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全育人”撬动“五育融合”高品质发展

2022-03-02 09:07张安义江苏省徐州市徐州一中
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五育育人融合

张安义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一中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迈入了内涵发展时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教育的努力方向。在明确“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前提下,“怎样育人”“如何高质量育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徐州一中多年来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六全育人”路径成为撬动“五育融合”育人方式的关键一招。

“六全育人”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及管理制度与机制变革等要素,运用整体融通思维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体系的基本模式和路径。作为育人模式改革重要抓手的“六全”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全体学生选修足额学分的校本课程,全体学生每人至少参与一项社团活动,全体学生每人至少参与一项‘小课题研究’,全体学生每人至少掌握2 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全体学生每人完成100 学时的劳动教育和志愿者服务,全体学生能参与教育自编、自导、自演、自我认知发展蜕变的心理剧”。“六全育人”把学校顶层设计的共性、规定性育人要求与学生个性、选择性要求实现了有机结合,达成了整体育人的“有为”和对个体育人的“有效”。

一、融理念——构筑“五育融合”育人之“魂”

“五育融合”理念集中体现在育人目标上。“融合”绝非简单机械的累加或叠加,“五育融合”不是五种教育的简单拼凑,也不是“1+4”,即以某一方面教育为基础,再分别叠加其他四个方面的教育。“融合”是基于平台支撑和机制效用,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进而融合成为育人体系的教育思想。通过融合性综合实践改变相互割裂,甚至相互矛盾的“单育体系”,形成育人合力,助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融合育人”能有效改变应试教育的流弊,它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各育”的育人资源,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在融合中的新型教学方式;依据学校的育人培养目标,依次制定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单元(主题)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并能清晰地传递给每个学生,让学生自主制定个人的学习目标。

当今,劳动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润德、益智、健体、臻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途径。我校张颖震老师执教的“汉画壮馍”综合实践课,就是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实施融合理念教育教学的典范,其课程教学目标如下。(1)价值体现:学生通过自觉参加制作“汉画像石与馍的千年邂逅”产品,熟悉相关文化知识、徐州美食和美工工艺。通过劳动在完成作品时,提升自我价值,增强自尊自信。(2)责任担当:在考察学习与产品的研发中,以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来增强活动的内驱力,培养家国情怀;在合作学习中,养成集体责任意识与团队合作观念。(3)问题解决:能通过前期的艺术研学与团队交流,提出制作“汉画壮馍与拓印烙馍”的文创课程研发方案,在过程中不畏困难,善于思考,勤于实践,从而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艺术人文素养。(4)创意物化: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雕刻、拓印、装帧等民间工艺技巧,并能综合运用这些技巧制作完成“汉画壮馍与拓印烙馍”等的创意研发。

图1

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到博物馆考察以汉画像石为题材,去街头巷尾购买烙馍和壮馍做表现食材,通过多次创意制作,从“拓印烙馍”到“汉画壮馍”再到“馍书物语”,随着课堂作品制作的完成,实现“石”和“食”的相遇,一本现场可以“吃”掉的书应运而生,从而让历史悠久的汉文化和徐州的特色美食相融合,展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千年邂逅。张老师的这节课完美地体现了“五育融合”的教育新理念。这种融通式教学目标设计把劳动融合到了德智体美的全过程,通过以劳育美,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和人生价值,并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实现了“五育融合”的“日常化”。

二、融课程——打造“五育融合”育人之“核”

课程是教育“心脏”,“六全育人”实施的物化成果之一是“课程化”。学校拓宽思路,扩展内涵,让“五育融合”教育成为学校整体课程开发实施的主色调,不断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融合”课程文化。学校通过提高起点水平、提高供给水平、提高整合水平的“三提高”策略,初步构建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范式实现“五育融合”的课程化。

1.范式一:“主题—融合式”

主要策略是以“教材或资源”的主题(或单元)作为引领载体,以“五育融合”为视角,挖掘主题内容中的“五育育人点”,在整合与开发课程时,力求打通学科之间的隔阂,逐步实现从学科内—学科间—跨学科课程融合。研发一批“融”教育课程纲要,实施家校“融”教育、社会“融”教育、窗外“融”教育、心灵“融”教育等系列课程,达成学校“内外连通”、家长“家校共育”、学生“身心俱修”,不断拓展立德树人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类范式主要在研究性课程中广泛使用。

