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帖

2022-03-03 00:31:32张艳军
大理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腊八粥年货春联

赶年集

过年,从赶年集开始;而乡下的年集最热闹。

一进腊月,我就盼着放寒假。因为,母亲已经答应我,放了寒假带我去赶年集。可真的放了寒假,母亲却又说先把作业写完了。对于母亲的这个额外要求,我一点儿都不反感。倒不是我多么喜欢写作业,而是我喜欢《寒假作业》的封皮。那封皮太好看了:几朵雪花定格在“空”中,六角形的花瓣好大好漂亮啊!真像几个白色的小精灵,正在跳着欢快的舞蹈。不远处,三四个小孩儿正在堆雪人。堆好的小雪人,黑黑的小眼珠,红红的鼻子头,弯弯的翘嘴巴,脖子上还系着一条红领巾呢,憨态可掬,讨人欢喜。还有两个小孩儿正在放鞭炮,一个双手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一个蹲在地上,一手捂耳朵,一手伸出去正在点鞭炮,身子向后仰,小心翼翼的样子。在封皮的上方,还有一只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年集在镇上。每逢年集,这里就成了大磁场。如果你从空中往下看,你将看到大人、小孩,还有老人——一个人的,结伴的,还有全家出动的;走着的,骑车的,还有赶驴车的;走小道的,走大道的,还有走岔道的……四乡八村的人们都像被磁力吸引着涌向镇上。

年集之所以称为年集,一是因为到了年根儿,还因为集上有许多商品是专门为过年准备的,是平时集上所没有的。

鞭炮市场,也就是炮市,设在集口处,与正集之间隔了一条沟,这是为了防止危险发生时殃及大众。炮市里早就停了几辆拖拉机,车上装着木箱子,木箱子上蒙着厚厚的棉被,里面装的全是鞭炮。每辆车都围了许多人,多数是年轻人,还有小孩子。有人就说,别慎着了,放几挂让大家伙听听响啊。是啊是啊,好多人附和着。没问题,放就放。卖炮的人说着,从木箱子里拿出一挂鞭,不挂在树枝上,也不用竿子挑着,而是提在手里,用烟头焌着,胳膊平伸,原地转圈。鞭炮则在将落地未落地前,炸开了,劈啪作响。顿时纸屑纷飞,硝烟弥漫。放完了,人们又呼啦啦围了过来。小孩子则捡地上未响的鞭炮,准备回去放“刺啦花”。这边刚放完,那边又开始了。放的是二踢脚,同样是用手捏着,“砰”“啪”两声,地上炸出一个圈,天上开了一朵“花”。俗话说:“常在河边站,没有不湿鞋的。”有时候,千小心万小心,危险还是发生了。父亲就遇上一回“炸炮市”。不知什么原因,一辆车上的炮炸响了,巨大的响声震得其他车上的炮也响了。一时间,鞭炮齐鸣,震耳欲聋,硝烟四起,仿若战场。人们四散奔逃,慌不择路。本来炮市四周有三面都是旷野,可以逃生,可父亲偏偏就跑向了另一面。那里有堵墙,足足有两米多高。按父亲自己的话讲: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上去的。父亲跳下来时,蹲了腿,在家养了好几天。每每说起,父亲都心有余悸。

