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七步”教学法

2022-03-02 06:50河北省廊坊市第九中学
学苑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记忆法

河北省廊坊市第九中学 李 艳

一首诗词,一段人生,一种情感,一份才学。只要教师们用真心揣摩好方法,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相信学生一定可以找到通向诗词圣地的钥匙,爱上诗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审美情趣。”按照课标要求,我在多年来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总结出了“七步”教学法,即吟读——领会——鉴赏——感悟——拓展——背诵——仿写,效果显著。现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已寄之》为例,谈谈阅读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反复吟读,层层体会

我们都说诗词是文字跳动的乐符,而欣赏诗词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丽乐章。只有反复的吟唱,我们才能找寻到其韵律,体会出其意境,感悟出其哲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己的语感。

诗词阅读这个思维活动过程很复杂,吟读是贯穿整个阅读过程的一步。诗词的吟读美,体现在韵律美、画面美、格调美。

首次吟读,低声正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学生要字正腔圆,不必声如洪钟,但必须结合写作背景初步理解全词的感情基调。《破阵子》写于1188 年,叙述的是辛弃疾回忆当时只有23 岁就当上青年将军的自己,率领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的故事。这是浓缩了作者戎马一生当中最辉煌的那段历史,是作者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带着这种激情满怀的情感来品读诗歌。第一遍吟读要非常仔细,最重要的是不要读错音。特别注意“麾下炙”的huī 和zhì 两个读音,“的卢”的 dí 读音,“霹雳”的 pīlì 读音,“弦翻”的 xián 读音。

再次吟读,情景重现,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学生要充分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重现词句的画面。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我们眼前会产生画面感:大气雄浑,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漠里,一支战功赫赫的军队驻扎在山脚下,傍晚的军营里却是热闹非凡,一位豪气满怀,满面红光的将军把上等的烤牛肉分给属下,战士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熊熊燃烧的篝火旁,琴瑟演奏着边疆苍凉雄浑的乐曲。这是一首年代久远的军歌,英雄即将奔赴战场,心中是复杂的,突然,“沙场秋点兵”!战机不能贻误,萧瑟肃杀的秋风里,战场上军队紧急集合,全副武装,整兵待发。读这两句就要读出“威武豪壮感”,重音放在“麾下炙”和“塞外声”上,“声”还要尾音拉长,要读出质感,读出乐音萦绕耳畔之感,苍凉雄浑之感。总之,再次吟读要力求融入场景,入情入境,读出“豪放雄壮”的意境。

三次吟读,应激情满怀,酣畅淋漓,读出作品的格调美。辛弃疾作品的特点就是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笔力雄厚,这首词也是如此。《破阵子》写抗金战士雄壮的军容,横刀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中原的理想,这些都是作者永远不能忘怀的,是他一生的志向,但是他的想法被现实碾碎了,被朝廷碾碎了,被“可怜白发生”碾碎了。作者是多么无奈和悲愤啊,明明满怀报国之志,明明是正气十足,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心情无法释怀,灵魂无处安放!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痛苦、愤恨。由山之巅到山之谷,落差极大,如此跌宕的朗诵,一定会让学生们读得慷慨激昂,抑扬顿挫,将词中的感受领会于心。

二、领会词意,再现画面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文句的理解,除了借助于课下注释,同时要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仔细体会感悟,这样才能领会真正的词义。

如《破阵子》上阕,“醉里挑灯看剑”一句,表面意思是说:“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宝剑来认真擦拭,细细端看”,联系当时社会现实,就能读第二层含义:“醉”,因为喝酒,而且是喝多了,酒在古诗词中无处不在,含义却是五花八门,个个不同,苏轼思念亲人“把酒问青天”,李白放荡不羁“呼儿将出换美酒”,杜牧馋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王维送友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里作者因何而醉?喝醉了为什么不休息?还爬起来把灯挑亮看自己的宝剑?

