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禄
生活在都市,从少年开始往往要经历两件事情:一是家庭作业一下子做完了或干脆赖着不做,独自坐到窗台上发呆,其实也没有什么心事,就是想放空自己,享受片刻的孤独与宁静,直到落日西下,霞光将黑沉沉的乌云镶上一圈金边,屋前那排高大的杉树,在微微颤动中迎接倦鸟归巢,听任它们叽叽喳喳乱叫一阵;二是独自挤公交车,要么是受大人的差遣去“远方”买一件不那么重要的物件,要么去公共图书馆借书;坐公交车的好处是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各式人等,人们的疲惫、兴奋、麻木、紧张等表情在车厢内似乎格外鲜明;当然,三两个女人放肆的交谈声会给我造成某种压力,但如果此行的目的是去吃一杯刨冰或一客生煎,这个就可以忍受了。
人间烟火,草木葳蕤,有寂寥孤独,也有喧闹嘈杂。有时候突发奇想,做一头孤独的狼,坐公交车与心心念念的美味约会,在个人的成长记录里肯定是铭心刻骨的细节。不要轻易批评好吃分子从小就对口福之欲的腐朽追求,这难道不是都市生活向我们提供的便利及趣味吗?
10多年后读到并喜欢张爱玲的文章,就是因为上海人熟悉的烟火气。她在《公寓生活记趣》一文里写道:“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她那时住在陕南公寓,“我们的公寓近电车厂邻,可是我始终没弄清楚电车是几点钟回家。……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吧?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孩子,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车里的灯点得雪亮,专做下班售票员生意的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有时候,电车全进了厂了,单剩下一辆,神秘地,像被遗弃了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只见它在半夜的月光中袒露着白肚皮。”
与电车发生关联的不只是面包,还有她想象中需要“用丝袜结了绳子,缚住了纸盒,吊下窗去”从小贩那里买来的汤面,还有油炸臭豆腐干……
张爱玲的这类文章中,都市生活的活色生香是蓬蓬勃勃的、涨发开来的、水银泻地的,当然,那种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也要欲盖弥彰地流露一下。不过,就此我清晰地认定,至少在上海,公交车与美食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
上海是我国最早诞生工人阶级的城市,城市道路与公交线路的规划就要照顾到工厂、商店、码头、学校以及居民集聚区,工厂肯定是重中之重。上海人是按照海关大钟的刻度来切割时间的,工人、店员、教师、学生等要吃了早点赶时间上班、上学,来不及时捏了一团粢饭边吃边往公交车站疾走而去,路人是不以为怪的,我还看到过有中学生一边快乐地骑着自行车,一边狼吞虎咽地吃一袋生煎。
在我的学生时代,几乎每个街区都有好几家饮食店,从早上的“四大金刚”到中午的阳春面、生煎、锅贴,晚上延续中午的品种,并增加啤酒、白酒和简单的酒菜。有条件的店家,到了夏天就供应冷面和绿豆汤、刨冰等。直至今天,有些地方的夜市还会供应大饼、油条。
计划经济时代,强调“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了给上中班回家的工人师傅有个地方吃宵夜,许多公车终点站周围会开一两家饮食店,营业时间很长,等末班车进场才熄火关门,供应“四大金刚”、阳春面、菜汤面、大馄饨、生煎。
我常常看到风雪夜归的工人师傅从公交车上跳下来,拍去身上的浮尘,一头扎进车站旁边的饮食店吃二两生煎、一碗牛肉汤,给一天的辛劳以及时犒赏。这些饮食店简陋、杂乱、油腻,甚至破破烂烂,但灶头前的师傅诚实而坦率,他们是尽职的守夜人。
如果以我老家为中心,划一个半径5千米的圆圈,值得坐几站路去品赏美食的公交车站点就有太平桥、八仙桥、东新桥、打浦桥、老西门、小东门、十六铺等。太平桥是不大不小的副商业中心,17路电车在此拐弯;顺昌路是一条小吃街,两边挤满了简陋的摊棚,从早到晚烈火烹油,人声鼎沸,我喜欢那里的油墩子、豆沙麻球、小馄饨、梅花糕等。有时候中午来不及烧菜,母亲就叫我去太平桥的小餐饮店买一碗油豆腐线粉汤或菠菜猪肝汤,排队的客人等在炉灶前看师傅当场烧出来,味道特别灵。
八仙桥的热闹程度可与太平桥媲美,龙门路与淮海路拐角上的那家糕团店我是隔三岔五要去的,喜欢他家的双酿团和黄松糕。糕团店北边是一家不小的点心店,据说是家住均培里的黑老大黄金荣所开,不大可信,但他家的八宝饭与小笼馒头十分出色。龙门路“沪江书店”旁边还有一家清真饮食店,咖喱牛肉汤和牛肉汤面一流,汤面上飘浮着金黄色的油花和碧绿的葱花。我兜里钱少,只能喝3分钱一碗的牛肉清汤,但即便如此,烫、辣、鲜,三美并现,也足可回味三五天。与八仙桥菜场一街之隔的“老人和”,当然是响当当的本帮馆子,百年老店,红烧划水和响油鳝丝是招牌菜。
小東门有本帮饭店“德兴馆”坐镇街角,外咸瓜街、中华路一带小吃店的鸡蛋排骨、生煎馒头、鸡鸭血汤也相当不错。十六铺是12路有轨电车的终点站,那里有一块孤岛,就是一家规模不小的饮食店,顾客中多为挑担进城的农民,肉包子、菜包子,刀切馒头比拳头还大、还结实,阳春面和咖喱牛肉汤也是用蓝边大碗盛的,一碗下肚,浑身冒汗。
老西门是24路电车终点站,复兴东路上有家饮食店的锅贴煎得地道,底脆皮韧,一口咬开,卤汁喷薄而出,我真的看到有一位穿果绿色的确良短袖衬衫的美女不幸中招,鲜美的卤汁从她的衣领处汩汩淌下,一张脸庞涨得通红。我读中学的时候中魔似地迷上了做家具,每当完成一件小东西,比如床边柜、书柜、小方桌等,都要去这家店吃二两锅贴、一碗油豆腐线粉汤,算是犒赏。
如果以我老家为中心划一个半径5 千米的圆圈值得坐几站路去品赏美食的公交车站点就有太平桥 八仙桥 东新桥 打浦桥老西门 小东门 十六铺等
东新桥也是公交车的终点站,那里有好几家清真饮食店供应牛肉汤、牛肉煎包、羊肉饺子。供应涮羊肉火锅的是“南来顺”,西北风刮起,顾客络绎不绝。还有一家“炒面大王”,重油菠菜炒面,红绿相间的浓艳色彩,外加一碗鸡鸭血汤,多撒胡椒粉,吃得我满头大汗,饱嗝连连。
如果再跑远点,比如中央商场,商场南边的九江路外滩是好几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商场区域内的沙市一路、二路汇集了数十种风味小吃。我在中央商场淘过旧货,“赤膊”电池、保温杯、自行车内胎、螺丝刀、钢锯、橡皮手套等很便宜,也很好用。我在那里吃过鲜肉大包、五香排骨、生煎、馄饨面,中学毕业后还与同学专门去喝过咖啡。
有一次我还约了3个同学坐电车到曹家渡去吃小笼包,然后看电影,散场时恰逢一场倾盆大雨,我们被困在电影院门口,寸步难行。此时有个中年男人塞给我们4张票子,我们就傻乎乎地重返电影院将刚才看过的新闻纪录片又看了一遍,内容是欢迎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同学戏称“喊尔扫垃圾”)访华。40年后,老同学聚会时忆及这个桥段,仍会笑痛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