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龙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托举和变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教育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网络交互式教学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关注,也给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网络交互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坚守好教学阵地,坚持教学成效高标准不动摇。
关键词:中职语文;交互式策略;网络教学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托举和变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教育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网络交互式教学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关注,也给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交互式教学就其字面意义来说,是一种利用电脑、手机等电子通信设备,通过网络来上课、教学的方式,包括教学内容的制作、传递与获取、教学经验管理以及教学群的交流等。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个性化、便利性,并且兼具同步与异步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大量基于网络的应用开始涌现,改变了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教育领域,网络教学就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方式。借助网络技术,网络教学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异地交流,因其便捷高效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2020年初,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始利用线上教学的新模式,也进一步助推了网络教学的发展。
一、网络教学特点
对于学生而言,网络教学具备时间与空间的弹性、成本节约、自我调整学习步调以及合作学习的环境等优点。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视觉体验好
网络教学使用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多媒体教材,结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提供学生更全面、立体、生动的学习体验。
(二)时空上的便利性
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约束,不再需要线下的聚集和同时同步,节约学生学习和上课的时空、距离等成本,实现异地同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便利的时空弹性。
(三)教学资源共享
网络教学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给所有的学生和老师,甚至可以以群文件等形式保存,便于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为学生根据自我学习内容查缺补漏,调整学习节奏提供了现实准备。
二、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的运用
(一)课前准备:规划与设计中形成学习氛围
给学生课前推送,发布学习任务,观看教学资源。把本课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的教学资源、预习要求提前线上通知。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的反馈,对学生问题做一定的分类,针对某一具体的知识点确定好呈现形式。
在课前,做好课程引入。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在于巧妙的开头,要求教师在初期利用一定的情景模式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可以从教师发布的资源里获取灵感,或者散发性思维自行联想。
(二)教学阶段:探究与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使用网络教学要求线上线下交互共同发挥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单线式传递知识内容的不足。网络教学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产生共同学习合作的同步感,从原先的独立个体的学习转变成合作学习,并且能从中体会到思想的碰撞、合作的快乐,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学生发表看法、提出问题,老师即时反馈,及时互动。利用直播软件的“弹幕”“评论”等功能,实现即时交流,对于问题或者学习内容的困惑得到及时解决,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课堂中间提问、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并做一个回答结论。
(三)课后跟踪:沟通与反馈中巩固学习成果
线上课程结束后,在QQ群或是钉钉群内,同班老师和学生形成了一个教学社群,通过网络实现高效便捷地交流;適当的QQ群匿名聊天等功能也可以增强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反馈互动,避免了学生因害怕老师在场而不好意思开口的窘迫,也为教师的教学安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移动学习平台可以将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直接上传,除了教师评价外,同学们之间也可以随时互相查看、互评,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薄弱之处,也让教师能更好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如今,数字化的普及让网络、移动技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提醒我们要利用好网络这类工具实现教育的便捷化、高效化。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网络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师生的互动效率,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爱上学习。
三、网络教学交互式策略的效果
作为一种更前卫的教学手段,网络交互式教学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通过网络,学生加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知识水平,提升了品德修养。
(一)首先,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
