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简教深学之探究

2022-03-02 23:02浙江新昌西郊中学王晓英
学苑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深度文本课堂

浙江新昌西郊中学 王晓英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指向人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更加注重过程,注重活动与体验,注重情境性等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而逐步掌握语文核心知识,体验学习的发生过程,在与学习环境动态的交互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与情感,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成为真正具有核心素养的生力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因为过分追求深度,而陷入“学习目标过高,课堂环节过多,教师提问太频繁”等误区。有效语文教学要追求训练扎实、效果落实,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内化语言、学习表达、升华情感。而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也有限。为此,笔者认为简约而有深度的课堂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聚焦目标,确立课堂核心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要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聚焦目标展开教学,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打通文本的经脉,读出文本的奥秘,不仅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课堂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根据聚焦的特质我们可以确立两类核心目标。

1.聚焦文本核心内容。

王荣生老师在《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设计中,明确目标——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教学环节均围绕文中所举两个例子(赵州桥、卢沟桥)展开,把《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与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梳理得明明白白。整堂课没有冗杂的目标,没有添枝加叶的材料,学生在课上学习探讨,最后对原先模糊不解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都有了深入的理解。这样简约深入的课堂作为教读课,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作为自读课,学生有充分时间操作巩固。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是一片自传色彩很浓厚的散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情感倾向。根据这个特点,肖培东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小桃树”与作者、与读者的生命体验融通上。 设计如下:“请你帮助作者用一个字来写小桃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灯”“续”“孕”“梦”“爱”“念”“好”这些字就是学生与文本,与老师展开对话之后融通了作者与小桃树的生命情感而生成的语言创造。教师还学生以课堂主动权,学生在积极的思考表达中,思维逐渐走向深度。

2.聚焦学生能力训练。

余映潮老师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这篇短文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是一个整段,请大家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你能够将它划分为两个部分、三个部分、四个部分”。这是借助朗读训练让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是简教深学的典型例子。旁批是自读课文的学习支架,笔者在教学《台阶》时,着重批注能力的训练,设计自读活动:浏览课文,品读细节,解读标题和结尾,理解人物及小说主题,进行批注。学生边读边思考,慢慢进入文本,进入父亲的内心世界。围绕批注实现了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最后在如何提升批注能力这个话题中结束课堂。学生认识了自读课“旁批”的种类,如解读式、提示式、赏析式、提问式等等,掌握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有体验、有发现、有思辨,呈现出生意盎然的课堂生态。《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含义隽永,语言深沉而慰藉,作者将想说的话寄托在对菊花的描写上。教师采取主诉训练,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展开心理或语言描写,进行独白式表达。学生有的以“我”的口吻向母亲诉说,有的以妹妹的视角诉说,更有的以物象菊花的视角诉说。这样的诉说训练,丰富了“我”的情感,激活了“妹妹”的形象,还将“菊花”人格化,调动了学生的多个感官,促进了语言创造,实现了读写共生。比简单回答“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优美而深刻得多。事实证明,聚焦能力训练,有助于构建课堂的学习逻辑,引领整个阅读过程,实现简教深学的目的。

二、整合环节,严密思维逻辑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知识和思想融进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腾出思考的空间,只有将教学程序简化,才可还学生探究空间。

1.找一个支点。

肖培东老师教学《老山界》时,以插图为支点撑起了四个问题:①编者为了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特地配了一幅图。这幅图,对应的是文章哪些段落的内容?②编者给这篇文章插图,为什么单单挑12 段到18 段的内容?③如果再给这篇文章加一幅插图,你觉得哪个段落的文字最适合,为什么?④还有没有别的插图可设计?这几个问题,前两个明显是以配图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一理解中,已经将意思理解又转化为应用式判断。后两个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意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之上的。最后一个问题则是阅读体验之后的迁移和运用。这样能直接有力地反映出学生对文本重要内容与情感指向的深度理解。教学《孔乙己》抓住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提问孔乙己是个怎么样的人?引发讨论得:“站着喝酒”说明其穷困潦倒、境遇窘迫;“穿长衫”说明其有文化,不同于市井的贩夫走族;“唯一”说明其与众不同,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这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描述,反映孔乙己不能放下文人架势融入底层生活,又反映孔乙己不被文人阶层所接受的尴尬境地,这为孔乙己最后的悲剧命运作了很好的铺垫。其实,课堂支点,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重点句,一个潜在的矛盾点。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发现并巧借这些支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的课堂就能逐层推进、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2.定两个维度。

