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银传,康兰心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给出了科学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规划和新措施。这些战略方针和规划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基本遵循。实践证明,乡村稳定国家稳定;乡村发展国家发展;乡村兴国家兴。乡村振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中具有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而在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中产业振兴是必须抓住的“牛鼻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和必由之路。要全面振兴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就必须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运用好互联网与大数据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高效的产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民科学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强化人才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产业是指“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1]从产业定位和社会分工的角度讲,我国传统农业作为一个专门的产业分类,长期处于第一产业,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其特点是自然风险大、劳动强度高、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转型升级速度慢等。从价值层面来看,农业产业长期处在价值链的末端,虽然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离不开农业这一基础产业,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产业的地位、作用和投资重视不够。社会上有些人对农业农村很漠视,甚至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存在职业歧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产业飞速发展,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农村滞后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乡村振兴问题成了国家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专门就乡村振兴发展做了规定,并就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国务院201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充分认识到产业振兴在其中的基础作用和关键作用。
为什么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呢?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发展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产业的选择、定位、发展是基础和关键。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必须要有新思维、新定位、新举措,要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通过信息化带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提升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生态环境优化,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瓶颈”,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对满足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力回应,其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共同富裕目标具有战略地位与基础作用。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首先是物质需要,这就必然要求首先要振兴农村产业带动农民就业,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人民群众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社会安定、精神丰富、绿色环保等方面的需求,这也需要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基础和保证。解决城乡问题实际上是满足人民的公平需要,“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2]要满足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首先要从振兴乡村产业着手。同时,乡村各种社会矛盾与纠纷,其实质也往往是由经济利益问题引发,解决好经济利益问题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前提和保证。
其三,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是人们对实践中经验教训认识深化的结果。回顾我国农村实践发展之路,我们走过了由村民自发摸索建设、党带领下的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制、新农村建设,再到当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过程,党团结农民群众完成的乡村建设实践,对于提升农村生产力与村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6%,足见乡村振兴战略卓有成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当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时要抓好产业振兴这个重点,引导乡村人口脱贫致富,同时兼顾乡村生态与文明振兴,通过产业发展凝聚共识,通过提升产业利益凝聚人心,牢牢把握当前乡村振兴的基础与重点是从农村产业振兴开启的。
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性问题,即振兴什么样的产业,如何进行产业振兴?只有科学而合理地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找到农村产业发展的科学有效路径。
农业产业振兴在实践中成为难点甚至成为发展瓶颈,是因为在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供给与需求错配的问题,农业产业振兴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1.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兴、百业兴;农业衰、百业衰;农业萎缩、全局动摇。”[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4]针对农业发展的前景与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应当“从单一的种植业的小农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立体化大农业,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一个突破性的战略转变”[5],“农业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不再是仅仅提供原料的传统农业,而已升华为商品化生产的现代农业。从发展趋势看,乡村工业和商业将在农村经济孕育中迅速发展起来,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连成一体,形成中国式的农工商一体化。”[6]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根本遵循。
如何构建农业现代化与立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供需关系与具体国情,“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7]他强调:“要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省情、县情,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花钱省、多办事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6],全方位调动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仅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8]具体而言,就是要“两手抓”,“必须懂得市场,特别是要懂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市场。各级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不能只抓生产、不抓市场”[6],紧抓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6],落脚到“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全面走上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6]“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重视农村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尤其要重视探索多渠道就业门路,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途径。”[8]在乡村振兴中,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些明确的要求,研究具体管用的措施。
