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华 湖北省潜江市总口管理区小学
教育的基础价值与根本目标究竟是什么?单纯的学校教育能否作为人一生教育的全部?学校的每一门应试学科中,“立德树人”之教育初衷又能否承载与抵达?……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了我们真正的启迪。
一直以来,单纯的学校教育常态化,几乎完全成了一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对于人立足社会而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决定着一个人的终身作为与幸福。社会上“拔苗助长”式追求孩子成长的“初速度”,“孟母三迁”式搬家择校等种种现象,体现的是“幸福来自高薪,高薪缘于高文凭,高文凭出自有名高校”之人生观、价值观,折射的是家长的焦虑,但无须一味苛责家长,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底层逻辑而究其根源——教育的基础价值与根本目标究竟是什么?单纯的学校教育能否作为人一生教育的全部?学校的每一门应试学科中,“立德树人”之教育初衷又能否承载与抵达?红彤彤的各类各级教育毕业证在证实“才学”的同时,又能否证实“德行”?
或许,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启迪,此次灾难面前,无数抗疫英雄为国为民舍生忘死,无私奉献,他们体现的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生三观”,这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支柱与需要。抗疫让我们洞见了教育的基础价值与根本目标:教育旨在激活生命之优秀素养与美好情感。基于此,单纯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学科知识之应试教学是难以承载与抵达的。
“疫情危机”也是“教育契机”,线上教育让改变悄然发生。
难忘突兀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 年1 月23日,武汉封城,继而湖北封闭,其他各省相继封闭。春节,我们就这样被迫宅在家中度过。接下来的春季开学则是推迟再推迟。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学校不得不进行“课堂转移”、教学转型,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线上教育上演,没有预演,这是“真刀真枪”的实战考验,个中滋味,蓦然回首,令人省思。
战疫情,续教学。教师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工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得到全面而广泛的实行,但是,全国很多地方都暴露出了信息化教育领域中的缺憾,绝大多数中小学、高级中学的多媒体教室几乎都是“仅此一间”,即使是各类高校在此方面也是捉襟见肘,更不要说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由于受网络条件、家庭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局限,线上教学勉强进行。尽管学校多媒体教室缺乏,一些家庭没有网络,教师们还是凭着自己对职业的崇敬,依然担负起了教育的神圣使命,他们建立班级学生微信群,建立班级家长QQ 群,有的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没有智能手机、网络,教师就以发短信、打电话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时候教师还让巡逻人、配菜员传递作业本等。在这样自然的教学中,教师心中完全没有以往学校课堂教学的程序化、模式化,随时随地开展着教学。除了线上群体学习外,多数学生还单独与教师在线自由交流,进行点对点的问题探讨,这是教师一对一的“因材施教”,此时,教师凭仗的是自身才学与经验,可以说是随时随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教法自然”之教风在这次疫情期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家长在教师的引导下配合教学,积极参与了“家校合作”“家校联动”。疫情期间,教师与家长随时联系成为常态化,各个学校也建立了“教师、家长、学生共育共生”机制,健全了有关“家校合作”的各项制度,以及制定了对于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常规考评新标准等。教师在与家长的日日交流合作中,以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吸引着家长,引领家长“当好家长”,引领家长做“懂孩子”的伙伴型家长,引领家长做“师者”型家长。由于长时间的密切配合,共担教育学生之任,教师与家长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理解与尊重的良好关系,家长也因此清楚而明白地了解了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风格等。家长成了懂教师、懂教育的家长,同样,教师成了懂家长的教师。此外,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生命灾难面前,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三者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与鼓励而建立的感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育人质量的提升。疫情隔断的只是距离,却隔不断身心,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地交流学习,体现教学相长,真正高效率地发挥了“家校合作”的教育赋能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家长的监督与配合下,自由地开展线上学习,好比重新回到了“拜师学艺”的原始教育。学生因“课堂搬家”而进行线上学习,表面上是疫情时期的被动行为,而实际上,几乎所有学生都是以饱满而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的。线上学习的“新鲜感”、师生授课的“距离美”及无拘无束的“无形课堂”之“自由感”,催生了学生全心全意听课、认认真真作业,皆体现出学而不厌。由于“新鲜感”,学生时时牵挂线上学习,据我们的体验与了解,很多学生要求提前在线上课,不愿按规定学习30 分钟后下线,他们对于教师的在线课堂教学总是“提问”不断,有时候学生争相与教师讨论学习,或许本心就是出于视频对话的新鲜感。由于“距离美”,学生天天思念教师,除了在线学习的时间,众多学生总是以请教学习为由主动电话、微信联系教师,他们非常愿意与教师视频亲近,就连以往课堂上一言不发的腼腆内向的学生,都能大胆与教师微信沟通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平等而自由的互动交流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自由感”,学生居家学习放任而洒脱,没有课堂严肃气氛以及“同学优秀映射”等诸多压力,学生生命之个性与天性绽放,学生的聪慧在自然的状态下得到了全能发挥,学习也自然“一点即通”,“学而不厌”油然入心。
