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李堡镇中心小学 周 辉
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围绕学生乐感培养目标展开教程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通过游戏、媒体、乐器、演绎、模仿等形式,渗透节奏训练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乐感的成长。节奏是体会音乐内涵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识,为学生规划学习路线,让学生在主动性学习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
[缘起]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音乐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而音乐节奏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音乐要素,在音乐欣赏、识谱学习、课堂演绎时,音乐节奏无处不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有特殊情结,自然能够生发更多学习启动力。音乐教学没有固定模式,教师在学情调查时,如能及时关注学生学习诉求,其教学设计有更高契合性。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取向有正确把握,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对应组织,学生接受起来更为顺畅,其学习效果也更值得期待。节奏训练符合学生学习要求,其参与热情更高,教学应用空间更为宽阔,教师要正视节奏训练的重要性,组织更多训练学习活动,让更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到学习环节,在体验性操作中建立节奏认知。
[作用]
音乐学习包括旋律、节奏、情感、主旨、乐理等多项内容,小学生对节奏最为敏感,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展开对应调查,推出更多音乐节奏训练任务,能够形成丰富激发力量。音乐游戏、律动声势、课堂表演、识谱学习等,都关涉节奏内容,其辅助作用更为突出,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
1.激发音乐兴趣
音乐节奏带有极强渗透性、融合性,不管学生音乐认知基础如何,都能够自然融入到音乐节奏操作之中,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认知,利用节奏训练激发学生音乐细胞,能够带来丰富调动力量。声势律动、音乐游戏、歌唱表演等,都带有音乐节奏特点,教师展开创新设计,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其训练效果更为显著。
2.培养良好乐感
所谓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知和知觉。小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呈现个性化特点,感觉灵敏,乐感训练效果会更好,教师要对学生节奏感展开重点培养,进而促进其乐感的生成。当音乐响起,一般人都会有节奏展示的冲动,这与音乐节奏培养高度对接。小学生音乐感知更为丰富,其节奏表现更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进入良性轨道。
3.强化识谱学习
识谱是音乐学习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节奏与识谱有更多关联,学生节奏感好,其识谱学习会更顺利。小学学生识谱能力普遍较低,教师围绕节奏训练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多种节奏训练活动,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激发,促使学生尽快进入乐感成长环节。
[策略]
节奏训练需要更多活动的支持,教师围绕节奏训练活动展开设计和组织,能够建立丰富学习起点,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动力。音乐游戏、媒体展示、乐器应用、课堂演绎、生活模仿等,都属于节奏训练活动形式,教师针对学生节奏学习基础实际展开设计,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一、设计游戏,创设节奏训练环境
小学生喜欢游戏是天性使然,教师借助音乐游戏设计音乐节奏训练,其适合性更高,训练效果也会更好。小学生大多好动,对音乐游戏有特殊迎合兴趣,教师推出节奏训练活动,与音乐游戏做对接处理,能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学生主动响应,并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乐感基础。音乐游戏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征询学生参与意见,为更多学生准备适合的音乐游戏,以提升节奏训练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上册《祝你快乐》,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乐曲,并要求学生倾听:演奏使用了哪些乐器?你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吗?学生开始聆听乐曲,很快就做出信息回馈:这首乐曲旋律活泼热烈,使用了铜管乐器演奏,如小号、圆号、长号等。教师单独播放这些乐器的演奏音频,让学生做模仿,设计音乐游戏:播放这首乐曲时,大家不妨选择一种乐器的发声,用口技的形式做模仿演奏,看谁模仿更像。学生对模仿学习最有感觉,自然能够积极响应。乐曲响起来,学生都能够主动做发声尝试,课堂内多种声音汇聚一起,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深入到课堂之中,对学生模仿情况做观察,选择一些精彩的模仿做重点展示,课堂进入表演环节,学生学习热情更为高涨。
教师组织学生做模仿发声操作,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发声模仿,却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对乐器不是很熟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做展示。声音模仿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展示一些口技或者相声表演材料,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小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需要做出创意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环节,在深入探索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
二、借助媒体,提升节奏训练品质
媒体助学作用更为突出,教师应清晰认知合理利用媒体展示手段,推出更多节奏训练活动。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创设音乐背景,都能够助力节奏训练,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将节奏学习与学科教学融合到一起,以促进学生乐感的培养。学生对多媒体展示比较熟悉,教师要有延伸设计意识,不妨组织学生借助网络搜集音乐素材,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子作业,利用网络进行多元互动,都能够形成教学成长点。
教师精选媒体展示素材,合理运用媒体展示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节奏训练活动,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如教学《校园的早晨》,教师先介绍这首歌曲的特点:这首校园歌曲,其节奏明快,旋律活跃,给人带来更多成长的动力。展开聆听活动,细心体会这首歌曲的情感表达。学生进入聆听环节,教师与学生做对应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感知情况。在欣赏互动交流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发言,畅谈学习感受。教师组织学生做运动表演,学生主动响应。旋律响起,学生进入律动之中,教师深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做律动操作,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歌曲旋律优美,学生对歌曲有更多认同感,教师布设课外训练任务:熟悉旋律后,借助手机录制自己的音乐视频,将视频推送到学科微信群。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展开具体操作,顺利进入到视频制作环节。视频制作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协助,教师及时与家长联系,为学生提供最有力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操作,微信群涌现不少音乐视频。教师挑选一些优秀作品进行集体展示,将音乐学习推向高潮。
