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优化
——基于强化校企合作的视角

2022-03-03 01:48黄松王霞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商业会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场财会人员财税

黄松 王霞(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一、引言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培养的学生应该掌握会计专业能力的基本框架,同时具备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事务管理等实践能力。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近几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助推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实践的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要优化实习实践教学条件,探索共享型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教学效果。

从时间维度上而言,会计实践所依赖的会计信息化发展已有40多年,历经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和会计智能化等发展阶段,高校的会计教学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刘勤等,2019)。会计教学尤其是会计实践教学发展至今,经历了手工记账演练、会计电算化核算、虚拟仿真实践和企业实地实践等不同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高校也探索出了契合本校实际的会计实践教学发展道路。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不断演进的背景下,会计实践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会计实践教学强调产教融合或业财融合,从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业财融合是以计算机网络化背景为必要前提,财会人员必须经常到企业现场去熟悉生产、弄懂技术,并算清账。现代意义上的业财融合是面对新时代信息化的崭新背景,对财税工作新场景的一种全新概括,财会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闯四关”本领,分别是技术关、工艺关、用材关和流程关(杨雄胜等,2020)。

当代会计人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智商和情商,还需具备较高的“灵商”,审时度势,灵活权变,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吴艾莉等,2014)。如何使财会人员拥有更好的基础和本领?需要高校在发挥教学职能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的建设受限于科学有效的会计制度与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需要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播和影响。财经类高校作为会计理论研究和传授的重要阵地,承担了将会计理论科学有效地传授于学生的重任,高校不断改进理论和实践的传播和影响方式,是不断改革创新与探索实践教学的体现。会计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具有长期性、多变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高校在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时,应科学地借助市场力量,改进产教融合,增强校企合作,建设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使会计实践教学更加完善。

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目前,在会计实践教学领域,大部分高校采用虚拟仿真的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财会人员有过硬的本领,才能应对市场的不断发展,并参与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设。重视会计实践,有利于财会人员提高自身能力。会计实践有助于提高会计情境下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推理能力,且会计实践的时间、企业类型和实践内容对这一提升过程具有显著影响(邓德强等,2018)。

不同类型的会计实践是有差异的,情境认知理论指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是学习与认知的重要机制(Lave和Wenger,1991)。不同类型的会计实践会使会计专业学生“涉入”到会计实务情境的“合法”身份和“参与”程度存在差异。经验研究也发现,不同任务集中程度的会计实践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Saat等,2012)。由于会计实践教学方式的不同,学生对会计实务情境的感知也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实践效果。高校在培养财会人才时,应持续学习和更新相关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做到符合未来,契合市场,不断进步。为更恰当反映当下财经类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本文针对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831名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了会计实践教学调查,对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虚拟仿真教学脱离于现实需要。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紧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但事物的发展不能止步不前,需要不断探索。如表1所示,有623人次选择了虚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选项,占比达75%左右,具体分析如下:

表1 某财经类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不足

1.虚拟仿真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提升。企业数字化运营虚拟仿真实验,从企业战略制定、市场需求预测、产品研发和设计等运营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模拟企业数字化运营的真实情景,是培养经管类人才数字意识、数据分析能力、数字化管理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陆建英,2020)。

考虑成本和环境因素,高校向企业大规模派驻学生进行实践存在多重困难,学生无法获取实际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在此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运用相关软件并模拟真实场景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虚拟仿真学习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高校在使用虚拟仿真环境教学时较为便利,但运用于实际业务时,由于理想环境和实操环境的差异,虚拟仿真实践的可操作性减弱。因此,有必要对会计实践教学类型进行补充,以提升可操作性。