过了沟,是正集。站在沟上,你就会看到:南来的,北往的;东瞧的,西看的;吆喝的,讨价的;打招呼的,拌嘴的……那真是人流如织,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卖年画的在集的一侧,那里也有一面墙,墙面被年画遮盖得严严实实,把斑驳残破的墙面装点得花花绿绿。年画的样式有很多,有一套两大张的,每张上都印着六个或八个缩小的图画,每个图画下面附着一行小字,介绍图画的故事情节。这样的年画以戏曲居多,有的村里戏台上演过,有的露天电影放映过,如:《凤还巢》《春草闯堂》《忠烈千秋》《穆桂英挂帅》等,因为大家都熟悉,所以都喜欢买。年画最多的还是单张的,内容也更丰富多彩:有风景的,如《黄山迎客松》;有人物的,如《武松打虎》;有贺寿的,如《鹤寿延年》;有求财的,如《聚宝盆》;有祈福的,如《年年有余》等;还有知识性的,如地图、书法。我记得家里曾买过一张《十二生肖图》的年画,画上十二个小动物围成一个椭圆形,旁边缀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这张画就贴在我的床头,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就能看到。所以,这十二生肖我很早就会背,而且背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年集上还有许多货物是专门为过年准备的。新鲜的水货、红火的春联、粘牙的糖瓜儿、酸甜的冰糖葫芦等。有些摊主并不是常摊,而是临时起意,趁着冬闲,赚个好年尾。他们有商业头脑。这样也好,既丰富了年货市场,又为自己的生活锦上添花。

年集一般都是一天的集,所以有的人早晨去,也有的人吃了中午饭才去。唯独像我这样放了假的孩子是个例外,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会在集上逗留一整天,过足了瘾。直到太阳落山,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一天的年集,就这样在自由自在中度过,在快快乐乐中收场。

赶年集,赶的就是自在,带回的全是快乐,憧憬的满是希望。老人快乐,大人快乐,孩子们更快乐,全家幸福。快乐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实在的真谛。

贴春联

春联,是春节的标签。贴上春联,红火喜庆的年也就来到了眼前。

小时候,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马不停蹄地置办年货。其中大多数年货都是从集市上采买,唯独一样需要找人代办,那就是春联。那时,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不多,写毛笔字在年轻人中已经断档,只有几位上了岁数的老人还掌握着这个技能。赵爷就是其中的一位。赵爷上过私塾,学过毛笔字,毛笔字写得漂亮,村里人都知道。平时,谁家有个婚丧嫁娶,都会把赵爷请到家里,在临时账房执笔。这个“账房先生”不好当,除了写礼单,还要写条幅。条幅是坠在礼物上的,礼物是主家亲戚随的。条幅的内容多为四字词语,根据主家事由编写;还有上下款,标明与主家的关系。赵爷经过大风大浪,这点儿事难不倒他。只见赵爷略加思索,一挥而就。随礼的人满意,围观的人也频频颔首。这些都有时有晌,而到了年根儿,赵爷忙得更是不亦樂乎。许多村里人都携着裁好的红纸,请赵爷帮忙写春联。赵爷有求必应,绝不推辞。赵爷家有几本《农家乐》,每本的最后一页都印满了春联。春联是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都嵌着“春、福、平安、吉祥、富贵”等好字眼,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人才两旺平安宅,富贵双全幸福家”等。只见赵爷展纸,研墨,挥毫,一副喜庆的春联便跃然纸上,写好后放在一旁晾干。赵爷家的桌子上还有好几卷卷着的红纸,背面都写着名字,是人们放在这儿准备来写的。所以,那段时间,赵爷一天也不得歇,通常要写到大年三十。

我家的春联一般是由二舅来写。二舅上过学,念到高中,本来准备考大学,但天不遂人愿,得了一身病,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虽然二舅手中纤细的笔换成了笨重的锄头,但学到手的本事没丢下。二舅的毛笔字也写得有模有样,是村里公认的“文化人”。所以,一年一度写春联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二舅手上。每年腊月二十五六,父亲已经把年货炸好,母亲分成三份,分别是给大舅、二舅和小姨的。母亲把年货装在驴车上,让我赶着驴车去姥姥家,给长辈们送年货拜年,顺便把春联拿回来。

