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四十年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2022-03-02 18:00尉天骄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例文笔者文本

◎尉天骄

多年前大学毕业留校,服从分配教写作,之后工作有调动,但重点仍在写作教学。退休后,又受聘于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讲授“学术写作”。至今教学写作已历40年,诸多文体都教过。期间也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接近中学老师,了解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教学是“戴着镣铐跳舞”,有的制约是教师无法摆脱的。马克思说过,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也不能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笔者虽在高校工作,但一直对基础教育岗位的教师深感敬佩,不赞成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指责中学的作文教学模式。

大学教写作与中学教作文有差异,也存在共性。笔者结合教学经历和体会,与同行交流切磋,限于篇幅,选择几个方面略陈管见。

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思维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写作学界曾就“写作学是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展开过热烈讨论。笔者始终不赞成“分支说”,因为写作不仅仅是语言表达问题,文章写得好,首先是想得好。组织语言、锤炼文句、遵照格式规范等表达方面的技能,看起来是“腕力”,其实是与“脑力”结合为一体的。“作文如说话”曾经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一个革命性的口号,但不是一个严谨的学理命题。北京大学金开诚教授说:“写,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技术问题,而是智能的综合表现,它能使人在脑力劳动上得到全面而深刻的锻炼。”发达国家的语文教育主张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发展与写作相关的思维能力,不要太过专注于纠正语法、修辞等表达方面的错误。

概而言之,无论哪种文体的写作,都是对于人生内容的言说。动笔之前,先要把“说什么”想明白了,接下来才是“怎么说”。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把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语言运用、格式规范之前。教记叙、说理类文章的写作,首先鼓励学生把自己头脑里分散存在的素材调动起来,向着写作目标“聚光”,使之条理化,初步形成文章的内容框架;引导学生分清事件、人物、事理的主干和枝叶,哪些应该“详”,怎样展开,哪些应该“略”,怎样压缩,然后才是语言的组织、选词炼句等。目前讲授的“学术写作”,结合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论题,围绕选题整理和查找相关资料;再进一步结合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问题呈现出内在的丰富性;同时练习提炼和概括,学会“一言以蔽之”。学习了新的思维方法,接下来才是落实到纸面上,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按照学术规范“动笔”写作。东南大学是“985”高校,吴健雄学院又由优中选优的学生组成,即便这样,相当多的大学生一开始对“分析—概括”这样的思维方法依然感到陌生,但是对训练很有兴趣。经过实践练习,他们写文章的思路有了明显的变化。当然,发展思维为先,遇到语言表达的瑕疵也并非置之不理,批阅时也做必要的修改,更多的是指出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改文章。

有学者说,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主要安排在中学阶段。中学英语课程仅限于初级语言教学,因此实际上仅有语文一科涉及实质上的阅读和写作,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学奠定了国人的思考方式和智力习惯。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也是教学生动笔之前先要认真审题,找到言说的“落点”,发现切入的角度,这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过,还可以再做一些延伸,引导学生聚集头脑中的素材,对素材进行整理。如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心头”上的功夫,把事件、人物想清楚,想周到,从何处说,到何处止,何处详,何处略,然后才是“笔头”上的功夫。写议论文,先要对论题或材料本身进行审视,找到好的切入点,理清“一二三”的逻辑层次,使之成为有条理的内容,然后再进入语言表达,练习运用严谨的概念把道理说清楚。在这些训练中,要把握“成功”与“训练”的区别。“成功”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但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学生写作的思维有特点,即使语言表达不完美,也应该肯定或鼓励,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写作理论要与文本借鉴相结合

大学写作课是有教材的。有的教师倚重教材的理论体系,很少有文本的解读和借鉴,“新潮”的教师则追求理论讲授的“高层次”。而传统的写作教学一般有读本参照,读本名称不一,有的叫“写作文鉴”,有的叫“写作文选”。笔者属于“传统派”,重视理论讲授与文本借鉴的结合。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写作课,名称就叫“文选与习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学计划中,写作课依然是叫“文选与习作”。无论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从文本入手,可以起到或示范、或借鉴、或引以为戒的作用,“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比架空讲授理论和方法,更容易落到实处。笔者教“文学评论写作”时,由于没有合适的文选读本,就自选了一些例文编成一册,以供学习者参照。讲“学术写作”,与理论讲授相结合,每个章节都选了一些例文,课前通过网络(微信群或QQ群)发送给学生,并有阅读的提示,课堂教学结合例文做出分析。中学作文教学包含在语文课之中,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文本参照主要是依托课本和阅读教材,有条件的,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纸质版或电子版的读物,编辑成册还是分散使用则视需要而定。

有了例文,更重要的是把文本利用好。按照西方“新批评派”的观点,重视文本就是抛开作者身世、写作背景等方面的考证、追溯,而把目光集中在文本自身,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但是,文本细读也有不同的着重点。一篇文章,无论是文学性的还是思想性的,都包含“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基本部分。从“写什么”的角度,可以侧重审美鉴赏、思想领悟,讲出学生不一定看得到的情感、思想内涵,发现文中的诗眼、靓句等。而从“怎么写”的角度,则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思路,看作者如何把话题揉开碾碎,“细说慢讲”;或者是怎样提炼概括,数语道出精华的。从结构的角度看,如何“后事先说,先事后说”;从逻辑的角度看,怎样依次铺展开来,又怎样相互联系的。笔者的经历和体会在高校,大学语文教学通常侧重于前者,而写作教学则应该注重后者。中学语文教学的细读文本,在品鉴“写什么”的同时,也要重视“怎么写”的解析和引导。

