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联想:小说教学中理解感悟的新探索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课为例

2022-05-24 07:42:40江苏邳州市八义集镇中心小学221361曹春果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7期
关键词:老支书木桥过桥

江苏邳州市八义集镇中心小学(221361) 曹春果

比照联想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策略,其核心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比较、丰富联想,将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形式理解透彻、领悟到位。在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感悟的过程就是建立比照与联想的过程。理解感悟时,字词、句段、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言中之情与言外之意都可以进行比照联想。

我结合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中《桥》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感悟时运用比照联想的点滴做法。

一、比照联想,让词句理解更贴切

阅读小说不仅要关注情节、环境、人物,还要关注小说的主题、语言、表现手法等。这些要素彼此关联,融为一体。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比照联想来品析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失为理解感悟文本的一个好办法。

(一)立足生活经验比照联想,“望”字充满信任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当山洪暴发时,村民们慌乱地逃向村庄唯一的出路——窄窄的木桥:“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这是小说中发生的第一次冲突,一个“望”字是化解此次矛盾冲突的关键。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依托生活经验,从“拥戴”入手关注老支书的形象,对“望”字进行揣摩。

出示文字: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望”这个词的?

生1:“望”就是“看”。

师:大家同意吗?(有一小部分学生同意)“望”只是“看”吗?看的时候内心有啥想法吗?

生2:我觉得“望”不光是看,还是一种盼望和希望。

师:(赞许地点头)说说理由。

生3:老汉作为村干部,在这危急时刻,他会做什么呢?村民们充满期待。

生4:当时情况这么危急,大家都希望老支书能够带着他们逃生。

生5:这个“望”也是一种等待,等待老支书发号施令。

师:看来,老汉责任重大,他关乎着村民此时此刻的生命安全。下面我想采访一位村民(走向一个学生):“你好!请问你也是在等待老支书发号施令吗?”

生6:是的。

师:你会听他的命令吗?

生6:(肯定地)会!

师:为什么呢?

生6:因为他是全村都拥戴的人,是个好干部。

师:(引导学生接着说,联想老汉形象)平时他……(你来接着说)

生7:平时他关心群众,一心想着大家。

生8:平时他扶贫济困,充满爱心。

生9:平时他任劳任怨,吃苦在前。

生10:平时他在困难面前,一马当先。

师:(深情地)正因为如此,老汉成了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此时他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同学们,这一“望”是千言万语的凝聚,这一“望”是所有村民的心之所向,“望”中充满期待,“望”中充满希望,“望”中更充满信任。

在对老汉好干部形象的认识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阅读理解的基础。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又有生活的影子。教学中,我围绕“拥戴”一词联系生活生发出去,提升了“望”字的深刻含义:由“看”到“信任”。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领学生比照联想人物形象来理解词语。

(二)联系当时语境比照联想,“吼”字充满真情

《桥》在描述众人排队过桥,老支书“揪”出了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以及木桥摇摇欲坠,老支书与小伙子相互推让对方过桥时,两次写到了“吼”。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教学中,我出示这两段文字,提问:“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吼’的?他为什么要‘吼’?两次‘吼’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圈画理解。”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关注到文中的环境描写:“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通过比照,学生明白了这两次“吼”都是在情况非常危急的时候,第一个“吼”是从党员的角度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大爱,第二个“吼”是从父亲的角度把儿子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真爱。面对群众,他铁面无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面对儿子,他父爱如山,又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至此,一个在危难面前沉着无畏、不徇私情、以身作则、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深深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词语在文章中,总是有其特殊的环境,而上下文中往往有些句子,或是对该词进行了具体描写,或是对该词进行了补充说明。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句子进行比照联想,联系上下文体会词意。

(三)抓住人物关系比照联想,“瞪”字充满深意

小说的结尾总会出现让读者意想不到的效果。《桥》的结尾震撼人心,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任何意料之外的事往往又是情理之中的。由此联想到前文是有伏笔的,其中一处是,当小伙子被揪出时老汉瞪了他一眼。这一“瞪”包含多少意思呢?我让学生再次回到文中比照联想,揣测当时小伙子的心理。

生1:我可是你儿子呀,你怎么这么不近人情呢!

师:有埋怨!

生2:爸,你也太狠心了吧!我可是你的亲儿子。

师:有指责!

生3:真是太可气了,怎么被发现了呢?这个固执的老头!

师:有气愤!

……

这样的回顾比照、联想揣测,使得学生对“瞪”有了新认识、新体会:当他们越是在为儿子鸣不平,指责父亲时,越是凸显出老汉的形象高大、精神高尚。

文字的“味”是品出来的,揣测心理活动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当这些带有留白的词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通过比照联想,词语的内涵就都显现出来了。

二、比照联想,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总是有那么一些能够体现文章特点、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性语句。这些关键性语句直指文本的思想感情,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来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在小说中,情节、环境、语言、表现手法等都是为表现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教学中,我们不妨抓住环境和情节,引导学生通过比照联想来感受人物形象。

(一)环境中比照联想,在危急中品沉稳干练

小说中的人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我们阅读小说必须要深入当时的环境之中,感受人物形象。《桥》中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对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老支书的形象也在环境变化中逐渐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圈画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整理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学生比照阅读,寻找发现:雨越来越大,洪水越来越可怕,桥越来越危险,情况越来越危急。

人物所处的环境支配着人物的某些行为,反映出人物的某种性格、品质,暗示着人物的命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中,村民、老汉的表现是怎样的,完成以下表格。

环境描写黎明的时候……山洪咆哮着……近一米高……死亡在……水渐渐……木桥开始……突然,那……一片……村民表现 老汉表现

虽然人物的有些表现文中并没有清楚地描述出来,但联系上下文比照联想我们可以推测出来。通过表格,学生不难发现:当黎明的时候,大雨倾盆,山洪咆哮,村民跌跌撞撞拥向木桥时,老汉已凭借一个老党员、老干部的机警、沉稳、镇静,像一座山一样站立在木桥前,随时准备着指挥群众过桥。在他心中早已想好了过桥方案:“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是何等的有担当,有智慧!

(二)情节里比照联想,在倾斜中显人性光辉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读完一篇或一本小说,总会有一个或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留在读者心中。《桥》中的老汉,既是一名党员,又是一位父亲,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怎样让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我们不妨再回到文中情节里比照联想:当山洪咆哮,村民拥向木桥时,他早已站立在木桥前,他本可以第一个过桥,但他没有!他要留下来指挥村民撤离。当儿子排在人群中依次过桥时,他本可以装作没看见,让儿子过去,但他没有!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当最后只剩下他和儿子,儿子推他一把,让他先走时,他可以就势过桥,但他没有!他爱子心切,本能地保护儿子。

在生与死面前,在群众与亲人之间,如何抉择?向谁倾斜?老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选择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位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比照联想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倘若在小说阅读理解感悟时能够巧妙运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那我们的课堂定会充满灵性,闪耀着创造的光芒!

猜你喜欢
老支书木桥过桥
长出来的大木桥
幼儿画刊(2023年12期)2024-01-15 07:05:44
乡村老支书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竹筷木桥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木桥上觅夏凉
老支书
Single-Log独木桥
过桥
过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