大年三十一大早,父亲就把我和妹妹叫醒。父亲交代我,先用净水把院子里里外外泼洒一遍,等水渗下后,再用扫帚把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新年新气象,要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吃过早饭,开始贴春联。春联先从大门贴起。门是家的脸面,对外开放,先入为主,关乎一个家的美与丑,所以,大门口的春联是最宽最长最大气的。这自然要父亲亲自出马。父亲站在凳子上,举着涂满糨糊的春联,上下左右来回比划,我则站在稍远处校正。直到感觉方正端庄了,才让父亲把春联压实抚平。父亲跳下来,仔细地端详着,满意地点点头,仿佛这个平凡的农家小院因为这副春联陡然光辉灿烂了。接下来的春联由我和妹妹负责。正屋和配房的门框都很低,很容易对齐,一会儿就贴好了。如果说这些有上下联的春联承载着人们对一个家统而全的祝福,那么接下来的小单张就浸润着人们对具而微事物的祈盼,透着浓浓的烟火味。屋里要贴“抬头见喜”“人口平安”,屋外要贴“出门见喜”,猪圈贴“肥猪满圈”,鸡窝贴“金鸡满架”,驴棚贴“槽头兴旺”,井上贴“井泉兴旺”,梯子上贴“步步登高”。最后剩下一张春联,把我难住了,好像是一个字,好像又不是。一个字的春联只有“福”字,这个显然不是,这个字笔画特别多,我只好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这是一个合体字,由四个字组成,念“黄金万两”,贴在粮仓上。我再仔细看,果然看出了端倪。四个字,从上到下,下面的字借助上面的笔划,叠加而成。这真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由衷地感叹老祖宗的聪明智慧,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联贴好后,还不算完,还要贴年画。把去年的旧年画揭下来,换成新的。年画是屋子的装饰,能让一间经年累月饱受烟熏火燎的屋子变得蓬荜生辉、光彩照人。西墙去年贴的是《女驸马》,今年换成了《穆桂英挂帅》,也是戏曲年画,战衣彩翎,英姿飒爽,母亲喜欢。东墙去年贴的是《八仙过海》,今年换成了《桃园三结义》,父亲说,寓意好,忠义千秋。我最喜欢正墙上那张《年年有余》,一个胖乎乎的小子,憨态可掬,怀里抱着一尾大鲤鱼,旁边放着一锭金元宝,鲤鱼红艳艳,元宝金灿灿,红黄辉映,喜气洋洋,画面感十足。

红的春联、彩的年画全部贴完。这时你再看院里院外、屋里屋外,焕然一新。随处可见红红火火、艳艳丽丽,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祥和气氛。

贴春联不要求有太高深的文化,但一点儿文化都没有,也很可怕。说件真事,一对母子,相依为命,家里有三间破败的土坯房,没有院墙。儿子懒惰,不正经干,有几亩地,种得稀里哗啦,日子极其穷苦,更遑论上学读书了。日子再穷,也要过年,过年也要贴春联。大年初一,有人来拜年,进屋看见贴的春联,差点笑出声来。原来这家人把“肥猪满圈”也贴进了屋里。这个笑话,成了那年正月里人们最可乐的谈资。

炸年货

年货,是过年时最真实的年味,是春节这场饕餮盛宴中真正的主角。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香又甜,转眼就是二十三。二十三,糖锅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酒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腊月里的每一天,似乎都在为年忙碌。

腊月初八,习惯上要喝腊八粥。腊八粥熬的工夫越长,越好吃。为了能让我吃上腊八粥,那天,母亲起得很早。我是被灶膛里噼噼啪啪的爆破声惊醒的,一翻身,趴在暖和的被窝里。其时,窗外黑咕隆咚,离天亮还早。我看见母亲蹲在灶台前,低着头,正向灶膛里吹气。柴有些湿,不容易点燃,股股的黑烟从灶口冒出来。冷不丁,“呼”的一声,一团火苗像淘气的小蛇蹿出来又缩回去,吓得母亲向后一仰,险些跌坐在地。红红的火光映在母亲的脸上,母亲的脸上已是“泪花儿”莹莹。

做腊八粥的原料,除一些红枣和江米需到集市上去买,大多是自家地里产的,有时何止八样。十几亩地的花生这时已经卖出去了,留下的种子装在口袋里,码在西屋,随时可用。头天,母亲把一些红小豆或是黄豆铺在簸箕底,坐在台阶上,就着阳光,把里面的碎石头和土块捡出来。母亲捡得很仔细,即便那样,喝粥的时候我也常被漏网的石头硌到牙,“嘎嘣”一声,麻酥酥的。腊八粥里面还要放糁子、大米、小米或是高粱米,简直是粮食大杂烩。