学生发表见解后补充介绍辛弃疾的经历。辛弃疾从小聪明好学,积极上进,投身军队是为了报效国家,好男儿志在爱国,他的一生都是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但是未遇到伯乐,而且多次遭到打击。20 多年的漫长岁月里,都在江西的农村度过,心情郁闷,壮志难酬。所以各种意象,包括“酒”“灯”“剑”都是心情的投射,画面感极强。这两句塑造了一位一心想杀敌报国却被迫赋闲在家,怀才不遇,以酒浇愁而醉的壮士形象。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挑亮,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渴望再回战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诗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出征杀敌的豪气是多么令人振奋。

一位壮士心中多年的苦闷无处发泄,经常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迷迷糊糊刚睡着,“梦回吹角连营”,军营一个挨着一个驻扎在一起,连成了一片,远方的初阳升起,军营的号角声绵长而庄严,响彻云天,这是多么催人奋进,无所畏惧的力量!

三、品味内涵,深入鉴赏

诗词教学中,阅读活动的最高阶层就是品味鉴赏,它具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的双重功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鉴赏手法。

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烘托、典故等等。目的是使语言生动有内涵,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本词就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文字和思绪都在理想与现实中跳跃。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的壮和悲,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文中有两处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是一种牛的名称。这里用此典烘托沙场秋点兵的豪迈气氛。还有就是“的卢”,指刘备的良驹。运用典故的好处是用极简的词语蕴含极丰富的内容,使诗词更有深度,广度,厚度,使诗词更加凝练,更加形象,更具有鉴赏的价值,体现出中国古代诗词的含蓄性。

2.鉴赏修辞。

古诗词中,为了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常常要借助修辞来表现,其中最常用的是夸张、对偶、反复、比喻、起兴、拟人等。《破阵子》有一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虎虎生风的弓箭,驰骋战场的场景。前句写骑马驰骋,后句写穹弓射箭,从形象(视觉)和声音(听觉)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极其概括而生动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紧张。“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跃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连用两个比喻,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产生极强的冲击感。一幅马踏风尘、雷声滚滚,惊心动魄的战斗情景便浮现眼前。

3.鉴赏字词。

讲究炼字是古诗词之所以凝练成精华的关键。本首词也不例外,“沙场秋点兵”的“秋”字用得极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好的寓意,在这个季节,秋高气爽,士兵精神抖擞,兵强马壮,这个时候,将军挂帅,点兵出征,预示着无往不胜的结果。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情感。这两句意味着词人想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可怜“这个词用得好,前面都是回忆,如此的叱咤风云,如此的英勇无敌。转眼间,看到满头白发,顿时被打回了残酷的现实,华发已生,失地未回,所有的雄心壮志这辈子终将成为泡影。这处境,是何等的凄凉呢?何等的可怜呢?还有对与自己情况相似的陈亮的“可怜”。

四、用心感悟,体会情理

体会情理是古诗词阅读中的最高境界,一个读者要能读出诗人的情趣哲理才能真正的产生共鸣。经过了前述的吟读、领会、鉴赏,感悟已不在话下,这首《破阵子》,诉尽了词人几多不得志的苦闷,他有收复中原的强烈爱国情怀,却只能一醉解千愁,在梦里驰骋沙场,无法再现实一展抱负。这是人生极大的遗憾,从梦中的人生高光打回原型,这是极大的屈辱和不甘。

“可怜白发生”,道尽了人间辛酸的哲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辛弃疾的英雄豪迈与绝望往往交织扭结,他的词又如他的人生,高起低落,强烈反差,形成了极强的冲击力。人生就是这么残酷,没有一帆风顺,只有跌宕起伏。前九句一气呵成,气势恢宏,结尾一句,如一盆凉水,迎头泼来,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人生巅峰跌落为痛苦深渊的无限悲叹。即使全力以赴,也不会圆圆满满。当时的辛弃疾看待自己的一生,是一位失败者。只能用“可怜”一词悲痛总结,幽怨了结。想到这些,我们这些读者都会感到心痛。为辛弃疾抱不平。