2.着力落实国家对于推动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在强调优先发展的同时注重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了2020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面对我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新形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要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要加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的帮扶力度,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及各类工程项目,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奶业振兴和畜牧业转型升级。另外,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态环境的恢复,因而国家要重点实施农作物绿色高质量高效行动、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鼓励农业绿色生产与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可持续地进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设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与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农田建设方面,为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农业发展,国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农业生产救灾与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监控与预警工作。在2020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同样针对当前受疫情影响的农业发展,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丰富农业农村投资渠道、完善相关金融补贴与服务、建设生产消费多方面升级的农业产业方面,国家均给予行之有效的补助与帮扶,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升级。
3.着力推广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经验
在国家多方面扶持与投入下,涌现出一批极具示范性与推广性的典型。潜江小龙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了从科研到养殖到餐饮再到进出口贸易的一体化产业格局,成为带动全市甚至全省的优质企业,生产模式完整而全面,“两区一基地”的总体布局十分值得推广,将科技创新、商务区、产业集聚与城市良好融合为一体,绿色高效的“虾稻共作”也为养殖提供示范模板。江苏射阳湖镇作为农业产业强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江苏省扬州市重点中心镇,不仅自身蕴含2500多年优厚人文底蕴与历史积淀,在物产方面也极为丰富。射阳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生态之乡”,因地制宜,以本地区优质荷藕为特色,发展符合本地区定位的新产业与新项目,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将人文底蕴与生产相融合,成为著名的农业产业强镇。
农业产业的未来前景是极为广阔的。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就重点阐明了农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更是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应当将加工与养殖相结合,着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对从业者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效益与竞争力。除此之外,农业产业结构与空间格局也应当进一步科学规划与完善,按照国家“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要求,各地区进行统筹合作,将生产系统按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协调好企业与乡村住户的关系,建设好生态产业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在生态保护的同时进行技术更新换代与科研创新,合理利用劳动力,提供更多样的就业岗位。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强调,乡村产业振兴整体而言需要将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解决当前仍存在的效益不高、短板明显与动力不足等问题。要推动乡村振兴朝着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目标发展,应坚持“破”与“立”并举的改革创新理念。不仅在体制机制与顶层设计方面不断改革,而且在产业振兴与现代化方面注入新动能,加快创新发展速度,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力。明确“发展什么”是产业振兴的第一步,明确产业选择方向,需要聚焦市场导向、需求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大生态等重大战略机遇,结合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做出“种什么”“养什么”的产业选择,同时进一步转变观念,运用科学方法论思考“如何发展”问题。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国预计新认定100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目标建设150个产值超100亿元、30个产值超10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9]。国家将加大力度与资源投入,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生态环保、富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各地区应当融合自身自然与人文环境,打造独特名片,将青山绿水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变成金山银山。具有典型示范的浙江省已建设有27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其中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西湖街道龙井村,不仅旅游资源丰富,人流量大,在物产方面,村内生产的龙井茶不仅品质好而且具有丰厚人文气息,成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带头致富的典型。
2.将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
产业要想振兴,还应当将市场导向与获取政府支持相结合。在政府支持引导下,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天华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就采用“公司+贫困村+贫困户”的联结方式,在安远县的多个深度贫困村实施大棚种植项目,以种植食用菌菇为主,拥有研究专家30多位,带动贫困户实现户年均增收万元以上,产品远销海外。“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推广,验证了产业振兴的又一可行路径。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就是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将旅游产业与农民、农村科学结合,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袁家村”品牌估值已过亿元,品牌寓意着原汁原味的乡村情怀,深度关怀农业、农村与农民。袁家村的经营主体是广大村民与村集体出资构建的经营公司,还成立了自己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其品牌文化用品与养殖销售等产业,均取材于传统文化与民俗轶事,能够体现乡村美好生活愿望,致力于健康餐饮。袁家村从乡村旅游起步,从家庭式小手工作坊发展成为立体式的加工产业,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相拉动需求与规模,形成可借鉴的良好发展体系。
3.将绿色引领与创新驱动相结合
产业振兴的另一大重点则是绿色引领与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是金山银山。”[10]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被列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以来,以“生态优先、转型发展”为主题,形成了符合本地区自然规律,具有地区优势与特色的绿色生产之路,顺利转型升级。政府着手进行本地区纺织、机械、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建设。为应对长期存在的资源开发与环境破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淄川区把生态修复作为民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累计投入40多亿元,实施环保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3700余项。实施“一山两河”生态治理系列工程,强化“森林淄川”建设,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废弃工矿地复垦,新增湿地2600亩,治理河道30余公里,关停石灰石、粘土矿山94处,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42个、治理塌陷区32公顷,造林10余万亩(1)数据来自振兴司:《真抓实干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典型经验介绍之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聚力动能转换,强化创新驱动奋力打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攻坚战》,2020年5月15日。,生态环境修复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卓有成效。