这时候,屋里已经热气缭绕,腊八粥快熬好了。母亲叫我起床。等我洗漱完毕,母亲已经给我盛好了满满的一大碗。腊八粥被母亲熬得又黏又香,我呼噜呼噜地吃了两大碗,身子立刻暖呼呼的。母亲问吃饱了吗?我说吃饱了。我拎上书包去找学伴刚子。我问他吃腊八粥了吗,他说吃了。我说香吗,他说香。我们走在村外的小路上,大团大团的热气从口中呼出来。东方天际已经有了鱼肚白,今天似乎亮得早。莫不是这三九的凌晨被我那两碗腊八粥给慢慢地融化开了?

腊月二十五左右,父亲要炸年货了。这是我最喜欢的。炸年货之前,先要做豆腐、摊饹馇。做豆腐、摊饹馇之前,父亲会吆上我随他去晃磨。磨是赵叔家的,整个南街只此一家。豆子在之前已经被父亲泡好,揉碎,去皮,浸在清水里。磨安放在一间小屋里,房梁上垂吊下两根绳,绑在推磨的磨把两端。我前腿繃,后腿弯,双手紧握横着的磨把;父亲则一只手轻扶着磨杆,一只手拿把勺子,舀起连汤带水的豆子,放进磨盘上的小洞里。随着磨盘吱吱扭扭地转动,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磨壁流下来,一股绿豆的清香漾满小屋。晃磨是力气活,时间不长,我的两条胳膊就已经酸软无力了。我暗暗地埋怨父亲,为什么不套上家里那头小黑驴呢?它已经白白地闲了一冬。记得在书上看到过,用一块黑布蒙住驴的眼,驴就会乖乖地转圈拉磨。我呢,就可以站在一边,拿一个小木棍,边吆喝边偷偷地乐。可是,我只敢想想,却不敢说,怕父亲责怪。

豆浆磨好后,父亲挑回家。饹馇是父亲自己亲手摊,豆腐要去别人家做。由于是自己吃,豆腐点得特别嫩。父亲用小车推回来时,豆腐在高粱秆穿成的拍子上颤颤悠悠,晶白细滑,还冒着热气,叫人看着就眼馋。

父亲炸年货一般在晚上,没有人打扰。炉子是地炉子,火旺;锅要稍大一点儿,盛油多。我坐在板凳上,等着。我最爱吃父亲炸的饹馇盒儿。父亲自己做的馅儿,父亲把切碎的肉、炸豆腐、胡萝卜搅拌在一起,然后放上盐,倒上淀粉水,点上香油。父亲把做好的馅儿铺在一张整块的饹馇上,再用一块儿饹馇蓋好,压实,然后用刀切成四方(也有切成菱形的)的小块儿,放在锅里一炸,炸熟了,捞出来。炸熟的饹馇方正金黄、外焦里香。但是,父亲总是先炸豆腐块或是饹馇条,最后才炸饹馇盒儿。我曾经用略带不满的口吻问过父亲那是为什么。父亲说,饹馇盒儿里有馅儿,掉在锅里会有渣子。父亲炸货炸到很晚。等父亲炸好饹馇盒儿时,我已经躺在炕上,呼呼大睡了。第二天,听父亲说,我嘴角的口水流了老长。

母亲则在灶台前忙碌。母亲先蒸一锅黏黏呼呼的年糕,再蒸几锅馒头。母亲放碱放得没经验,便唤来邻居大嫂过来帮忙。但母亲心细手巧,除了馒头,还能变着法儿做出许多种花样,有糖包、豆包、花卷儿,花卷儿上面还要嵌一个大大的红枣,或是用红墨水点一个“红灯儿”。母亲把蒸好的馒头装在笸箩里,放在里屋;里屋没火,是天然的冰窖,能放好多天。

