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科的发展演化及未来趋势:学科属性、知识体系与专业建设

2022-03-03 01:47申艳艳
商业会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审计学体系理论

申艳艳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一、引言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和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审计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审计学科也得以快速发展;但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要求来看,我国审计学科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深化,需要加大审计理论研究创新力度,促进高校审计教育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对审计人才的需求。

国内关于审计学科发展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审计学科属性、学科体系和学科建设三个方面。关于审计学科究竟属于哪个门类争议较多。郑石桥、郑卓如(2015)认为审计学科应是独立的;程乃胜(2017)从国家视角、内部审计视角、社会审计视角对审计学科属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审计学属于法学门类;杜仙灵(2020)认为当前可提升审计学为一级学科,未来可以考虑新设“监督学”门类,并将审计纳入。在审计学科体系方面,现有文献大多对审计学科内容、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构建和补充。沈亚娟(2017)认为建立审计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明确审计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审计主干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专项审计领域内容。在审计学科建设方面,学者多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设想,王会金、郑石桥(2019)着重从宏观角度即政府如何推动学科建设给出建议,具体到学位点、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基地等六方面。学界普遍赞成将审计学科地位提升、建设成一级学科,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目前对审计学科的发展演化关注得较少,需要加强对审计学科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本文从审计学科属性归类、学科体系架构和学科专业建设三个方面梳理审计学科的发展与演化,并对审计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

二、审计学科发展的现状

(一)学科属性归类。《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等规定,审计学属于管理学门类,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专业,专业代码“120207”,与会计学并列。之所以审计学科归属于管理学门类,依据是审计学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关联性。管理学门类的突出特点是面向人类活动,在管理活动的现象中提取归纳相关的理论和原理。对于审计学科而言,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及其他组织中的各种信息、制度、经营活动都与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密切相关,通过审计发现的管理人员舞弊、财务造假、内部控制失效等也是人类社会管理活动中的部分现象,审计学科要研究如何评价和监督上述现象,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包含关系。但是工商管理面向企业经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审计学科中的政府审计显然不只是针对企业进行监督,将其列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弱化了审计的学科范围。在此背景下,审计学科该划入哪个门类、是否应将审计学科设为一级学科也就引起学者的广泛争论,目前学术界对审计学科属性的观点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还有建议新设监督学的观点(程乃胜,2017;杜仙灵,2020等)。

(二)知识体系架构。审计学科知识体系由审计理论和应用指南构成,在这个框架中,理论审计学、应用审计学、审计方法学、历史审计学是重要部分。理论审计学是审计学科体系的基础,它主要通过梳理分析各类审计、各国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相关问题来归纳总结审计的内涵界定、原理和规律。应用审计学为指导不同行业、不同主体的审计实践而设,并在研究审计实践中不断完善审计理论研究。不同的审计方式所需要的审计方法、借助的审计工具各不相同,审计方法学主要研究各种审计取证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历史审计学对于把握审计如何产生、发展、兴盛和衰落至关重要,是审计学科理论研究的一面镜子。随着大数据以及区块链在审计领域的应用,一些高校设置了与信息技术等专业相联系的审计专业,但目前“审计学”专业更为普遍。大多高校在审计学专业下开设政府审计、内部审计、CPA审计三个方向,这也与按审计主体分类的职业现实相契合。

(三)学科专业建设。我国目前本科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已有百余家。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截至2021年,我国有60所高校具有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Aud)。受制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国家审计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安排较少,很多学校的审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按照CPA考试相关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上以财务会计为主,导致审计人才培养的供需不平衡。

三、审计学科的发展动力及路径演化

(一)审计学科发展的动力。

1.国家治理需要。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审计监督机制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相适应。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战略部署,并将审计体制改革这项任务纳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审计要形成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的期望。审计无论是在国家还是在社会监督体系中都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当然,国家治理需要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互配合,既能在各自领域有针对性发力,又能在总体布局中形成监督合力。在国家治理引领下,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方向不断完善和发展。