各级学校宏观掌控,合理安排教师进行线上教学,进行线上管理。教师之于学校,没有以往诸多的会议、各项检查督导以及附加的各项任务等,教师心无旁骛,海阔天空。在半年多的线上教学中,广大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悄然消失于无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校无法实施各种有效管控,好多事想管也管不了,只能少管甚至不管,以至于半年来,教学上几乎出现了“没有竞争、没有评价、没有督导”的低管理的教育原始状态,所有教师也似乎感觉到了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感觉自己似乎与学校集体分割,已然独立,对于自己的班级学科任务教学,犹如在外单独带兵打仗一样,不得不自立而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再者,学生以及家长的信任与鞭笞,也促进了教师自身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认知与提升。故而,没人管,教师也能自觉履行作为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事实上,在疫情期间,广大教师除了自觉完成教学任务外,同时还鲜明地起到了作为“灵魂工程师”的社会道德、文化精神的榜样引领作用。也就是说,学校对于教师的“脱管”,恰恰是真实地实行了“教育减负”,学校无形中达到了“无为而治”,从而让教育实现了一段时期的生态回归。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各行各业都经历了一次猝不及防的挑战,这场灾难于教育而言,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生态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疫期教育给予我们太多的砥砺与认知,我们不得不反思内省,我们对于生命的内涵、教育的本义与价值追求都需要再探寻、再认识。
抗疫让我们洞见了教育的基础价值与根本目标
久违了,我们的校园!2020 年9 月1 日,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在学校冉冉升起,重返校园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尽快恢复与适应学校教育,适应那些以往作为惯常的“应试升学”之课堂教学,教师、学生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回味省思长达半年之久的教育教学之全新体验,我们生发了对教育新的思考与追问。
谈及学生的教育与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内心期盼。家长们渴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份高薪工作,不比别人过得差,至少比自己要过得好”的心情已普遍达到焦虑的状态。缘于这样的焦虑,家庭给予了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任务及心理重负,如择校、特长培养、假期补课等等,而这些重负对于学生而言,在很多层面禁锢了其自由与天性,使得学生不堪重负。记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而在当下,疫情期间的舒畅教育正好歪打正着地迎合了学生的嬉游天性。据了解,几乎所有教师都有同感,满以为学生在家不会自主学习,而恰恰反之,教师都发现自己的学生一下子懂事了,听话了,长大了。其实不然,学生本来如是,只是教师以往对学生不够了解罢了。何至于此?稍加揣度,其原因在于以往学校教育严肃、拘谨,而疫情间无意的线上教育放任、舒畅,学生恰恰是因为教育放任才“学而不厌”。再说,嬉游乃生命本真,教育乃滋润生命之乳汁,对于生命渴求本真教育之要义,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这样解释:“教育几乎是在人出生时,就在无意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人的能力,熏染人的意识,形成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思想并激发人的感情和情绪。”此言之喻:教育就是在无意中顺应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规律,如水一样“随物赋形,润物无声”,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是让人学会如何竞争生存,而是让生存的人学会如何做人,当今“以分数考评量化”的教育是有悖生命教育宗旨的,这样的教育不适合学生,而疫情期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立、在社会事件中深受感染,这看似“脱缰”的教育恰恰是学生所适合的,因为学生身心是自由的,“人之初,性本善”,童心无邪,学生所需要的是实在的“立德树人”教育。
“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代孟郊登科后的喜悦表现。如今,“登科”喜悦表现之重演大量出现:身着状元袍服,打马游街有之;敲锣打鼓放鞭炮,八抬大轿走乡亦有之,可说是仿古庆贺盛行;还有的就是在“抖音”网络平台直接晒出自己高考的高分数以及录取通知书,至于升学宴,那是高职高专者都可以大肆为之的。何至于此?名校之故,文凭之故,以为高文凭便拥有了高薪!而名校的文凭放在教育的天平上面,其质量真的优于普通院校吗?回答是否定的。无论是“985”“211”高校还是其他院校,各有千秋,所谓“文无第一”,真正的教育质量是不能用分数高低来比较的,因为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不是用来衡量人的。我们教育的主体是“人”,不是“分数”,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也是“人”,也不是“分数”。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无数抗疫人显示的是高度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友爱情怀,特别是那些白衣天使,是他们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人、这精神,祖国需要,人民需要,而这就应该是我们教育的主题与主体。