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国时期,中外美术展览交流是我国文化外交政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我国美术界在现实主义美术审美标准的选择下,有计划地引进东欧、西欧各国的一系列油画展览,对本土油画艺术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中国;欧洲;油画展览;美术交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欧美来华油画展览的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2019)”(2020SJA1026)研究成果。
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观摩名家原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揣摩,才能真正领会作品微妙的细节和深邃的意境,进而创作出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特别是对于油画这种“舶来品”来说,具有丰富的色彩调和与层次感。展览现场的实物观看与只观看纸质媒介的印刷图片差距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在纸质媒介印刷质量不太高的年代,美术展览的重要性就更凸显出来了。在新中国时期,欧洲的来华油画展览对我国本土油画的发展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新中国时期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来华油画展
油画进入中国,作为“舶来品”,其主要来源渠道有三种:明清时期由欧洲传教士开始在宫廷范围传播;民国时期主要由赴日本和法国留学的青年画家引入国内;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油画家在国家文艺政策的倡导下大规模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油画。
苏联的素描和油画体系对我国美术界的影响很大,1954年举办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1957年举办的“18—19世纪俄罗斯造型艺术展览”、1957年举办的“苏联八位著名美术家美术作品展”、1958年举办的“1955—1957年苏联美术作品展”等,均体现了很高的油画专业水准。苏联各类油画展览在中国各大城市进行巡回展出,对新中国当时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起到很大作用。在苏联历次来华的油画展览中,精选的参展作品不少来自被誉为苏联现实主义风格楷模的代表画家列宾、苏里科夫、克拉姆斯柯依、谢洛夫、约干松、扎莫施金、列维坦、梅尔尼科夫、马克西莫夫等。
在苏联来华举办的历次美术展览中,1954年10月2日在北京举办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展示了代表苏联油画最高创作水准的大量油画精品。其中许多作品都曾获得象征苏联文艺崇高荣誉的斯大林奖金。如油画家德·阿·纳尔班殿关于两幅描绘的社会主义领袖形象的作品——《伟大的友谊》以及《政权归于苏维埃,和平归于各族人民》。亚·依·拉克提昂诺夫的作品《前线来信》不仅在苏联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在新中国广泛印刷和传播。费·巴·列舍特尼科夫的作品《争取和平》以孩子的形象来表现和平主题,深受欢迎。据悉,展览举办的近三个月时间里,前往参观的中国观众达276万人。国内的许多美术院校和创作单位纷纷组织了参观和座谈,该展览会中的油画作品成为当时新中国整个美术界学习的范本。另外,还有很多地方性质的美术机构曾专门组织学习、观摩、座谈等活动,在中国美术界形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与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开展了大量的油画展览交流。当时的东欧国家解放以后,大量来华展出的油画作品充分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和创造性的生活气息。东欧艺术家们一方面继承了古典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向俄罗斯与苏联艺术大师们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丰富的表现力表达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对于新中国的画家来说,出于塑造国家形象、记述革命历史的现实目的,急需要学习写实油画的基础功。虽然1949年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画家赴欧学习西方的写实绘画体系,但这种艺术力量在全国范围内还存在着一定的质疑声,而林风眠那种包含西方现代艺术元素的创新理念也被官方美术形态所排斥。在国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使得对绘画艺术的系统教育和学习被迫中断。所以,苏联油画在新中国的展出和传播恰逢其时,获得新中国政权肯定的苏联油画很自然地成為我国油画家学习的首要对象。各种苏联美术展览为新中国油画家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提供了有效途径。苏联现实主义美术的引进为20世纪50年代我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当然,在充分肯定引进苏俄油画的重要作用的同对,也要看到这种“一边倒”的学习方法给中国美术界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由于排斥了其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尤其是与欧美印象派前后的现代艺术完全隔绝,对于世界油画整体创作风貌缺乏全面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以苏俄为尊的教条主义现象。