2.社会需求驱动。审计产生的基础是受托责任,委托者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选择审计监督为其“背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分工愈加明确,在激烈竞争中企业为了占据优势,更加注重管理效率而不仅仅是财务收支。审计既可以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流程等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向管理者提出改进建议,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又可以独立的第三方视角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责任履行的效率性、制度落实的效果性进行鉴证和评价,为外部信息使用者科学决策提供合理保证。随着审计需求的不断增加,审计学科的地位也应得到重视,审计学科属性、体系和建设都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3.理论研究支撑。审计学科的发展,仅有管理理论的发展为其奠定基础还不够,还需要多学科理论的相应发展,才能促进审计学科的繁荣。随着国家治理引领和社会需求的驱动,审计亟需理论支撑去指导实践,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审计研究文献,特别是集中在管理研究、政策研究、实践研究方面,将审计与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结合,探析审计的理论体系、学科建设等,为审计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实践创新助力。目前审计实践已经扩展到党政领导干部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业务,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审计实践模式的更新和取证途径、数据分析、成果运用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催生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大数据、区块链、GIS等新兴审计技术方法,促进了审计实践的提质增效。可以说我国审计的实践发展速度已经走在审计理论研究的前面,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倒逼审计学科向更独立、更高层次演化和发展。

(二)审计学科的路径演化。我国审计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审计学科属性、知识体系与专业建设发展演化路径大致如图1所示。

图1 审计学科发展演化路径图

1.审计学科属性的发展演化。

(1)初期依托会计学划为经济学门类。审计学科设置与会计学科有一定的渊源,审计学科属性与会计学科有一致性。这个时期审计学科还是依托于会计学科尚未出现独立的研究方向,也未被正式纳入学科目录中。随着审计在经济监督中作用的凸显,《学科目录(1990)》中将审计学设在经济学门类下,隶属于会计学科,作为三级学科。

(2)学科重新划分后归入管理学门类。随着学科建设逐渐规范,学科划分的属性需要与人才培养相契合。1997年,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将管理学新设为一个学科门类。会计学被划入管理学门类,成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不过审计学依然没有独立,依托会计学按照三级学科的要求发展建设。此后,在1998年在本科专业的建设中,经教育部批准同意高校设置一批目录外专业,而审计学就在其中,专业代码为110208W,同样属于管理学门类。由于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审计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都与会计相区别,再将审计学科归入会计学不仅不利于审计的研究和发展,还会造成人才培养区分度缺失、无法满足各行业的现实需要,因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开始设“120207审计学”。审计学终于在会计学中独立出来,升级为二级学科,与会计学同属于管理学门类,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专业进行建设。

(3)审计理论与实践突破工商管理范畴。审计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各个行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日新月异,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以及管理者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职能从监督扩展至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对象由企业扩展至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内部的控制活动、领导干部责任履行效果、政策决策落实情况等。在财务审计发展的同时,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应运而生。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信息化时代为审计带来了更多技术,这些都为审计学科脱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向高层次演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在新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突破了工商管理针对企业经营等进行管理的范畴,逐步具有了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

2.审计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演化。

(1)初期根据审计主体设置专业。在审计学科体系构建初期,许多学者从传统的审计理论出发,按照审计主体分别梳理审计基础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以及审计实务,在高校的审计专业下开设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CPA审计方向,并且按照审计研究的现有成果,将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审计史等作为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关键部分。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将审计实践与审计学科体系的发展相联系,又可以根据经验总结指导审计学理论建设、培养审计人才。不过由于审计学科发展初期对会计学科的依赖程度较高,学科内容更多地针对财务方面,不能适应多个行业的需求,审计学科体系需要向更全面、更专业的领域演化。

(2)面向新要求拓展学科内容。审计全覆盖的提出使审计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审计业务已由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大到包括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在内的八大审计业务类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审计范围有了新要求,既对财务活动、政策落实情况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等进行审计,也对环境保护效果、自然资源资产利用效率等进行审计,形成审计全覆盖。与之相对应,社会审计内容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内容不断拓展,根据2018年修订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11号令),内部审计对其所在单位及下级单位的财务收支、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监督和评价,其工作内容逐渐向政策落实、资源生态责任等12个方面扩展,使审计学科的内容更加丰富。在财政部《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2014)》中,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事271项鉴证业务、149项相关咨询服务业务和17项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创新业务。行业新发展要求使得审计学科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审计课程可以向货币金融学、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信息化审计等多个方向延伸。