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可以就新课标中“语文内容”“语言形式”开展双维度教学。比如,传记文学有“基于史,臻于文”的双重特质,教学时,第一个维度可带领学生读出其叙述内容,第二维度就重在把握传记文学的表现形式,如书信、日记、随笔、谈话、回忆等。教学《美丽的颜色》,教师就此设计: 一、研讨美丽的颜色指什么(一指镭的颜色,二指居里夫人的精神);二、研究课文如何表现这种美丽。通过回忆生活片段和引用居里夫人日记、具体场景再现等方式表现工作环境之艰苦,反衬她科学精神之伟大。同是传记作品,《伟大的悲剧》一方面要读懂这个由“伟”而“悲”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南极之行往返过程中遇到的危险和困难。另一方面要研读作者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展示这历史故事,如何通过刻画细节来体现人物心理,以及如何通过传主的日记进行不乏真实性想象来表现斯科特执着、坚毅的品质。《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一个维度是要读懂寄托在大量家乡特色景物上的浓浓的爱国热情,另一个维度则是要学习作者运用铺排词语、短语、句子来表达强烈情感的方法。其实阅读任何文章,都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入手,即写什么、怎么写,学生就很容易形成一种阅读思维,明白好的表达要有精要的内容和适宜的形式。

3.立三个层次。

王君老师教学《马说》,带领学生研究三个方面:文字层面,积累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学层面,研究《马说》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篇;文化层面,则要打通古今。这样三层次教学,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度与高度。《散步》这篇文章,文字浅显易懂,教师设计“读懂文意”“读出写法”“读出自己”这三个环节。为求深度有效,又把重点放在“读出自己”环节,明确“读出自己”是欣赏,一要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和场景;二要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三要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在老师提供方法后,学生思考表达有法可依,课堂发言精彩纷呈。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文中的方法表达出来,又把教学深入一步。整堂课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学生一直处在读书思考表达的状态中,达到了简教深学的目的。

此类课堂环节简单、重点突出,教师带领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学生有时间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情景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三、少问深研,促进深度思考

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思索、讨论、理解、品析、创造,能产生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1.主问题设计。

在教学《外国诗两首》时,为融通了诗歌与学生生命的需要,教师用“你想把它送给谁”一个问题来彰显诗歌的力量,促进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让诗歌融入生命。《社戏》就是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于是,课堂就围绕着“矛盾”展开:《社戏》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看似矛盾的用笔背后却蕴含深意。你能挖掘多少源自课文矛盾的深意?学生会有以下发现,如:急切地想看戏而看戏时却失望、厌烦。又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跑去”说明穿快,为什么还说是船慢呢?再如,对六一公公说豆好吃,可六一公公送来同样的豆,吃了又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还有课文中明明写戏并不好看,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喃喃地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味的普通罗汉豆。 结尾又为什么说那夜的的“豆”和“戏”是最好的呢?这一切好在哪里?就这样围绕主问题,层层剥笋,明白作者有意构成这些矛盾想说明什么,从而领悟《社戏》的情感与主旨。把握了鲁迅运用矛盾点来表达语言,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特点。这个主问题,使课堂呈现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使学生思维能力在有限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2.艺术性追问。

教学《曹刿论战》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有学生问:“曹刿为什么只认可鲁庄公第三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前两条却反对。我倒认为第一条最重要,把衣食分人,人们得到来自国君的实惠,才会支持国君去参战。”此时笔者感觉到,这种理解偏差肯定还有。于是追问,是否有同学认为第二个条件也很重要?果然,有学生说:“祭祀时能按实情上报,说明鲁庄公很诚信,诚信的国君能树立威信,战争中也能获得将士的信任。”看起来各有道理的说法,实际上是不理解肉食者“鄙”,继续追问:“那么曹刽说‘肉食者鄙’是否不对?”这果然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有了最精彩发言:“细读曹刽的话,我们可以知道,把衣食分人这种小恩小惠是无法普及到民众的,只能惠及近臣。第二条,祭祀用品不虚报,只是小小的信用。在我看来,古人敬天地诸神是不敢不敬,却不见得能敬重人民,所以这种诚信只是底线。由此可见,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上,正是'肉食者鄙'的表现。而第三条,大大小小的案件根据诚心去处理,这是执法公平的表现,一个国君依法办事,上上下下就不会有太多冤假错案,才能取信于民。”话音刚落,全班掌声响起。精彩发言要肯定,其中的逻辑更值得学习,笔者再追问:“第三位同学理解到位,在思考方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师生总结得:“前两位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庄公的话,产生了偏差。第三位同学是结合曹刽的话理解,而本文写作正是为了突出曹刽的形象,以及治国要‘取信于民’的思想。所以理解内容要注意把握主人公形象,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此环节,从学生的提问开始,教师以追问引出学生的理解偏差,再追问引发全班讨论“肉食者鄙”,三追问,总结理解问题的正确方法。整个过程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思维走向深入。

总而言之,通过聚焦目标、整合环节、少问深研,减少老师不必要的讲解,达成简教的目的。从而把学习探究的空间还给学生,通过思维活动的发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加工,达到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的目的。这样追求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是理想的。笔者在接受简教深学理念后,将努力付诸实践,多学习思考总结,和孩子们一起在语文教学这块沃土上成长。

猜你喜欢
深度文本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