网络教学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是,不再是老师和学生点对点交流,或者老师单方面面对学生,这都是单向交流。而交互式教学是公开的,用数据说话。教师一旦安排学习任务,哪些人完成了便一目了然。在网络提交作业处在监督之下。学生或多或少有些顾忌,提交作业自然主动一些。
网络交互式教学迫使每个学生动起来。当老师确立一个教学任务,每个学生领取任务。必定要查阅资料和工具书,整理材料上交,有问题在班级群里还可以讨论。每个同学参与其中,不仅改变了过去部分学生参与、多数学生当看客的局面,而且学生积极性显著提高了。
学生动手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交互式教学作业最大的改变,不再是单一的纸质作业,而是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尝试了让学生上交美篇,或者上交手工制作图片,还有拍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很多技能,且学会了交流,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交互式教学最大的改变,是变过去学生被动接收信息为学生主动获得信息
教师下达任务和目标后,过去学生做与不做,交与不交,基本只有老师一个人知道。现在,在网上提交作业,所有人一目了然。出于颜面,每个人都会尽力完成,而且上交的作业大家都看得见,还要考虑不能雷同,这就迫使学生会进一步下功夫。从学生上交作业来看,有二种情况:要么早点交,因为早交的不存在抄袭;要么下功夫多思考多挖掘,因为拖到后面就必须有更多亮点。不管哪种情况,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和促进。
学生明确任务后,主要的工作是查阅资料和工具书,然后筛选信息。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学生收集整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更重要的是,这样自己总结出来的记忆比较深刻。
过去教学,老师精心备课,制作课件,绞尽脑汁。学生上课有的还是昏昏欲睡。由于没有触及学生的兴奋点。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老师再厉害,也敌不过班上几十个大脑。学生有可能从老师不知道的视角去学习。比如学习古诗,教师的讲解学生未必喜欢听,但抖音或快手里面有关某一首诗的段子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做现代文阅读题目,让学生看看网上老师介绍的几个步骤:一是找文章中心,因为很多答案都和中心内容息息相关,二是带着问题去读书,三是尽量用文中句子作答。这些对学生都有很大帮助。
(三)网络交互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交互式教学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双方只是交流信息,淡化了身份、地位、学识、年龄、职务等现实生活中避不开的间隙。这样有助于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环境氛围,让过去常规课堂上从来不愿意发言的同学也有发言的冲动,从而引导学习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因为有了平等,学习对后进生来说,也不是遥不可及。
交互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教师展示主任务后,科代表就要细分给小组,小组长在细分给个人。个别同学可能会有意见,班干部还要适当做出调整。整个过程如同行军打仗一样,要杂而不乱。有的回答学习过程,有的展示小组成果,有的评价别组的成败得失,善于写作的同学拟定发言稿,语言表达强的去发言。总之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才能打赢这场战役。
学生在交互式教学中学会了文明交流。社会是个大染缸,學生一不小心可能变了色。在网络教学中,首先学生一定会懂得礼貌用语,职业学校,学生平时爆粗口在所难免,但在网上,众目睽睽,痕迹不易擦去。学生会逐渐懂得分寸。其次,在评价他人时,学生一定会学会赞美他人,学会欣赏是一种美德,别人的发言一定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就看你是否认真观看。还有,交互式教学会让学生懂得秩序,许多学生上课看小说玩游戏。但网络教学学情统计数据实时更新,迫使学生按规矩出牌。时间久了,规矩意识,纪律意识逐渐养成。
四、教师在网络交互式教学中的职能和作用
在网络交互式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评价者。
首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交互式学习虽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依然要设计精美的图片,视频,课件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整个课堂,老师要有效组织,让课堂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教师是学生和课堂的辅导者。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点在网络教学中体现得更加深刻,教师通过辅导,让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和工具,自主学习,达到今后能离开老师辅导也能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目标。所以网络教学,教师要摈弃灌输性教学的套路,让学生主动搜索,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作答,主动反思,自主评价。教师只是一盏灯,给学生照亮道路,绝不当仆人,扶着学生前行。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思考,反思的环境。
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后劲不足。需要教师不停地激励,引导,催促和鞭策。稍不留意,学生就可能出现偏差。所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有整体评价,促使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扬长避短,扬善抑恶。所以,教师及时的评价和总结,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十分必要。
总之,网络交互式教学对语文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让前面的教学之路越来越平坦、开阔。
参考文献:
[1]钱娣.中学语文网络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课外语文,2021(09):85-86.
[2]陈媛媛.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和谐融合[J].教育艺术,2018(05):13.
[3]潘京.借助网络资源 为语文教学助一臂之力[J].新课程(中),2018(04):123.
[4]付菊,王淮勇.中职语文网络课程建设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65-66.
[5]林艳.网络环境下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1(18):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