请教家长、查阅资料等方法解决疑难困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笔,品味语言文字,并把理解与感受化为有感情地朗读。】
★孔隙(第5自然段)
生1:我觉得孔隙很隐蔽,我是从“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中感受到的。
师:要不是仔细看,还真难发现孔隙,你观察得真仔细呀!
生2:我关注的句子是“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我从孔隙只容得下这样一只很小的小船进出,再把它同外洞和内洞一比,发现孔隙实在是太小了。
生3:“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从小船这样的进出方式中,感受到孔隙很矮。
师:没错!这样奇特的进洞方式,我们还是第一次看见。有同学关注到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吗?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朗读后教师相机出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不用“贴”字,这儿还可以怎么说?
生4:碰、触、抵、靠等。
师:为什么这儿用“贴”,而不用“碰、触、抵、靠”等词呢?请你配上动作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
生5:贴是身体后面全部碰到船底,而且是牢牢地用力地抵着船底,不留一点儿空隙,进一步写出了孔隙的矮。
师:“贴”字用得多么贴切呀!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这句话。
(生演示齐读)
师:在作者的感受中,还有令你觉得十分贴切的描写吗?
生6:我觉得“挤压”一词也很准确生动。写出孔隙真的很狭小。
师:是啊,经过孔隙时,我们会感觉左右的山石似乎在向我们(挤)过来,挤挤看(手势演示),孔隙真(窄)啊!上方的山石似乎在向我们(压)过来,压压看(手势演示),孔隙真(矮)呀!在这样的孔隙里,我们感觉怎样?(害怕、紧张、担心、刺激)
师: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练读)
师:大家深入品读,各抒己见,把孔隙的小、窄、矮的特点介绍得很具体。美中不足的是条理不太清楚,如果能根据游客的需要有顺序地来介绍孔隙,我想你的介绍就更令游客欢迎了。想试一试吗?就让老师来做游客,你们来做导游,好吗?
(生根据教师提问读第5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抓住孔隙的位置、大小、进出方式、自己的感受,清楚地写出了孔隙的狭小,尤其抓住自己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致入微、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游览过程令我们印象深刻。
【评析:孔隙是双龙洞中最奇特之处,也是作者着力描写之处。为此,教师紧抓语言文字进行深入品读,在比较中赏析描写之准确,在演示中体验感受之真切,在引读中体会条理之清楚,在朗读中内化积累语言文字。】
师:多么令人陶醉的介绍呀!可惜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出洞了。此时此刻,回头望望身后的双龙洞,你情不自禁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1:双龙洞啊双龙洞,你多么神奇美丽,真让人流连忘返!
生2: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双龙洞真是个引人入胜的好地方!
师:看来,大家都把这神奇的双龙洞留在了自己心中。同时,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老朋友。正是它一路欢歌引着我们来到双龙洞口,又是它默默陪伴我们由外洞进入孔隙,由孔隙进入内洞,最后,又有了它的鼎力相助,我们才出了洞,可以说,它是我们此行的忠实导游。它是谁呢?(泉水)
师:离别之际,让我们衷心地向泉水说“谢谢”,向双龙洞说“谢谢”,向大自然说“谢谢”,更向作者说“谢谢”!
【评析:本文的写作线索一明一暗,明的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暗的是泉水,两条线索相向而行,相得益彰。同时,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后,产生了真切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感谢之情,从而提高了人文素养。】
师:“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通过学习这篇游记,你在写作方面有何收获?
生1: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顺序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游览经过清晰明了。
生2:可以把特别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内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孔隙和内洞。
师:能把这样的学习收获化为自己的写作实践吗?课外,就请同学们初试身手,尝试完成课后练习。(见P69“初试身手”)
【评析:本文是写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中需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和“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教师通过从学到放,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努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由品读真正走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