2.虚拟仿真教学的虚拟性。用人单位最期望高校毕业生加强以下几个能力项目:扎实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通用商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伦理知识,跨学科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Kavanagh和Dren⁃nan,2008)。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其专业性质决定了达不到自然科学的实验条件,无法通过实验的演练得出精确的结果。虚拟仿真教学与现实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虚拟的内容还不能完全替代现实中的操作。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个高校都加大了对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投入,建设了如智慧教室、财务共享实验室、财务机器人实验室和大数据实验室等。这些举措紧跟技术进步,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于投入不高的高校而言,其建立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现实工作的基本面,无法追赶市场的脚步。对于这些高校,应考虑突破现有的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或进行其他方面的补充,以促进会计实践教学水平提高。

3.虚拟仿真软件缺乏个性。虚拟仿真软件将会计教学置于虚拟环境中,软件通常将组织功能齐全和制度规范的公司作为规范示例进行实验。但实际的工作业务和内容千差万别,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现实工作环境脱节。

(二)虚拟仿真教学滞后于理论发展。会计是在准则制度的引导下依赖于职业判断的职业,并具有不同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制度的变动会引起虚拟仿真实验内容的变化,进而影响职业判断。高校建立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投入较大,但虚拟仿真软件更新缓慢,致使学生无法对照新标准进行学习和实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内容不断更新。而虚拟仿真实验室里采用的仿真软件不能及时升级,造成虚拟仿真教学的内容严重滞后于理论更新,教学效果不佳。而这种问题在高校中并不少见。

(三)提升财会人员知识全面性的需要。智能财税机器人问世后,弱化了会计行业的基础性工作。机械性和重复性工作减少后,对财会人员的知识要求却提高了。简单的事情交给机器人来做,财会人员需要处理更加复杂的业务,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以应对时代的发展。假如财会人员还停留在简单的账务处理上,未来会被机器人所淘汰。而财会人员在掌握了账务处理的基础上,了解企业的管理知识、相关的税务知识,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用的建议。财会人员想要掌握全面的知识,根基在于会计基础知识的夯实。

(四)提升与社会工作衔接的需要。虚拟仿真的实践学习脱离于现实需要,又存在滞后性,学生在适应工作岗位时存在一定难度。应届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需要多方面重新学习,增加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消耗。本文对学生希望适用的实践教学类型进行了调查,用于反映学生与社会工作衔接的基本愿望,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有68.34%的学生希望在实践实习中加入企业的影响,也有14.02%的学生选择了在高校建立企业运营的实践工场。结合学生的意愿,同时考虑高校的成本和可行性,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在高校建立企业运营的实践工场的方式,对当前的实践教学进行补充,促进学生与实际工作的衔接,从而更好地胜任相关工作。

表2 某财经类高校会计实践类型意愿调查

三、校企合作下财税工场赋能于会计实践教学

财税是指财务与税务等两个主要方向,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财会人员在工作时既要处理财务问题,也要处理税务问题,还要处理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场”,即处所。工场即为工人工作的场所。财税工场是指高校负责建设与配套,企业导入真实业务、场景和资源,校企合作并共享师资,建成在校学生参与财税实务工作、进行会计实践的场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变了财税人员的工作流程。高校需要不断探索,借助信息技术,依托市场,改善教学手段和强化教学效果,财税工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高校需要充分考虑财税工场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思路,勇于实践,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水平。本文立足于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校企合作,推动会计实践教学的发展。

(一)财税工场的运作模式。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对部分能力项目和教学方法存在认知差异(杨政等,2012)。高校与企业对财税工场拟实现的效果和运营方式是存在认知和场景差异的,这种差异注定了二者运作模式的不同。目前,财税工场的运作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高校主导的财税工场。该模式要求校企双方在校园内设立独立的财税工场,资产设备和场地由高校采购和布置,财税工场的产权属于高校。校外合作企业负责为财税工场导入真实业务、资源和真实场景。双方共同完成课程体系建设、教材撰写和师资培训。财税工场运营时,高校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一同指导学生完成财税工场实践。二是企业主导的财税工场。该模式要求在企业内设立独立的财税工场,场地和资产设备等由企业采购,产权属于企业。企业将真实业务导入后,高校将学生分批派出到企业财税工场进行实践,并接受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的指导。不同的运作模式适应于差异化的目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如表3所示。