我们的教育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就要迎接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挑战,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敬畏自然、保护环境,这是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人应有的品质。“德育为首,生命第一”,才是我们倡导教育的主体,至于社会上奉行“分数第一,文凭至高”,那是众多家长迷信的功利化教育。或许,我们当下的教育取向,没有区分大众化教育与科研型人才培养教育,以至于一些家庭对自己的子女抱有过度的期待,从而助推了社会上功利化教育思想的衍生;又或许,我们真的忽略了“德育为首,生命第一”之教育主体,因为在各级教育考试与考核积分中,德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所占分值很少,使我们的教育成了智育的专享。
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有关减轻教师负担、学生负担,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政策、意见,让教师潜心育人、学生自然成长。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真正让教育减负成为现实。学生在家学习,教师在家上课,不用起早贪黑,一个随心地教,一个自由地学,而且上课的时间大量减少,学生可以少做作业早睡觉,教师也无督导检查、听课培训等方面的累心应付,可以说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态的教育现实,就是一次生态化的教育实践。经过这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体验,我们应该反思,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需要那么多教学内容?做人永远是第一位,这和我们当下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吻合的。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理念总是难以贯彻到教育实际中呢?教育思想都是教育家提出来的,而教育家的思想成了典籍,装帧精美地放在了书架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渗入到每一位教育者以及家长的内心。在举国抗疫背景下,众多抗疫故事成为很好的教育范例,给学生上了一堂“人生大课”,其间饱含了诸如有关生命的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以及关涉人的生存、生活、价值以及敬畏自然等,一系列的“无形课堂”都遵循了教育规律,而立德树人就是教育生态的具体体现。或许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启生态教育的契机,我们教育的发展方向真的会因这次生态化的教育实践而发生变化,甚至或将成为真正“立德树人”教育的开始。
疫情期间的教育以学生居家自主学习、教师线上教学为主,学生线上学习是积极的,由于积极故而学得认真。学生在线上听教师讲课学习之余,也积极自主地利用非上课时间在线阅读其他大量教育内容,他们观看视频、阅读文章、点赞发表观点等这些都是线上学习,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显著上升。限于应试科目,从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对比以往的学校课堂教学,其各方面成绩并不逊色,也就是说,线上与线下的课程教学成绩基本上无差距。为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学习强国”推行的方式,让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进行网络学习。因为网络平台不仅可以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还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顺序、时间消耗等。只要我们能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覆盖各地各校的优质线上教育资源,就可以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的需求。只是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资源、硬件资源都显匮乏,各方面存在短板,这些都有待于改善。尽管如此,我们的线上教育态势还是良好的,师生时时、处处线上学习,我们在砥砺中积累了经验,收获了启示。再者,疫情期间的半年来,我们也感受到在线教育是可以保障孩子正常学习进度和一般效果的,更重要的是线上教育、好人好事之类的社会事件等正能量浸染,能充分体现“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如果我们加强学生线下自主而自律学习的教育养成,学校加速课程与资源平台化而创设“云上学校”,全面开展线下课堂理论教学与线上课外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实践相融合的新常态化教育,那么,教育就完全可以从“超负荷”的“现实学校之应试教育”走向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生态”的“云上学校之立德树人”教育。
省思而追问,柳暗而花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灾难,各行各业因之受到了很大冲击,但在这特殊背景下“无奈”而开展的特别教育,恰恰是一次难得的“回归生命本真,追求教育生态”之“立德树人”教育实践。这次实践,让我们发现了诸多值得我们警醒、探讨、认识的教育因素,而这些因素或许正是我们所忽略的最重要的教育主体——“立德树人”。省思疫情期间的全新教育体验,检点疫情常态化下的系列教育追问,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回归生命的源头、实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摒弃“应试文凭”教育的必然性。如今,疫情已呈零星散发,而新冠肺炎疫情留给我们的生命伤痕、岁月记忆,特别是抗疫精神将促使我们以系统的思维、生态的视野重建教育价值,刷新社会用人标尺,让教育回归生命本真,从而使生命更精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