(3)紧跟政策优化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也是顺应时代要求之所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实践服务”。审计学科体系不能只是按照岗位来设置,还要紧跟国家政策的要求来优化。《“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在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审计管理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审计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督促和扶持中,审计逐渐向特色化的独立学科演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问题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

3.审计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演化。

(1)本科先行设置审计专业。本科教育是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学科建设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中才能发挥该学科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审计事业起步较晚,应用型人才面临较大缺口。部分财经类和综合类高校开始尝试将审计学专业纳入本科教育中,并且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不过受到当时“审计是对会计监督”思想的影响,本科的审计学科要么在会计专业下设立注册会计师方向,要么围绕财务来进行。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审计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出现,即便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设审计学科,不仅是财经类大学,还有政法类大学依托审计与法学的联系开设审计学专业。审计学科建设的道路趋于宽广。

(2)面向实践培养审计专业硕士。审计学科本科教育在建设中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在各行业的审计工作岗位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本科教育侧重的是“广”,而审计在工作中对“专”的要求较高,因而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势在必行。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将学科门类以及下设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等进行了列示,审计被纳入硕士专业学位,代码0257,随即有多所高校开始注重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过受审计学科自身体系不够健全的制约,许多高校的审计硕士培养方案无法体现研究生的差异性和专业性,更不能有效满足审计实践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201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学位[2016]5号),在2016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中,6所高校的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点暂停招生限期整改。这也说明审计学科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向着更加面向实践需求、更能体现审计学科独立性的方向演化。

四、审计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审计学科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功能定位发生重大变化,为了使审计更高效、更科学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学科,使审计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分,建议推进审计一级学科建设。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提出,审计所监督的范畴扩大到政府的一切经济活动,远远超过了工商管理所涵盖的学科领域,因而审计学科脱离工商管理成为一级学科是国家治理的需要。设置管理学门类下审计一级学科,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科学研究,还有利于为审计监督体系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才队伍、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可靠保障。

(二)审计学科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优化审计二级学科体系。二级学科在高校教育中对应的是各个专业,实践中面向各个岗位,二级学科体系的完善对于学科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业务拓展而言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对“新文科”建设提出要求,旨在引领高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在专业设置上面向社会需求,推陈出新。高校教育为了能跟随时代发展,实现理论研究和教学相互促进,就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所以审计学科未来要以学科理论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落脚点,优化二级学科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

2.丰富学科交叉课程设置。过去高校人才培养强调精细化分工,这种“I字型”的模式为我国的建设提供了关键人才支撑。但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观念、技术的迭代速度也在加快,高校一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人才的“供”与社会的“需”出现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目前高校正在探索学科交叉与融合,在跨学科的广度和精于本学科的深度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有学者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称为π字型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应变能力都有质的提升,是未来高校教育的大趋势。在这个趋势下审计学科需要丰富学科交叉的课程,既要搭建其他学科的课程体系,又要搭建结合审计学科、面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阶课程体系,根据理论前沿更新课程,比如区块链审计等,需要配套相应的跨学科平台加以支持。

(三)审计人才培养层次的进一步丰富。

1.多主体联合培养研究生。审计学科建设最终是为行业岗位培养人才。目前政府审计发展快速,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责任审计,随着未来理论与实践推进,更多的审计方向将会出现;而内部审计也逐步深入企业,在识别风险、优化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社会审计的业务范围由单一的鉴证向咨询、服务扩展。各行业发展使审计实践复杂性提升,要求审计学科建设不能只专注于理论的多元化,还要将学生置于行业的实践中,大力推动高校与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协同培养高层次人才。目前审计署与多个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实习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审计学科未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深化审计博士学位教育研究和实践。审计学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行业发展要求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应当形成梯队,博士层次作为教育体系建设工作重点,可以考虑在审计学科设置博士学位。新时代审计机关培养了大批专家型实务人才,如果将这些人才充分挖掘、提升学历层次,不仅培养其研究思维,还能从多学科视角推进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使应用型研究人才更多涌现。此外,设立审计博士学位还可以带动审计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反哺审计学科建设,推动审计学科向更高层次演化。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学位办便字20211202号),将包括审计博士在内的博士层次学位授予(还有会计博士等)列入目录并征求意见,这是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为审计学科迈向一级学科奠定基础,必将在更高、更深层次上为我国的高校教育、人才培养和审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审计学体系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基于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审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