但是跨越了几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作为华夏子孙,回过头去看待那个时代,看待那段历史,看待辛弃疾,由微观到宏观,我们认为他身上流淌的爱国热情,奔放的民族气节,汹涌的理想信念,是无价的,为后人所推崇,所景仰,我们眼中,他又是一名成功者。想到这一层,我们就豁达了。所以,每首诗词我们一定不要只单独割裂的去看待词本身的价值,透过它,透过它的主人,透过它所处的时代,透过历史的沧桑,我们终将收获我们这个时代你身上急需的那种价值,那种情怀,那种做人的本真。

五、拓展延展,比较阅读

后世对辛弃疾皆有推崇,辛弃疾在主动寻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主动承担着民族兴亡的使命。他内心没有个人的恩怨,而是国家民族的仇恨、这,也正是人们景仰推崇他的原因吧?

学生找到他其他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继续体会,这是开展纵向阅读。《永遇乐》是辛弃疾写于66 岁的时候,与《破阵子》最大的差别,也是它最大的特色。这首词运用典故非常多,孙仲谋、寄奴、元嘉、佛狸、廉颇等,但是难得的是每个用的都恰到好处,都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运用这么多典故并没成为这首词的缺点,反而成就了他在诗词这个领域的亮点和特殊地位。

还可以横向阅读,找到和《破阵子》类似的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想要报效国家,有什么异同?各自写法有什么特点?两首词的风格都是豪迈奔放,写作手法也十分相似,都属于先叙事,后抒情或者议论,不同点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破阵子》写的是雄心壮志无法实现的痛苦遗憾,而《江城子》则较为乐观,满怀信心;背景差别明显,《破阵子》写于南宋时期,当时失地已经非常多了,而《江城子》写作时,还没有那么多的失地;两首词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是不一样的,苏轼当时担当密州长官,正是事业上升,意气风发之时,两人的心境完全不一样;两首词的内容也是差别很大,虽然都是表达爱国之情,但是《破阵子》是作者无法实现抱负,郁郁不得志的作品,而《江城子》则是作者外出游玩狩猎时的场景,引发了“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

六、熟读成诵,内化于心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思维丰富,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俗气,更加气质高雅。学习古诗词能改变人的心情,净化人的心灵,能使人的情操得到升华。从诗词中,学会了处事冷静,说话谦和,与人宽容,遇难坚强。所以必须熟读成诵,理解透彻,才能化为骨血。

背诵诗词也是很讲究方法的,可以用理解记忆法,图画联想法,对比背诵法,关键词记忆法,配乐演唱法,诗句接龙法,归类记忆法等等。

七、仿写诗词,经典传承

学而优则写。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有敢写的意识,就像战士需要实战演习是一个道理,学习完《破阵子》正逢月考,试着做了一首下水文。

破阵子·月考

大雁排空南行,橘红枫瘦寒清。惨淡灯光六七盏,纸上偶闻沙沙声。学生月考中。

好笑三五女生,低眉暗寻书中。疑怪昨宵寐未成,元是今朝偷看翁。恼向心头生。

学生一看,也是感慨万千,于是做了另外一首《破阵子·月考》:

破阵子·月考

饭后挑灯看卷,梦回私塾连营,三十门徒正襟坐,两位先生面愠色,考场大点兵。

笔作的卢飞快,文如霹雳人惊,了却书生心中事,赢得恩师长辈称,但愿梦成真。

古诗词的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品鉴,去发扬,去挖掘!老师是引路人,请慎重举灯……

猜你喜欢
记忆法
“笨苹果”的单词记忆法
高中数学学习中公式的记忆法则
为你支着儿
巧记大月和小月
职校生自主学习有诀窍
巧记汉字
记忆法等2则
我用儿歌记月份
超级记忆法 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