比如,我们以2020 年春节后开展的“疫情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为总主题的“融课程”设计。语文基于其特定的学科素养,甄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大众语言、新闻报道、英雄事迹等素材,选用“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等立意,搜集编撰课程资源。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古典诗句在援助武汉抗疫物资时加以使用,构成了语文靓丽的主题领域;地理基于“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原因,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物基于“生命观念、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等学科素养,从新冠肺炎疫情成因及发生发展,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数学基于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学科素养,对疫情防控中的建模、大数据运用和统计分析等主题进行资源开发和整合;化学基于“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责任”等学科素养,侧重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医学研究、诊疗工具与方法、病毒研究等具体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运用;思政课基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和法治意识”等学科素养,树立科学观念,同舟共济抗疫,彰显制度优势,形成政治认同;体育学科基于“健康行为、运动能力”学科素养,自编“抗疫操”加强身心历练,开展生命教育,养成健康习惯。实行基于“五育融合”的整体课程资源和教学设计,全面挖掘跨学科教学中的“智育、德性、审美、健康、劳动”等育人点,并加以一定的融合。

2.范式二:“活动—融合式”

选择以某一活动作为引领载体来融合“各育”,这类范式主要在拓展性课程,特别是社团活动中广泛使用。学校共开发“仪式感召类、思辨明德类、自治养成类、服务践行类”共四类“活动—融合式”课程。课程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比如,“红色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价值体现在学生通过亲近自然开展探究,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学会珍爱生命,在学会共处、担当责任、解决问题、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育人价值显著。这种方法把活动、研究、实践、体验进行了有机结合,实现了自然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通,体现了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此外,学校还开设了精准融合的衔接课程,包括初高中衔接、大中学衔接、中外衔接等课程。

三、融机制——铺设“五育融合”育人之“轨”

转变育人方式,呼唤能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体系,而育人体系的最终生成与运转,往往依靠转变机制来推动和实现。

1.通过任务驱动,进行“五育融合”的顶层设计

学校遵循“三年一贯”阶梯式提升、螺旋式发展的原则,对“五育融合”总目标下各育分目标进行系统性建构,提出了“成长高一,自主育人;成熟高二,深度育人;幸福高三,成功育人”的课程任务,引导学生在不断自主选择和超越中体会到拼搏过程的幸福和快乐。高一、高二年级引导学生进行学涯及生涯规划,通过“六全”路径,帮助学生规划好不同阶段选择性课程学习,通过“日新大数据平台”真实记录学生素质发展达成情况,每学期末生成一生一单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高三年级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会,认识自我,进一步修缮未来职业目标与生涯规划。学涯规划、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个层次互相支持融合的学生个人信息平台,激发了每一位学生成长的内驱力,为全面育人和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机制保障。

2.通过优化学校组织结构,把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聚焦到“五育融合”上

学校调整了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层级,形成扁平化结构;强化年级处融合育人职能,使其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评价于一身,集权力与责任于一体;改变教学处、德育处、总务处等中层部门的属性,弱化管理、强化服务属性,以服务于一线教育教学为职责,以沟通协调为主要工作方式,与年级处协商开展融合育人工作。

学校成立由各学科首席教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与年级处构成矩阵结构,围绕“五育融合”任务,形成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学术委员会是课程研发、专业指导和学术领导的非管理型机构,立足带领教研组和各教科研工作项目组开展融合育人的研究和指导。教学处为学术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负责学术委员会融合育人研究成果的督导实施和推广;年级处是管理执行机构,负责对融合育人研究成果及其实践路径的具体落实。

3.整合校内外资源,为“五育融合”创设情境

“五育融合”需要学校完善系列条件。首先,育人主体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将教师、管理者、家长、高校教授、科研机构专家等纳入到育人工作主体中来,通过不同渠道,在不同程度上履行“教育责任”,成为“五育融合”的主力军或参与者。其次,育人先自育。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途径开展教职工新教育理念和育人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其育人能力和素养。再次,在教学条件上要完善教学设备、软件设施、大数据平台等,让图书阅览室成为阅读课的“主战场”,让研究课开在实验室、开在田间地头,让线上、线下教学成为获取资源的阵地,让“五育融合”更适合学情,更有具身性、真实性和生活化。另外,要落实好载体和基地建设,固化育人场域。学校开放办学,拓展教育空间,广泛与政府、社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形成密切联动关系,为“五育融合”提供便利条件,构筑起“人人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融合育人格局。