教师合理应用媒体展开教学,为学生节奏训练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对音乐视频制作最感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教师围绕音乐节奏感培养展开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操作机会,特别是音乐视频的制作具有更强冲击力,将学生带入特殊学习情境之中。
三、利用乐器,丰富节奏训练体验
小学生操控乐器的能力普遍较低,教师不妨推出一些打击乐器训练任务,让学生参与打击乐器伴奏学习活动,与教师展开良好互动,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乐感的形成。音乐学习有不同渠道和形式,乐器助学效果更好,教师要做好理性设计,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组织,为学生节奏感成长奠定基础。
教师组织乐器操控活动任务,为学生提供乐器操控机会,能够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音乐感知体验环节,在节奏训练中成长学科认知。在教学《快乐的嚓嚓嚓》这首乐曲时,教师先介绍波尔卡舞曲的特点:波尔卡是一种音乐题材,是指男女对舞的舞曲,起源于捷克民间,一般分为二拍子,节奏活泼明快,强调节奏。学生开始聆听乐曲,对相关特点做具体感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做欣赏讨论:这首乐曲节奏、旋律、情感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学生主动展开互动交流,对相关问题做深度探究。有学生说,这首舞曲让人产生律动的感觉,其情绪更为热烈,有很强的感染力。也有学生说,乐曲情绪高涨,节奏感很强。教师鼓励学生找到身边的物品,跟随多媒体播放做伴奏操作。
教师推出击打伴奏学习活动,成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小学生操控乐器的能力不高,只能做打击乐器的操作,如果教师能为学生配设一些专业打击乐器,其助学效率会更高。学生节奏感培养需要更多实践训练,教师针对性做出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学生身边能够用来伴奏的替代乐器有很多,教师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便利。
四、组织演绎,强化节奏训练感知
歌曲演唱、音乐剧展示、对唱表演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音乐训练活动形式,教师将节奏训练内容做渗透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机会。演绎活动有更强互动性、观赏性,学生认同感强,助学效果更好,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组织,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音乐节奏渗透到音乐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做对接处理,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索学习,在实践、体验、归结、内化中建立乐感基础。
教师合理设计课堂演绎活动任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让学生在节奏训练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生进入演绎环节后,其音乐节奏感顺利建立,教师加以辅助指导,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促进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抓妈荷》这首歌曲,教师先示范演唱,让学生拍节拍配合,学习程序逐渐打开。教师演唱过程中,增加一些律动内容,学生拍打节奏也有了更多选择形式。多媒体播放歌曲,学生跟随学唱,律动声势活动更加活跃,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对歌曲做直观展示。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要求学生自行组建学习团队,现场表演这首歌曲,可以合唱,也可以歌配舞,或者是律动+演唱。学生进入主动排练环节,教师跟进观察指导,组织学习团队轮流展示。
学生对歌曲旋律、节奏、情感有不同感知,教师布设音乐演绎任务,成功激发学生表现主动性。歌唱、律动、声势、歌配舞等,都与音乐节奏训练分不开,教师巧妙设计和组织,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音乐节奏学习没有固定格式,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做设计,鼓励学生主动感知体验音乐节奏,能够创设特定学习情境。学生都有一定节奏认知基础,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做组织,利用活动进行搭配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
五、模仿生活,促进节奏训练内化
学生有丰富生活经历,而音乐与学生生活也有太多交集,教师组织学生借助生活活动展开节奏训练,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模仿的机会。如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借助生活材料制作乐器,创设生活音乐表演场景等,都能够促进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成长。学生对音乐有选择性,教师在组织生活化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追求,推出适合的训练任务,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教师对接学生生活组织节奏感培养活动,其应用价值更为丰富,学生响应更为主动。如教学《赤足走在田埂上》这首歌曲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版本的歌曲音频材料,让学生对歌曲特点做具体分析。学生进入到音乐欣赏环节,开始研究歌曲节奏和歌词特点。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让学生做个性发言,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在歌词分析时,教师让学生做梳理和归结:这首歌曲写了哪些景物?关涉到哪些自然界的声音?学生针对教师设计问题展开深度思考,很快就做出回馈:小道、残阳、稻草、蛙鸣、蝉鸣、炊烟、脚步声、野花、笑语等。为培养学生节奏学习感知兴趣,教师让学生用模仿自然声音的形式做伴奏伴唱操作,学生对模仿声音很熟悉,对模仿伴唱比较好奇,自然有浓厚尝试兴趣。课堂内容欢声笑语,学生主动展开模仿操作,歌声、模仿声音浑然成一体,学习气氛火爆。
教师组织学生做自然声音模仿,创造出特殊的学习情境。从学生主动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设计是比较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音乐节奏训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利用更多机会做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操作机会,其助学效果更为突出。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节奏训练展开设计和创新探索,能够建立丰富教学成长点。小学生对节奏训练活动比较有感觉,这是重要学情信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设计,组织更多适合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热情更高,节奏训练效果显著。音乐游戏、声势律动、课堂演绎、乐器操作、生活模仿,都能够产生音乐乐感认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