在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通过大数据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乡村产业化至为重要。
1.运用大数据解读大趋势
提升资源利用率。产业振兴应当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与大势,科学运用大数据,进行现代化生产与销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指标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6%,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3%,也就是说,我国整体上提升了资源开发与运用技术,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于具有丰厚自然能源的乡村而言,提升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将是一个重要趋势与目标。
重视“互联网+文化”产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我国经济社会也快速复苏,2020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19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7个百分点。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大类中,新闻信息服务增幅超过两位数,达到13.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2)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上半年文化企业营业收入降幅明显收窄,新闻信息服务增幅超过两位数》,央广网,2020年7月31日。,反映出文化企业生产运作快速而高效,“互联网+文化”的新业态与线上文化消费均保持较快增长,这对于具有人文历史底蕴的乡村地区而言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大力拉动乡村居民消费。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3—2019年,我国农村已累计减贫9348万人,年均减贫1335万人,7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94.4%,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末的0.6%。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是2012年的2.22倍。2019年末,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62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了5677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3.2%下降至2019年末的1.4%,年均下降3.1个百分点(3)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2月17日。。农村的贫困率不断下降,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提升是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实施,乡村基础设施与居民生活环境与条件得到良好改善,农村居民消费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比2012年增长64.0%,年均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比2012年增长99.9%,年均增长10.4%,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3.1个百分点②。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2000年下降14.0个百分点,从地域上看,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6%和30.0%,分别比2000年下降11.0和18.3个百分点②。在农村居民消费提升的同时,消费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一个显著信号便是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消费不断升级换代。上述数据显示出,乡村产业振兴是具有极大的空间与市场的,进一步拉大乡村居民消费将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增长的动力之一,扩大乡村内部的需求与下沉市场,是不容忽视的。
农业生产需高质量稳步增长。我国2020年上半年的夏粮产量共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据对夏粮主产区实割实测抽样调查和对非主产区的重点调查推算,202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24.2亿斤,增长0.9%,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产量2634亿斤,增加15.1亿斤,增长0.6%(4)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畜牧业生产逐步恢复》,《中国信息报》,2020年7月20日。。在基本作物的增长速度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也不断优化,各个地区根据国家规划与实际需要,结合自身优势,主动增加蔬菜、油菜籽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适当减少夏粮播种面积。因而2020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3亿亩,比2019年减少272.4万亩,下降0.7%,其中小麦3.41亿亩,比上年减少410.2万亩,下降1.2%④。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乡村地区应当因地制宜,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响应国家号召与实际需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与粮食浪费。
2.大力发展乡村电子商务
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09—2019)》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淘宝直播在天猫6·18期间的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速超过123%,吸引超过100位省长、市长及县长加入“村播计划”。2020年6·18期间的一大特征是80后主播比例增加,整体主播年龄层偏向年轻化的80后与90后,说明了年轻人是乡村电商的主力军。2009年全国只有3个淘宝村,而到了2019年开始爆发式增长,淘宝村的数量突破40000个,仅2019年一年内在淘宝、天猫等平台共完成了25.9亿笔交易,全国淘宝村和淘宝镇年销售额共计超过7000亿元,带动了超过683万个就业机会(5)数据来自《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09—2019)》,2019年9月6日。。
在2019年的淘宝村数据库中,有超过800个淘宝村位于省级贫困县内,有63个淘宝村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内,共计创造了近20亿元的销售额,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山东省曹县的淘宝村极有示范意义,过去的曹县是贫困人口数量全省第一的农业县,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而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电商,目前的曹县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木制品跨境电商基地与全国最大的演出服饰产业基地,完成了产业升级与转型,带来了超过160亿元的销售额。
淘宝村数据的背后蕴藏着诸多发展规律值得研究,从地域上来看,2019年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的淘宝村与淘宝镇数量上升较快,超过200个,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山东曹县的演出服与江苏的家具也极具地域特色,证明了乡镇电商能够带动与辐射各村,而发展较好的淘宝村则可以形成集群,升级转型为县域产业带,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报告也显示出沙集模式的典型性,即从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开始起步,扩展为沙集电商产业园,从而最终成为国家级产业园,不论是从物流、贮存、服务、技术或营销层面,都极具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淘宝村形成集群就加速推动新工业化体系的出现与发展,而商业创新则能够推动乡村各方面治理创新与公共服务提升,未来对于人才返乡创新创业也十分具有吸引力。