表3 财税工场不同运作模式的优缺点

基于促进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本文认为建立财税工场应以高校为主导。即财税工场应建立在高校内,产权归属于高校,并选择恰当的校外合作方合作。

(二)财税工场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影响。高校财税工场的设立,弥补了虚拟仿真教学的相关缺陷,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学场景真实化。财税工场以真实业务为中心,将财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真实的教学场景和业务操作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有效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将理论知识快速应用于未来的工作。(2)提高教师实务水平。部分高校教师理论功底强,但实务能力较弱。财税工场建立后,高校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工场的真实业务场景,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财税工场可以增强高校教师在真实业务场景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3)学生实践便利化。如前文所述,学生通过财税工场的实践,减少了虚拟仿真实践的环节,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另外,学生参与实践时,在空间和时间安排上更自由,可以减少通勤等费用,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四、财税工场的建立与运行框架

财税工场增强了会计实践的真实性。本文对财税工场如何建立、校外合作方如何选择进行简要探讨,以使财税工场发挥最大作用。

(一)高校如何建设财税工场。截至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对教室进行了智慧化改造,建成区别于普通教室的智慧教室。高校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校园内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智慧化教学场景的需要。财税工场是数字化、智能化和真实化的教学场景,可以在现有教室的基础上改造或新建。高校建设财税工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修改课程体系。高校可将财税工场实践课程纳入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修改培养方案,并给予相应的学分。财税工场实践课程与现有的虚拟仿真教学相互补充,共同将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修改后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实践课程依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设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课程,有利于高校课程体系的丰富,促进会计实践教学的发展。

图1 加入财税工场的课程体系

2.实践场地的规划与改造。建设财税工场首先需要有场地的支撑。选择场地时,高校可对一至两间现有虚拟仿真教室实施改造,或选择普通教室进行重新建设。场地规划面积在60平米至120平米之间均可,具体面积取决于高校的专业人数和学生实践人数。在进行场地规划和设置时,将财税工场划分为四个独立的区域。一是学生业务操作和学习空间,二是档案存放区域,三是资料存放区域,四是会客与会议空间。财税工场的具体布局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财税工场强调各区块的独立性,又共同服务于会计实践。财税工场的改造和建立,对于不同高校来说产生的土建成本和人工成本不尽相同。高校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系统实现财税工场的建设改造,并完成消防验收,在此不再赘述。

图2 财税工场空间规划图

3.设备的购置。财税工场的四个区域需要适当的设备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为符合会计实践教学要求,财税工场应配备如表4所示的设备,并进行相应的预算和购置。校企双方在设备购置和办公运营费用上须协商一致,商定双方共同的出资比例,推进财税工场的设立。

表4 财税工场设备的明细与预算

4.业务处理软件的采购。财税工场需要处理不同类型的财税业务,特别是在固定办公场所便可完成的业务。高校财税工场可以导入的真实业务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财税工场的业务较多。根据导入真实业务的不同,企业在财税工场中全面部署使用的软件,并负责软件的更新和升级。软件布置费用以企业支出为主,高校支出为辅。以基础的代理记账业务为例,至少应有代理记账软件和开票软件。软件的采购和部署由企业负责,高校协助,最终达到使财税工场正常运行的目的。

表5 财税工场业务类型及概要

(二)校外合作方的选择。校企合作建设运营的财税工场,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受校外合作方综合实力的影响。企业利益是否被充分考虑,也影响着财税工场的发展。本文认为,校外合作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实力优先原则。校外合作方的综合实力优越,学生实践效果越好。如何评价校外合作方的综合实力并与之合作,是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结合对企业的普遍认知,综合实力可从不同方面进行综合研判。但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并不能穷尽影响综合实力的因素。本文列示了几项关键因素供参考,具体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各个地区是否有符合指标要求的企业、符合条件的企业数量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高校可根据地区发展情况和企业实际状况的不同,相应调高或降低指标参考值和行业排名,从而在本地区内选择最合适的校外合作方。

