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燕
师:同学们好!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需要被发现,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古诗文所描写的山川之美,无一不是作者用心体察的结果。要想把世间千姿百态之景描绘出来,我们必须做的就是——
生(齐):学会观察!
师:对,这也是我们这节作文课所要讲的内容—学习景物描写之学会观察。(板书)
师:为什么要把学会观察放在写景作文的首位呢?
生: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观察到什么才能写什么。
师:观察的细节程度决定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我们观察景物时应关注什么呢?
生:要留意景物的特点。
师:抓住关键词“特点”,很厉害。万景皆有与众不同之处,怎么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呢?
师:观察景物可以从两个大方面说,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另一方面是技巧上的。心理方面有什么要求呢?在此我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点,要让自己努力置身于“风景若只如初见”的环境中。什么是初见?
生:初见就是第一次见到。
师:一般来讲,我们会以什么样的心理去对待第一次见到的景物呢?
生:新奇。
师:不错,用新奇的眼光去看风景,能发现景物更多的独特之处,对景物的感受力也最强,所以,与景物哪怕朝夕相处,要想有所发现,就要努力让自己保持新鲜感。这就是运用“陌生化”的写作手法,给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以新的生命力。第二点,我们一定要敢于相信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大胆表露自己独一无二的心声,将自己的观察个性化展现出来。所以我们要想写一篇新颖别致的作文,就一定要善于表达自己。
师:技巧方面我总结了四点。第一点是五觉观察法;第二点是多变角度法;第三点是它物侧写法;最后一点是内心观察法。(板书)首先我们来说五觉观察法。一说到观察,很多同学都认为,不就是看吗?那现在请同学们说说,看与观察一样吗?
生:不一样,看只是用眼睛看,并没有思考;而观察除了看之外,还需要细致地听、闻、尝、摸等,并伴随着思考。
师:说得全面又具体。五觉观察法就是要求积极调动我们的眼、耳、手、舌、鼻等五官去观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写景物的方法。
生(举手):老师,观察景物时这五种感官都要用上吗?
师:你们觉得呢?
生:噢,那倒不一定。朱自清在《春》里写的“花里带着甜味”,他肯定没摘朵花尝尝。
师:写作文时“五觉”不一定都用上,但是我们还要尽量多去体察。掌握了“五觉观察法”后,我们以后就要试着去看景、听景、摸景、尝景、闻景,有了对景物的多重感知,才能产生细腻、真切的描写效果。现在我们说说第二个技巧—多角度观察法。一说到“多角度观察”,我们马上能想起哪句诗呢?
生:苏轼《题西林壁》中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说得太准了,这句诗告诉我们在不同方位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时间,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就是要我们抓住景物的别致之处。对于景物我们可以俯仰生姿,可以远望近观,可以动静结合,可以虚实相间;可以写晨昏之变,还可以写四季轮转。这些描写技法,我们都可以在学过的课文中寻踪觅迹。现在展现才华的时刻到了,请大家在课本中快速搜索这样的例子。
生: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就是抬头看到高大的山峰,低头看到清澈的河流。
生:杜甫《望岳》里所写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和“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前句是远景,后句是近景。
生:我说一个动静结合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师:我也特别喜欢这句诗,月光皎洁,鸟本来正在静静地休息,一阵敲门声惊醒了鸟儿,引起了它们的一阵躁动,不仅有静有动,并且响中寓静,达到单纯孤立写动态景或静态景无法取得的效果。有没有同学找到虚实结合的句子?
生:朱自清《春》中,作者由果园中满树的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就是由实景到虚景的景物描写。
师:你是怎样理解实景和虚景的?
生:实景就是现实之景,虚景是由眼前实景想象出来的过去之景或未来之景。
师:你的理解真到位。虚实结合可以再创新画面,使境界更深远。
师:以上我们讲的两个技巧都是直接写景,是这个景物的正面描写,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观察其他景物来表现这个景物的特点呢?
生:老师,这不就是你平时讲课时所说的侧面描写吗?
师: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第三个我们要讲的—它物侧写法。侧面描写是为正面描写服务的,是间接地对观察对象进行描绘,能起到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能淋漓尽致地呈现景物难为人知的妙点、美点。大家能举例说明吗?
生:我先说,之前咱们月考试卷中有一道题,问的是《三峡》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了山的高大,答案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生:我特别喜欢刚学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虽在写月,却没有从正面来写,月光照在院子里,如积水般空明,写的是月光的清朗,一片清辉白茫茫,好似积水空潭。
师:看来你在欣赏景物方面很有悟性呀!这句写月光时没有用什么繁词华句,只轻轻一点,意境全出,甚至作者那种隐微的心境也让我们读出几分。文章最打动人的,莫过于文字里藏匿着一份最真挚的感情。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即便是再纯粹的山川鸟鱼之景,也渗透着我们的感情底蕴。最后一个技巧是内心观察法,是让我们把观察的重心从外向内转移,提醒同学们欣赏景物时也要体味一下自己的情感。但是,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情和景能不能单独分割呢?
(生摇头)
师:那情和景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呢?
生:我觉得应该像米粥一样,虽然最初水是水米是米,但是熬够时间后就成了黏稠美味的粥。
师:你这个比方倒也形象,老师用稍微文学性的话替你说一下,就是情与景要完美结合,互相渗透,这样就会显得自然而含蓄。确实,只有情景融合,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比如,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把旷远的景融在了孤寂的情中。其实,我们在总结写景类文章时,都会提到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说到这儿,关于如何观察景物就暂告一段落。
师:同学们对这堂课的知识点理解得不错哦,现在我们学以致用。大家扭头透过窗户玻璃往外看,我们的学校位于沙河市西部山区,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有鸟,有桥有屋,有风雪有日月……窗外就有美妙风景,请大家认真观察欣赏,以“窗外的风景”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我们下课!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