阿里巴巴举办的“洋货下乡,土货进城”的“阿里年货节”,是阿里集团继“双11”“双12”后开展的第三大销售大促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开展[11]。2019年,阿里研究院发布了《女性创业社会责任大数据》报告显示: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创业者有49.25%是女性,其中54.53%的女性创业者处于23~33岁的年龄段。根据阿里经济体公布的最新数据:网商银行累计为500万小微企业创业女性减免了8200多万元利息[12]。阿里巴巴设立的“加油木兰”与“魔豆妈妈”项目,由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支持,旨在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县的女性接受教育和医疗服务提供保障的同时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女性创业、就业,充分体现了电子商务对于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老龄化程度一般要高于乡村,但在我国由于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长者多数留在乡村生活。乡村的青壮年流入城市是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结果,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尤其应当注意国家关于乡村振兴资源的大量投入与人口流失这一现状之间的关系,应当及时调整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而变,避免资源投入与人才出走的错位,形成政府、产业与人才的三位一体,共同致力于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在“怎么发展”的问题上,应当从强化产业振兴的人才支撑着手,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市场需求与时代趋势,根据产业选择从而精准培训乡村居民,把“扶贫”和“扶智”有机结合,解决好农村居民的“智力脱贫”问题。
1.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在农村经济扶持方面,加强对农村农民的金融基础服务,政府应将财政支出多用于本地区的重点乡镇产业企业。首先,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尤其应当加大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与金融支持,给予本地区创新行业与创造性技术突破的补助与奖励,拓宽农民申请贷款范围与信贷资格,各地方政府发行本地区专用债券以推动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其次,要在资金上帮扶乡村中致富能手,针对其特有农业产业建立专家工作站,根据需求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助力区域农林人才的培养[13],尤其是从事具有带动能力与辐射效应的行业农村致富带头人,帮助他们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优,解决本地村民就业问题。
2.激励乡村人才创新创业
农村创新创业不仅能够增强乡村产业振兴的多样性,还能够为产业振兴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在当前的乡村产业发展中应当完善农村居民的创业环境,通过农村居民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就业机遇与产业机会,从而推动乡村产业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乡村创新的重要环节便是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应当深入农村地区并挖掘出具有长远眼光与能力的“领头羊”,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扶持,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农村居民创新创业,形成帮扶集体,共同建设家乡。与此同时,还应鼓励优秀在外务工人才返乡创业,加大政府投入,对于优秀返乡创业人才应当予以经济上的适当补贴,为本地区创新创业人才与外来或返乡的优质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整合乡村内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分配,使优秀在外务工人才回得来、留得住。
3.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大力推进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乡村振兴仍旧是重点问题。2021年11月12日召开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特别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4]再次重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价值追求,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庄严宣告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更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定信心,也加速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脚步。各级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构建的具体实际,结合新形势与国际大势制定符合本区域乡村发展规律与现实情况的惠农政策与提供技术人才扶持,从而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事业添砖加瓦,切实提升本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感。
1.特色文化人才
根据国家统计局针对2021年前三季度文化产业的数据分析,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2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比2019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加快2.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且稳步增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人才短缺与专业不匹配、城乡区域之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针对人才储备少、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应当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政府、企业与高校教育之间的良好互动,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有针对性地教育产业人才与文化创意人才,推动线上文化教育、乡村文化旅游、民俗美食文化与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人才,同时要注重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和乡贤文化,加强对农村传统手艺人与文化遗产传承者等文艺人才的管理与教育,提高其运用科技手段的能力,通过学习新兴科技手段与合理运用网络平台,带动相关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2.电子商务人才
根据《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20年全国2083个县域网络零售额达35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比重为30.0%,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507.6亿元,同比增长29.0%。尤其在疫情期间,乡村电商产业凭借在县域内稳定供给、社区团购与农户直播带货的优势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无疑释放出了时代的新信号,电商直播市场的下沉吸引了更多乡村人员涌入,创造了良好机遇,但直播人员呈现出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电商知识的匮乏以及互联网业务操作不当,直播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形式上多以个人与家庭小作坊为主,没有形成地区电商产业集群与产业链,故而无法发挥出最大效益。针对此类问题,应当加强本地区的大数据人才培育,针对本地区可挖掘的电子商务资源进行专业分析与开发,对有意愿与正在进行网络直播的乡村居民进行统计与联合管理,推广本地区特色农副产品、文化产品与旅游资源宣传,进行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与分类教育,最大程度发挥网络优势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3.技术支撑人才
