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视角的关联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

2022-05-24 07:42:42浙江宁波市镇海教师进修学校215000沈晓敏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7期
关键词:孙膑课文教材

浙江宁波市镇海教师进修学校(215000) 沈晓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给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启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根据语文要素进行编排,单元内各个板块不仅在文体和主题上有关联,在知识、能力、方法、策略等方面都有内在的联系。单元视角下的关联性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性,要求教师基于单元的整体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整体出发理解单元内部知识点之间、单元之间及其学科之间的结构关联,设计情境性的、问题驱动式的学习任务与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整合教学资源,以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这是一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意义,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整体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素养结构倾向的教学形式。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单元视角进行关联性阅读教学。

一、全景式教材解读,实现教学关联

(一)纵向对照知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的教学建议。梳理统编语文教材,发现三至六年级不少单元安排了思维训练,它们形成一个整体,逐层递进(如图1)。

图1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为从直觉思维到形象思维,再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图1 可看出,三年级下册到四年级上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五年级上册则向抽象思维发展,到五年级下册显然提高了要求,从内容层面进入思维层面,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横向统整明要素

1.单元整组编排指向思维过程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单元整组的角度来看,单元导语、课文编排、交流平台、单元习作都遵循了由易到难的规律,以唤醒学生的阅读思维(如图2)。

图2

通过图2 可发现,每个板块不是孤立零散的,而是前联后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选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奇思妙想的名篇,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很好载体。《自相矛盾》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引导学生分析“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旁观者的推理思维;《田忌赛马》居中,要求学生借助图示分析孙膑助田忌取胜的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跳水》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体会船长救孩子办法的好处,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三篇选文组合使“思维的过程”在单元中成为有机的整体。

2.单元练习设计凸显思维递进

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练习有更准确的功能定位,它通过要素学习和方法指导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分解、组合的方式呈现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性。请看表1举例。

表1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勾连已学的内容,通过概括、分析、辨别、重组等思维活动,最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从内容层面进入到思维层面,获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结构化路径设置,实现学习进阶

温儒敏教授曾说:“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单元视角下的关联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拓展,使之形成一个独具特色又凸显语文能力的单元学习结构:即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以要素为核心,以整合为基本思想,以联结为纽带,以任务为驱动,将教材内容进行组合,形成学习任务群,让教材内容具有弹性化和框架式的特征。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编排了3 篇课文,联结《习作》《语文园地》板块进行重组,循序渐进,即可扎扎实实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具体路径如表2所示。

表2

本设计紧扣语文要素,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语文园地》回顾总结方法;同时,每一课的教学为自读与习作做好铺垫和衔接,最后由阅读走向写作,形成单元整体的结构化学习。结构化的学习路径保障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展现了问题解决的动态过程,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三、聚焦性任务设置,锚定核心内容

(一)设计靶向性问题

靶向性问题是基于项目主题和语文课程标准而设计的关键性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实现对文本全面理解的目标。例如,教学《自相矛盾》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楚人卖东西时的一系列语言、动作,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商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要进行三个学习活动。首先,依据上下文的信息,借助语境,推导出“誉”“又誉”“弗能应也”的表面意思;接着,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对故事场景展开想象,丰富画面;最后,聚焦关键词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分析等方式推导出字词背后隐含的人物的思维信息。在靶向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要展开串联理解、想象分析,这样才能触摸到人物的思维。

(二)设计推进性问题链

推进性问题链中,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续或深入。推进性问题链的解决,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呈现进阶式提高。本单元“交流平台”的第一个训练内容是理解《田忌赛马》中孙膑的思维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勾连《田忌赛马》的内容,紧扣板块的训练内容与课文的相交点,聚焦赛马的出场顺序,同时结合课后练习的对阵图思考三个问题(如图3):

图3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思考。这三个问题将“交流平台”的微格训练与课后习题以及语文要素相交融,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智慧。

(三)设计情境化问题

情境问题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的一种问题。设计导向明确、难度适宜的情境化问题,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例如,《跳水》一文的倒数第2 自然段,作者重点对船长的语言、动作进行了描写。一个父亲逼着自己的儿子向海里跳,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为了让学生感知人物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融合了多种教学资源,提出情境化问题。“此刻的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横木上命悬一线,是什么原因让他走向危险的境地?”“如果你就是这个孩子,你的脚下是窄窄的横木,下面是坚硬的甲板和深不见底的大海。此刻,你摇摇晃晃地站在这里,你会想什么?”“在这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在这三个情境化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考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对文本内容进行解码,感受到船长遇事冷静机智的特点。

四、动态化学习支持,具化教学支架

(一)表格引导,从简单思维到缜密思维

在教学《自相矛盾》一文时,虽然学生能理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的意思,但很难厘清旁观者质疑楚人的思维过程。鉴于此,教师借助表格填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一是摘录体现楚人思维过程的关键词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二是假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其结果是怎样的。这样,学生理解到“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不可同时成立,认识到这种事物的矛盾性。在认识这样矛盾中,学生明白了二元思维,知道自相矛盾是典型的二元思维,也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世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图示比较,从常规思维到创新思维

《田忌赛马》一文,孙膑凭借创新思维将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列举出所有的对阵方法及相应的结果,经历分析、比较、选择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体验孙膑的推演过程。通过图式比较,学生能发现孙膑排兵布阵的方案是唯一能取胜的方案。这样,通过图式支架还原孙膑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孙膑的创新思维。

(三)思维导图,从直觉思维到多元思维

在教学《跳水》一文时,教师可以渗透辩证思维的理念,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引导学生探究遇到紧急情况,船长的思维方法和船员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并分别画出船长和水手的思维路线,分享交流船长和水手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思维矛盾等,促进学生深度探究文本,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以外显。这一过程,让学生对人物思维过程认知更充分、更全面,从而能对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

单元视角下的关联性阅读教学能把较为零散的知识以一种有序的方法组织起来加以呈现,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这样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猜你喜欢
孙膑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孙膑与庞涓
聪明的孙膑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