表6 校外合作方综合实力的研判

一般而言,综合实力较强的校外合作方拥有更多的客户资源,需要处理大量不同类型的真实业务,也拥有较多的专业人员。总而言之,财税工场运营时,综合实力优越的企业,一方面带来了丰富的真实业务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在该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

2.本地企业优先原则。本地企业地理上与高校相近,在校企融合上优势巨大。导入真实业务时,企业一般会导入本地客户资源。选择本地企业,也为企业专业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前往高校财税工场进行指导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将经过财税工场培养的学生推荐给其他企业,高校毕业生可以前往本地的其他企业工作,从而有利于留住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3.高信用企业优先原则。企业的信用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也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规范。例如,一个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是否为A级、是否被市场监管部门列为失信企业、社会对该企业的整体评价等信息,可用于评估该企业是否有较高的信用。高信用的企业,业务处理较为规范,制度相对健全,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效果的达成。学生可以规范地处理真实业务,并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三)学生的选拔与管理。财税工场的建设是有成本的,单个企业的业务处理量未必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可以采用选拔的方式挑选学生。例如,将之前学年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挑选会计专业的40名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实践周期设置为一学期,每学年可以有80名学生参与财税工场的实践。在开展选拔工作时,以学生自愿、成绩优先和诚信为本为原则。完成选拔后,以课程形式进行管理,配备一名管理教师和多名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负责统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习,对接高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排课工作等。学生于规定时间内在财税工场完成实践,并经指导教师考核合格的,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由高校和企业联合颁发实践合格证书。

(四)财税工场的运行与评价。财税工场按照固定时间授课、课余时间操作的原则运行。高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在固定时间(如每周两次或一次)为学生集体授课。固定时间之外,依托人脸识别和智慧门禁系统,财税工场在工作日仍对该课程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对业务的操作,从而完成实践学习。

衡量会计实践教学质量,不能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会计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高校应及时对财税工场实践课程进行评价,反映实践课程学习效果,以及是否提升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财税工场的评价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具体实践,选择了几项关键的评价指标,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财税工场运行的评价指标是多维度的。上述评价指标和具体打分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完成。调查问卷周期为一学期,与实践周期同步。对于评分不高的指标,校企双方应积极改进直至学生满意。高校应不断改变财税工场的运行方式和评价方式,以达到更理想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表7 财税工场运行的评价指标

五、总结

大数据时代,高校需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强化校企合作,提升会计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财会人员。企业为降低人力成本,存在将部分业务交付给高校学生操作的需求。学生为增加实践经验,外出实习实践成本较高,耗时较长,也有就近实践的需要。校企合作下的财税工场正是在多方需求下应运而生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财经类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

高校为补充现有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首先需要确定是否建立校企合作的财税工场。经过评估后需要建立财税工场的,高校需要规划场地,开始建设。在此基础上,根据特定标准选择合适的校外合作企业,并与之共建财税工场。财税工场建成后,高校选拔学生进行实践并负责管理,以保证财税工场的正常运行。高校需要经常评估财税工场的运行效果,并不断优化合作和运行方式。建设财税工场是优化财经类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促进会计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强化校企合作、增强与社会衔接的重要渠道,应不断发展财税工场或类财税工场形式的实践教学手段和形式。

猜你喜欢
工场财会人员财税
财税资金如何“投得准管得住、用得好、效益高”
财税资金如何“投得准管得住、用得好、效益高”
智能财务发展对财会人员的影响探究
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试析如何拓宽电力企业财会队伍建设途径
财税补助与研发投入:倒U型关系的检验
手艺网+手艺工场
从“两会”看财税改革走向
联想打印工场体验分享
创新工场:李开复暂别的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