父亲不光炸年货,还要炖鸡、煮肉、蒸蒸碗,而且做出来后,色香味都很地道。平时,没怎么见父亲下过厨房,家里来了客人,都是母亲忙里忙外。原来,父亲深藏不露,还有一手做大菜的本事。年货都预备齐了,年三十也到了眼前。这时,小院里到处都弥漫着浓浓郁郁、香香甜甜的年味。整个村子里,每户人家的庄稼院里,也全都弥漫着浓浓郁郁、香香甜甜的年味。

岂止这些,欢乐祥和、喜庆幸福,更是人们心中永恒的年味。

唱大戏

唱戏,是正月里的大事;一出大戏,把乡下新年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唱戏要有戏台,戏台就搭在隔壁的大队院里,和我家有一墙之隔。戏台坐西朝东,外面用村南河底的大石头砌成,里面填上土,然后踩平踩实,看上去就像一个点将台。戏台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可那里是我们的乐园。放学后,我们常去那里玩耍。戏台两侧长着半人高的野草,里面还有粗壮的曼陀罗。曼陀罗开好看的白色喇叭花,结带刺的球状果实。听说,曼陀罗有毒,我们都不敢碰它,我们只在戏台上玩。我们在上面打把势卖艺,摔跤翻跟头。玩累了,我们就坐在戏台边,耷拉着两条小腿,优哉游哉。

唱戏前,先要演几场“会”。接会时,先要放几个大铁炮。大铁炮很响,“咚咚”的,跟小钢炮似的,简直要把房梁上的尘土都要震下来。最先来的,是邻村二站的“高跷会”。踩高跷的人身上穿着红的蓝的粉的各色的衣服,手里拿着烟袋扇子手绢等各种道具,腿上绑着半人高的木棍,在大街上前来后去,左来右去,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逗得大人小孩眉开眼笑。冷不丁,一个人还会做一个后空翻,然后,再直丁丁地站在那儿,直看得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接下来是“跑旱船”。演员们也都穿着各式彩色的衣服,手里拿着各种道具。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坐船”的女人,那哪儿是坐船,完全是在走;而且,身上还负着船样的道具。旁边还有个老头,手里拿着船桨,做出划船的动作。这个场面我好像在哪出戏里看过,只是想不起来了。每次看“跑旱船”,我都心疼那个“坐船的”,觉得她最累。此外,还有“竹马会”。每个会开始,人们都会站满一条街,跟着演员,潮水一样,从这条街涌向另一条街,热闹得很。

正月初六,开始唱戏了。戏棚早已经搭好,三面及顶子用苫布围得严严实实,只留一面冲着台下。台口处从上面垂下两片帷幕,一直耷拉到地上。大幕开启,锣鼓喧天;大幕合上,偃旗息鼓。台角处支着大鼓小鼓,椅子上放着铜铲戏胡。我记得,村里的梁叔是个最爱开玩笑的人,已经四十多岁了,却比七八岁的孩子还淘。他趁人不注意,悄悄地溜上台,抄起鼓槌儿“咚咚”地乱敲一通。这下,把后台管事的惊出来了,对着他呵斥一番,他则嘻嘻一笑,没事人儿似的跑下台来。

台下已经聚集了好多人,嘈嘈杂杂,比镇上的集会还热闹。老人们找一个满意的地方,安静地坐下来,耐心地等。年轻人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块儿,嗑着瓜子,聊着闲篇。人群的边上还有几个外地来的生意人,他们耳朵长,闻风而动。这里面有卖小泥人的、有卖气球的,还有卖冰棍儿的。孩子们最喜欢了,把几个摊子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也唤母亲要了五分钱,买了一根小豆冰棍儿,豆香味真浓!吃下去,透心凉,浑身直打哆嗦。

母亲领着姥姥也去了。那时,姥姥的眼已经有些花,耳朵也有些背。母亲便把座位安置在离台最近的地方。我没有跟着姥姥,吃完冰棍儿,我就跑回了家。我爬上西房,我家的西房正对着戏台。我盘腿坐下,一边嗑瓜子,一边盯着下面。我的几个小伙伴看见了,招手叫我下去,我摇摇头。有这么得天独厚的好位置,我才舍不得呢。我坐得高,看得远。