例如,我校关于“全体学生每人至少掌握2 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的育人任务,体现了“健康中国”理念。学校必须提供丰富的体育选修课程,为此,学情、师情、场地、器材、组织管理、评价等成为突出问题。我校群策群力找到了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首先,实施体育课项目选修制,每位教师主要负责自己擅长的体育专项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身体条件选修适合项目,组成专项选修组。其次,通过问卷调研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梳理排在前列的体育项目。同时,明确我校体育教师擅长的体育专项和外聘专家的特长,并与学生选项实现相应对接。再次,盘活我校自有和依托徐州市奥体中心的场地器材等资源优势,优化项目开设。学校重点提供了竞走、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瑜伽、游泳、健美操、跆拳道、太极拳等项目,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校整体“有为”的刚性规定和学生个体“有效”的自主选择,互补相促,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四、融评价——撬动“五育融合”育人之“棒”

评价是指挥棒,评价引领是“五育融合”的灵魂。“单育”评价机械相加的评价方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育融合”。为此,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评价策略。

1.对育人效果评价:更多注重“五育融合”整体实效和团队发展

“六全”路径是徐州一中校本课程体系的凝练和概括。其特点为:一是关照育人的全员、全面、全过程,指向每一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达标,突出核心素养;二是与国家课程体系相得益彰,是国家课程的有机延伸、有效补充和学校特色彰显;三是极具规范性、操作性和实效性,把师生自发分散的校本课程统一纳入课程化管理,拟定校本课程纲要,编入学期教学计划,排入课表,促进校本课程体系完善,选课、修习、展示、评价、激励一整套学习链条确保校本课程体系的实效性,避免了浅尝辄止式的学习;四是有与之配套的《“六全”奖助学金评选办法》。

在《“六全”奖助学金评选办法》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育人式评价”和“育分式评价”有效关联对接,最终实现“以育人的方式育分,在育分中育人”。“六全”中的每一“全”都由“基础分”和“奖励分”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起评分为60 分,而奖励分依据细化标准和获奖等次采取无上限赋分形式。学生需要获得“六全”基础分(360 分)方可参与评奖,不足者意味着“五育融合”中失之偏颇,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纠正和补修完善。

第二,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有机结合,注重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凸显特长。凡不能完成“规定动作”的应限时补修,完成基础性要求。同时,学校要为学生“自选动作”尽可能创造条件。以小课题研究为例,小课题研究总分=基础分+奖励分,在该项评奖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在“日新大数据”平台登记并形成完整研究链条,开题报告、研究过程、结题报告与研究成果展示必须齐全者。符合以上要求,计60 分;项目不全者无“六全”奖助学金申报资格。同时对小课题研究顺利结题且成果突出者,学校择优向“徐州教师教育”和“江苏教育”等省市级媒体推荐报道,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研究意识和问题意识。

第三,增大获奖面,获奖人数大于全体学生的60%,让大多数学生因践行“六全”路径而受到激励,促进学习质量提升和身心和谐发展。

第四,注重团队性奖励评价。学校以年级处和班级为单位,开展“五育融合”的“六全”达标竞赛,评出先进年级和优胜班级;“六全”路径注重师生合作,凡“六全”奖学金获得者的指导教师,享受获奖学生同等数额的“六全”奖教金。

2.旨在学生发展:更注重过程履痕评价、延展性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全”育人除理论引领、机制保障外,还需要大数据平台的支撑和服务。学校投资定制“日新大数据平台”。该平台设计包括基础平台、人人通空间、学生生涯规划与选科指导系统、社团活动系统、小课题研究系统、体育技能培养系统、劳动志愿服务系统、校园心理剧活动系统、校本资源库开发系统、师生成长发展档案等,覆盖校园“教、学、考、评、管”等主要场景。所有记录均要求具有“写实性、客观性、过程性”,并凸显四大亮点:一是专属个性化,让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专属自己成长履迹的窗口,以激发其自主发展的内驱力,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专属的发展业绩库,以师引生,以生促师;二是多元即时性,学生、教师、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即时记录,收到“苟日新,又日新”效果;三是评价发展性,注重学生发展的增量,将关注“结果优秀”与鼓励“过程进步”相统一,注重“过程诊断”,将呈现结论与提出建议相统一;四是诚信甄别制,实施严格的仲裁复议制度及惩罚机制,保证系统记录的真实性。

学校“六全”育人路径在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六全”路径为规划的高品质示范高中申创答辩获得华师大等课程专家的赞誉。2019年9 月,徐州一中获批“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立项学校”。目前,和谐家校社区育人格局逐渐形成,健康鲜活、生机勃勃的校园氛围更加璀璨。

猜你喜欢
五育育人融合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