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花
八月雨后,目光延伸到荒芜
我在院子栽满太阳花
枯茎努力长出绿叶,再结出花苞
永远向着太阳开拓远方
在生命中积攒出温暖与亮色
引来蝴蝶与蜜蜂
慷慨与索取都在与内心抉择
我被吸引
仿佛再也走不出它们的世界
送别
在洱海边
我们没有遗忘过倾听
海菜花随了终身漂流的宿命
这只是一种选择
世俗的随性并非如此
没有忘记
我是从深山里打着赤脚走来的孩子
眼神里装着远方的广袤与忧郁
怎么也丈量不出这一趟的久远
群山困住过我的内心
沿着熟悉和陌生,远行与回归
这都是未曾改过的决心
有迹可循
后来,我看见又一个我
在日落前,把悲伤归还悲伤
流着泪放飞手中断线的风筝
可我是我,永远不能丢失
侄女的朋友
她用石子把菜园中心的芒果树苗围起来
并告诉我们谁也不许动她的朋友
离家时,她画了一个小人在地上
说要陪它长大
风吹过
仿佛它在回应她
守山人
与山厮守,情定终生
把孤独撒在荒山
耕种出绿洲
他竹杖芒鞋,风雨中开阔余生
告诫砍伐,放牧
见不得火的无情
时间会把生命磨透
守山人不会下山
如同给自己一生的交代
清洁工的一天
凌晨,她带上扫帚铲子出门
天亮前要把街道清洗干净
像擦去昨日的风尘
天蒙蒙亮,到早点铺买一个包子咀嚼
开始有人出来不断扔垃圾
她就不断地扫
清空一个又一个垃圾箱
午后,依在路边小憩
或是唱起家乡最熟悉的歌谣
并不在意路人
思念在阳光中流淌
像我们每一个苍老的母亲在回忆过去
下午,她穿梭在车流中
有人并不顾及
从车窗往外丢出垃圾
正好把她帽子砸歪
继续打扫
她爱护城市的干净
像爱护自己的尊严一样
山间
倾情于山水
草木本香,流水亘古
我离不染纤尘的内心越来越近
四山三河里,清风唱起《左脚调》
仙人之墓流露的神话传说或是民间故事
使我想起年老的土司和地方史书
历史记载着过去
而一些岁月即将消亡于影子内部
山水不是我最终的目的
眼前的世界放大又缩小
采下一枚母亲的果实,然后看见村庄和未来
我无数次想象,月光中的柑橘地里离别的场景
笛声
深夜,笛声回荡
二十三过半数
蛇影在手心吞吐温柔
走过的山路都有羊群丢失
寻步在青棚树下
精美的时间都只能交给月亮
我转身时,树下扬起落寞
到初春,我会忘记笛声
再过些日子就把松棚移栽
写在中秋
雨水落进清晨
脚步下遗留碎影
凋零并不自述
太阳出来前经历了一番风雨
苍山上仍有云雾堆叠
走不出时间
洱海边,村庄和田野
抛出所有远方
来不来,都隔着陌生和熟悉
去年这时
我们坐在江边
轮船远去,江那边是元谋
江这边只剩故乡
仰望时,群山都跑到云端
江水正淹没沙滩
找不回
一条心路在远逝
一些血脉延伸出其他的路
各有所想
那晚,我们并没有向月亮许愿
月饼只是个原词
思念,与时空无关
横在中间,摇碎时间
空境里,无法翻找
一个声音又开始回荡
疏远又茫然
终有一次
太阳烧光了记忆
不再原路返回
编辑手记:
苏军的诗歌善于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事物写“活”,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他在诗歌里巧妙运用一些动作描写,如写种子“伏击”、季节“藏不住”、春天“绿肥红瘦”、念想“爬”等,这些动词使本无生命或本无实体的事物带有特定的肢体动作或状态,变得真实可感、生动形象。在《有心的种子》和《不要当着我的面吃掉草莓》里埋藏着他对青春满满的回忆,一枚种子、一颗草莓都能引发他对青春的怀念和回想。此外,这组诗里诗人还写了春天万物萌发引发人思想的复苏,写城市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写果农与桃树的坚守……
在一苇的诗歌里,偏安西南一隅的洱海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气息。石板路、雨、檐沟、小普陀、西湖、灵隐寺、柔美纯净的女子……这些跨时空、地域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洱海的纯净质朴、江南的柔美灵澈交相辉映。西南与江南,在诗人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的深情诉说中流淌到了一起,荡漾着无尽的诗意。
《留守女童》组诗关注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诗人用简单纯真的语言巧妙地选取了一些符合留守儿童心理特征的生活细节,再挖掘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的孤独与希望,表现了留守儿童身上由于父母缺位而造成的内心漏洞。《杀鸡》里女童看到一群小雞而夺走爷爷杀老鸡的刀,这一细节非常具有代表性,她看到鸡群似乎联想到了自己,她不愿小鸡像自己一样与父母分离,诗人用隐喻的手法,表现女童对父母亲情的呵护与渴望。《装睡》里父母离家时不愿让女儿担心而强忍泪水装睡,表现了留守儿童因提前长大而学会的隐忍与懂事。《洗衣服》里女童独自洗衣并与水面交谈,既表现了女童身上成熟懂事与天真无邪并存的矛盾感,也表现了她的孤独——只能向流水倾诉。
凌之鹤的《大理行吟》叙述了诗人在游览大理沙溪古镇、云南驿等地时的所见所感,充分表现了大理当地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诗人对大理“真诚的祝福和爱”。
杨海波的诗歌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表现了一位年轻女孩细腻敏感的情思和对外部世界敏锐的观察,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自我的坚守、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世界真诚的热爱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