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清县城关小学 吴爱妃
在新课改的步伐日渐加快的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相应出现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悄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越来越为人所重视,提升学生的学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深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寻找提升学生数学学力的有效途径。
学力是近年来悄然兴起的教学概念,具备较为丰富的内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力主要由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与学习毅力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小学生的数学学力,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学习动力是促进学生进行学习的驱动力,分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两种。内在动力源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与学习知识的兴趣,往往发自学生内心,使其自行学习,而外在动力则源于外力作用下使学生产生的需要进行学习的行为,往往源自教师或家长的引导。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都发挥了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与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当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的实用性,意识到数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发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都是提升学习动力的有效方法。在具备学习动力后,学生更加乐于探究数学,从而能够发现数学更具趣味性的部分,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数学整体核心素养。
学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考查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对其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运算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逐步树立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数学成为具备生命力的学科,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将重心放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各方面,授之以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与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融会贯通,形成自身独特的数学意识,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学习毅力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持久力,也是学习意志与学习品质的重要反映之一。小学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毅力的重要时期,使学生具备坚定的学习毅力能够让其在后续学习生活中终身受益。学习毅力主要包括学习的明确性、坚韧性与自制性。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自觉按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能放弃,而是能够保持继续学习的状态。尤其在终身学习理念已获得广泛认可的背景下,具备学习毅力更成为了每个学生的必备品质,学习毅力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仅来自于对教师的配合与家长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也普遍缺乏交流,学生在此模式下难以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尤其针对学习内容相对抽象的小学数学,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都较为有限,对于部分学习内容不能完全理解,在此情况下又难以与教师进行有效交流,从而使学习动力越发降低。囿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学生在此模式下已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面对数学问题时不愿深入思考,也不愿主动探究,仅等待教师给出正确答案,此情况对学生后续发展极为不利。
小学的数学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公式进行记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数学思维,锻炼自身对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提升学习能力。但在现阶段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以概念与公式等教学方法为主,仅引导学生对此类内容进行机械化记忆,而教学中的探究与合作则难以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开展。长此以往,学生难以获取应有的学习能力,对数学规律缺乏必要的探索能力,也不容易塑造数学意识,其创造性与批判断思维都将相应受到不利影响。
小学时期的学生普遍意志力发展尚不成熟,自律能力不强,其学习毅力往往来源于他律,对学习也缺乏清晰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制力的缺乏尤其明显,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出现精神涣散的情况,从而对知识也缺乏应有的掌握。在此情况下,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则更为困难。
小学数学所学习的知识相对抽象,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对枯燥的概念与定义进行讲解,学生可能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在此背景下,教师则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使其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联系,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也提升了自身的学习动力。但创设课堂情境是一门学问,教师在课堂情境创设环节务必仔细甄别,使情境中出现的案例既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能够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创造的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学生容易出现迷茫感,而如果创设的课堂情境过于活跃,学生则在短时间内不容易将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上。因此把握课堂情境,使之真正起到激发学习动力的作用极为重要。
例如,针对低学段的学生,教师可创设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在乘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游乐场作为出发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摩天轮与过山车一类的游戏设施,并组织学生讨论此类游戏设施中一排能够坐几人,总共能够坐几人等问题,由此引出乘法的概念,使学生对数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真正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的道理。但在创设此类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课堂情境的恰当性,使学生理解课堂情境的创设目标,同时应当把控学生的讨论方向,在其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当适时对其加以纠正。尤其在创设游乐场一类课堂情境时,教师更应注重方向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人数的运算方面,不能激发其对游乐场的感官刺激而在后续教学活动中难以投入学习。但此类教学情境在高学段中不再合适,针对高学生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为其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动力。如在六年级上册的《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中,仅凭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不仅难以对位置与方向有直观理解,也难以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衔接,从而丧失学习动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积极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使位置与方向真正渗透到生活实际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出当地的地图导航,组织学生说出自己假期想去游玩的地方,再在地图中找出学生想去的地方,引导学生判断想去的地方对于学校而言处于什么位置,方向如何。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渠道,也使学生真正树立了学以致用的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能力作为整个学力的核心,要求学生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能够有效进行运用。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自身教学方法加以丰富,组织小组合作与主题活动等各类新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此教学环节,教师如果仅让学生机械记忆公式而不加理解,学生即使一时记住,也不容易在后续学习进程中有效运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探究,安排学生想办法用纸做出圆柱与圆锥的模型,并依照所做的图形计算其表面积,分析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各由哪些部分组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表面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而并非对公式进行机械记忆,因此在后续学习中也能够更为自如地运用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而针对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教师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具,引导学生理解“面动成体”的原理,从而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准备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教具,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测量出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此类教学方法可能占据了更长的教学时间,但学生能够通过这一新型教学方法塑造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印证了俗语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
又如可引导学生进行说题,以此拓展学生解题思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数学中常见的行程问题为例,教师可为学生设置说题题目:设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为180 千米,若骑车由甲地去乙地,在3 小时骑行45 千米的情况下,照此速度到乙地还需骑行几小时?在组织学生进行说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先分别计算出剩下的路程与骑行速度,再计算出剩下的骑行时间,可采取“剩下路程÷剩下速度”的方法进行计算,可列出(180-45)÷(45÷3)。与此同时,也可采取其他计算方法,先计算出骑行所需总时长,此步骤可列出180÷(45÷3),再用骑行所需总时长减掉已用的3 小时,从而得出需继续骑行的时期,总列式为180÷(45÷3)-3。在已具备两种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可继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新的解题方法。学生可能在引导下进一步寻求解决方法,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得出新的方法,如先计算出剩下的路程是已骑行路程的倍数,即还应继续骑行的几个3 小时,以比例思维解决此问题,其列式为(180-45)÷45×3。也可能有学生存在更为新颖的解题思路,先考虑180 中包含几个45,就是总路程需要几个3 小时,即180÷45×3,再用得数减掉已骑行的3 小时,即得出需要继续骑行的时间,列式为180÷45×3-3。在说题的过程中,学生思考了四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思维也相应更具活跃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提升学习能力的目标。
提升学习毅力的前提,需要学生首先端正对学习的态度,教师在此环节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乐学善学的意识。但针对学习能力不够理想的学生,其对学习也不容易具备乐学善学意识,在此情况下,教师则需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对其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落实教师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从而收获成就感,逐步提升学习毅力。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计算,运算能力相对不理想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而容易经受打击,丧失学习毅力,出现破罐破摔的情况,不再对分数乘除法计算抱有希望。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可考虑进行分层训练,对于运算能力不理想的学生,可为其制定相对简单的计算内容,使其能够保证自身较高的准确率,在准确率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学生自身也将获得成就感,对学习也更有兴趣,从而其学习毅力也能够得到相应提升。在分层训练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并及时对学生予以评价,肯定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引导学生开创新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班级中形成良性竞争,在竞争中积极拓宽自身数学思维。除此之外,教师更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树立学习意识,更让学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常态,从而逐步引导学生由他律学习转变为自律学习,以提升自身学习毅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首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思维习惯有充分了解,再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途径对学生数学学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力上,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转识成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智慧,从而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后续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