农村经济要获得长足发展,农村居民想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只靠自身体力劳动与自然资源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无法提升竞争力。促进乡村居民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应当在乡村产业中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培育乡村科技人才,加强对于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形成一批发挥地理优势与人文特色的产业项目,提高科技服务意识,鼓励并支持农村科技创新与科研实验,加大对于高科技人才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创造良好条件吸引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乡村创业;要推动构建农村产业科技孵化园区,提升本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率,用高新科技替代体力劳动的同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与机会,推动乡村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论是本地区的文化、电商、农业产业都需要乡村内部的技术支持才能更好发展,从而对其他创新要素产生“虹吸效应”,比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15],因而在生产制造、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的专业技术人才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力培育本地区内的研发、应用、运营人才以保障产业的紧密衔接,以及在当前与未来都极具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人才也是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将乡村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配套,才能保证不同产业类型的良好运作与竞争力提升。
4.养老服务产业人才
2021年2月21日在《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第17条要求“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十分值得深思,特别提到了要加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应当健全乡村养老服务网络与养老设施建设的内容。在乡村振兴中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发展,导致留守的老年人数量日渐上升,由于没有相应产业,有些家庭即使条件变好却也无法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因而培育一系列养老服务与关爱重点人群的产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得乡村的老年人群体享受与城市老年人相同的公共服务与关怀扶持,能够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本位观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具有重要价值。
1.区域规划与产业发展管理
乡村产业发展一定是能够与本区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相适应与协调发展的,因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培育能够科学规划乡村区域内部的产业空间与布局的管理型人才非常关键。管理人才能够在全局观念上因地制宜选择本区域优势产业,从而制定配套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产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组织职业技能大赛、协调产业之间人才交流与互助、引进高端人才。管理型人才可担任职业经理人,能够在政府、乡村产业与国内国外市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将人才培养与本区域综合实力相结合,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协同人才培养升级转型,因而需要对管理型人才进行定期培养与选拔,进行规划与设计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当前乡村人才培养单位往往会忽视对于专业管理知识、协调疑难问题与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的培训,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本地区地域狭小所以不会出现复杂问题,对于省际之间的产业交流与发展现状不够了解,国际视野更是稍显欠缺,既影响管理人才本身的综合能力提升,也不利于本区域的长远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大部分培养单位无法给管理人才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使此项能力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影响管理能力的提升[16]。我国作为世界范围内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的软实力竞争中要想处于优势地位,则必须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地区产业发展统筹的匹配度。管理人才应当着眼国际范围内针对我国的“卡脖子”关键产业技术[17],熟悉区域特点的同时紧跟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脚步,具备大局意识与战略眼光,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与“人才强国”贡献智慧,推动本区域产业振兴、整体产业兴旺和国家乡村振兴。
2.乡村产业从业人员管理
(1)培育党建人才以引领乡村产业从业人员政治观
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乡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政治素养良莠不齐,而思想政治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能否体会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与实施效果,因而在产业发展振兴的同时应当培养具有高尚精神品质与大局意识的农村基层党建人才,对乡村居民进行党性教育,带领乡村居民正确解读国家产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提升乡村居民的政治意识与大局意识,立场坚定地进行经济建设。在党员领导干部的挑选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挑选那些拥护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强、作风正派、秉公办事的人进班子,把好政治质量关。”[18]除此之外,还应当选出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人才进入企业管理层面,重视在乡村范围内选拔农村经济专门人才,做好农村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实现乡村党员干部队伍的专业化,为产业振兴增添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农村出现多种文化与价值观并存的新问题与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19],强调加强党员干部在农村的模范作用与引导乡村思想风气的重要作用。
(2)培育法治人才以保护乡村产业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乡村居民除了进行劳作外,缺乏很多其他技能与知识,许多不满足于乡村生活的居民外出务工后也会发现在知识层面的限制,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乡村产业振兴要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现阶段在经济振兴的同时,应当“建设法治乡村,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要将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素养的乡村法治人才,为乡村居民与乡村产业提供法律保障,定期在乡村内部开展普法宣传与教育讲座,为村民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提升农村居民的法律素养。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应当回应农村居民最为关心的事务与最迫切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村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村委会选举与被选举、各种奖惩制度和经济补贴、村委会规章制度和监督体系、土地承包与流转政策、集体财产的保护与使用、农村妇女儿童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外出务工者的权利与义务、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加大农村普法力度,使得乡村居民成为懂法、用法、守法的主体,从而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培育宣传人才推进乡村产业从业人员核心价值观培养
乡村应当培育专门进行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宣传人才,弘扬本乡村优秀企业家精神,提升乡村企业家的理论素养与爱国情怀,加强对乡村企业家的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民族自豪感,大力支持乡村企业家带领乡村居民积极投身于实现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政府、高校、媒体(企业)可以通过搭建协同联盟的产业平台[20],大力弘扬优秀传统乡贤文化,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和敢为人先、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努力挖掘本地区的优质资源与潜力,抓住时代新机遇,运用大数据与多种平台进行产业经营与发展,培养企业家忧患意识与风险预测能力,在产业发展中自觉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培养乡村企业家的乡土情怀与家乡情感,鼓励企业家为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做贡献。乡村可根据企业家对于本地区的突出贡献进行荣誉表彰与典型宣传教育,激励乡村企业家竞相投身乡村振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