锣鼓家什敲响,台下立刻鸦雀无声,好像所有的嘴巴都被什么东西堵上了,把所有的声音都压回了嗓子眼儿。大幕徐徐拉开,戏开始了。随着剧情的发展,演员们一个个粉墨登场,但见台上彩衣飘飘、长袖飞舞。台上正在唱的是保定老调。保定老调是我们这里的地方戏,很符合保定人的性格,唱腔高亢激越,唱词清楚易懂。老调最宜演善恶分明的古装戏,夸忠臣,就夸个完美无瑕;骂奸佞,就骂个体无完肤。那时候,演得最多的是《忠烈千秋》和《潘杨讼》,演了一遍又一遍,可人们仍然是百看不厌、百听不烦。如果说老调是保定地区的地方戏,范围有些大,那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家乡戏,那就是横歧调。横歧,是一个村,离我们这里十多里地,中间隔了一条河。那里土黑,水硬,说话直,我们常称那里为“西乡”,话里话外颇有贬低的意思。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能培育出一朵朴实无华、四野飘香的艺术奇葩。

最后一通锣鼓敲毕,大幕徐徐拉上,散戏了。人们这才起身,伸一下腰,活动一下筋骨,拎起座位,恋恋不舍地往家走。此时,夜已经深了。村子里静悄悄,狗儿、羊儿、牛儿们都已经酣然入梦。只有天上的星星依旧忽闪着明亮的眼睛,痴痴地,等着下一场。

回到家,姥姥和母亲依旧兴致不减,还在回味着刚才那绵远悠长的戏味儿。而我,则早已倒在热炕头上进入了梦乡。梦里,依稀还响着“咚锵”“咚锵”的锣鼓点儿声。

编辑手记:

跟随着李维丽的《旧片段》,我们触及到那些具有生命温度的老手艺、老物件、老建筑……这些旧事物寄托着令人愉悦的回忆,让现代人短暂地脱离当今社会的庸碌与烦恼。全文叙述了诺邓古村里谋生的老手艺人:杨家裁缝、杨家银匠、酿酒的黄老爷,他们在慢慢的时光长河里坚守匠心,把原本简单的谋生手段演变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作者在客观叙述人物经历的同时,加入了很多主观的思想感情,联系了个人的情感记忆和体验,使文章充满温情。

刘绍良的《无量有嘉木》集科普性、博物性、乡土性、趣味性于一体,讲述了作者在游览无量山乡时见到的古茶树以及古茶人杨晓军和他所传承的茶叶手工制作技艺。作者在其中穿插了自己喝茶的经验和对茶叶文化的讲述,并结合历史、地理等知识储备对古茶树历史进行考究。同时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乡土情怀:山村成为两个相反方向愿望的角力场——年轻人渴望奔赴城市,而城市人却向往山村。作者选择乡村,因为山村保留着传统的劳作方式、喝茶的仪式感,传统意味着确定感强,让人熟悉且安心,也更容易接近自然。

再读张艳军的《过年帖》,让人沉浸在浓浓的年味儿里。乡下农村的春节远比城市热闹得多,赶年集、贴春联、炸年货、听大戏……作者轻松而充满乐趣的叙述,既满足了城里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活动的好奇和向往,也引起了无数中老年人对故乡春节的儿时回忆。无需太多华丽的文字,朴实真诚的叙述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农村春节热闹多彩的一面,也更能体会到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

猜你喜欢
腊八粥年货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年底来点硬年货
轻兵器(2022年1期)2022-01-23 10:41:56
说说腊八粥
基层中医药(2021年1期)2021-07-22 06:56:52
新春联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2
备年货 迎新春
去无人超市办年货
学生天地(2019年6期)2019-03-07 01:10:52
腊八节
新春联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0
花样年货
金色年华(2017年9期)2017-06-21 09:45:52
腊八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