二、新中国时期西欧国家的来华油画展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画家们很难看到欧洲的油画原作。此时西方的写实油画系统已经纳入学院派,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艺术的探索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当时,为了配合时事政治的需要,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相对立的西欧形式主义艺术在社会主义国家被严肃批判。在新中国初期,从印象主义以后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派艺术一般均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颓废没落的艺术。在我国艺术家看来,这些艺术的共同特征在于忽视艺术的思想内容,执着于形式上的把玩。
对于当时的西方艺术,新中国时期的美术界并不是全面否定的,对于西欧的一些现实主义艺术家及其作品,我国美术界进行了选择性的认可和学习,并且做出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另类阐释。对于西方国家的艺术家,我国进行大篇幅介绍的主要有戈雅、伦勃朗、米勒、库尔贝、杜米埃、罗丹、门采尔等少数几人。在油画展览交流方面,只有少数西欧国家的油画复印作品在现实主义审美标准的选择下被运送到我国进行展览。米勒、库尔贝、杜米埃以及伦勃朗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被国内艺术家广泛接受。这其中代表性的就有1958年北京举办的“世界文化名人杜米埃诞生150周年纪念展览会”,展出杜米埃的作品《立法肚子》《高康大》等经典作品。1958年9月,人民美术出版社还曾译介、出版了苏联作家卡里季娜编写的《杜米埃评传》。后来,我国画家许幸之还在《美术研究》1958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革命的讽刺画家杜米埃》,赞扬杜米埃的政治讽刺画。苏联美术理论家H·嘉里金娜还在《美术》1955年第9期发表文章《法国伟大的革命政治讽刺画家杜米埃》。1955年7月20日,“荷兰画家伦勃朗诞生350周年纪念会和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出重要复制作品100余件,如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夜巡》《自画像》《戴金盔的人》《画家和他的妻子》等作品,伦勃朗高超的油画写实技艺被我国油画家所赞赏。
当时,新中国美术界追随苏联文艺界的审美观念,但对于西方传统美术也并不是全然排斥的,例如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则是比较肯定的。另外,西欧19世纪开始兴起的法国现实主义艺术思潮这一脉被新中国美术界高度认可。许幸之曾在1958年《美术研究》第2期上的文章《农民画家米勒》一文中对于这种现实主义思潮进行概括:“十九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者,对大资产阶级的黑暗和罪恶的统治表示厌恶和憎恨,对不公正、不正义的行为表示反抗,但对于被压迫、被欺骗的劳动人民抱着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当时,法国现实主义艺术思潮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代所出现的一种进步的、民主的艺术运动。以上这种艺术观点陆续发表之时,正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在中国广泛传播时期。这种对于西方美术史中现实主义思想的赞颂,无疑契合了当时的文艺倾向。
三、欧洲国家来华油画展对我国油画的影响
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油画家整体的创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油画造型的塑造方面以及色彩的表达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和建国初期富有民间年画色彩的本土油画相比,引进外来风格的新中国油画逐渐走向了较为国际化的道路。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在中央美院的成功举办以及从苏联留学回来的中国油画家的教育贡献,为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创作观念的最终确立起到关键性作用。1957年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结业时的作品,被展示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以及重要的期刊《美术》《美术研究》上。当时的代表作品有詹建俊的《起家》、侯一民的《青年地下工作者》、冯法祀的《刘胡兰》、秦征的《家》、王流秋的《转移》等,大多取材于革命历史题材或社会主义建设,构思新颖,情节感人,运用油画语言塑造了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达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高度要求。苏联油画为新中国美术创作提供了艺术典型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在美术作品风格的表现方面,苏联油画强调绘画“情节性”的观念表达,以及力求捕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种绘画理念都被我国油画家遵循与贯彻在创作实践中。
新中国时期,大量欧洲油画展览得以引进国内,除了政治原因,对外文化联络局、中苏友好交流协会、国家的多种出版机构、美术创作机构和教育系统等搭建的庞大传播体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外来油画展览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不仅拓宽了美术专业人员的视野,在更为宏观的意义上也增进了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的了解,为彼此建交营造了舆论氛围,奠定了民意基础。
参考文献:
[1]苏聯经济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闭幕[N].人民日报,1954-12-27.
[2]许幸之.伟大的农民画家米勒[J].美术研究,1958(2):71-103.
作者简介:胡清清,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