写作的例文不是范文,不需要全选名家名篇。瑕瑜互见的,有明显缺陷的,也可以选。无论大学还是中学,都可以有一部分例文来自学生作文。名家的范文告诉学习者“这样写很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成功的实例则告诉学习者“不应该那样写”(在编“文学评论写作”例文时,笔者就选了几十年前教条主义的文学评论文章,提示学生引以为戒)。来自学生成功的作文,他们感到差距不大,跳一跳,够得到,借鉴的价值更大。有瑕疵的,也可以让学生注意避免同样的失误。这类对写作有借鉴价值的学生写作,需要教师平时留心积累。笔者在教学中就积累了一些例文,并编入了写作教材的阅读材料之中。

★写作隽语★

1.写作,显见目标是“成文”,潜在作用在“育人”。有人说,数学是智力的体操,那么,写作就可以喻为思维的中长跑。做数学题、填空题、选择题,主要在用推理性、记忆性、判断性思维,而写作运用的是组织性思维,是更为复杂的脑力劳动,锻炼的“运动量”更大。认识到写作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外的语文教育因此有了“学习通过写作”的理念。

2.教写作,理论可以不新潮,但绝对不能不训练。光讲不练是假把式。脱离了实践练习的“理论”,再漂亮、再好听也不过是“浮云”,通过写作来育人的目的只会落空。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概莫能外。

3.只要多写多练就能提高能力吗?不见得。盲目的、缺少正确指导的“多写多练”往往少、慢、差费。简单劳动可以靠摸索而掌握要领,复杂劳动就需要指导。学骑自行车,自己多练练就会了;学开车,往往需要到驾校。脑力劳动更是如此。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和反馈方面,有了指导和反馈,学生就会在“调整—改进”的过程中逐渐进步、提高。

4.教写作的教师,固然需要“检验员”的眼光,能看出优劣得失,但仅此还不够,告诉学生“这样写不好”,还要进一步告诉他“要怎样写才好”。这就需要有“教练员”的功夫。不能相信,一个自己都不会游泳的教练,却教出了高水平的游泳运动员!

5.阅读要用眼,写作要动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眼高手低”是普遍规律,两眼本来就比双手高嘛!但“眼”要是低了,“手”恐怕只能更低。连文章的优劣都看不出,自己会写出锦绣文章吗?

学习写作需要指导和反馈

笔者刚毕业留校教学时,语文教育界就有(作文)“精批细改,劳而无功”的观点,是著名语文教育家提出来的。时至今日,对学生作文是“精批细改”还是“多就少改”,仍是有争议的话题。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批改“满天红霞”确有弊端(此处不展开),但另一个极端—不改—也同样不可行。笔者读研究生时,几乎所有课程都要求提交论文。有的老师有修改也有批语,有的老师不修改但写了长短不一的意见,也有老师除了写个“阅”之外“一言不发”。笔者体会到,老师的批阅意见一般都会对今后的研究、写作起到指导或启发作用;而老师“不着一字”,学生如何“尽得风流”?大学写作教学中,有“新潮理论”认为,传统的写作教学属于“匠”和“术”的层次,主张“不帮学生改文章,而是培育会写文章的人”,目标“高大上”,也减轻了教师批阅的辛劳,但是需要深思之,明辨之。如果把“不改”理解为对学生作文“不做修改”,只做提示、指导,当然可行,很多导师批阅研究生作业,基本是这样。但如果把“不改”理解为“(在作业上)不动笔”,就等于把写作实践中的指导环节抽空,任由学生自写自悟,那么,“培育会写文章的人”的宏大愿望如何落实?实在令人担忧。有人引佛家语“迷者师渡,悟者自渡”,乍听挺睿智,其实不符合学习写作的特殊规律。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普通教育不是禅修,不能希望所有学生都能“顿悟”。写作教学也不同于文学史、文学理论那样主要传播知识和理论,而是智力和技能的综合培养,要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自写自悟中得以提高,显然是不现实的。

鲁迅先生曾忆及自己读私塾时的经历:“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做法》之流,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坏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这种情况下,个别人的作文也许能慢慢好起来,却是像“小老鼠走迷宫”一样,经过了大量的“试错”,付出甚高的代价,才换来有限的进步,属于“少、慢、差、费”的学习模式,不可视为成功经验。以鲁迅先生的天资、悟性,尚且对没有指导的作文教学感到不满,那么,对普通学生应该如何?这番话值得深长思之。

概而言之,对学生作文,批阅不批阅,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原则问题;怎么批阅,才是方法问题。每个教师都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经验,探索科学有效的批阅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教哪种文体,一直坚持批阅作业。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写作,除了面谈、电子邮件,也一一批阅其论文。其中有一定的修改,同时提示学生对照原文,体会修改的道理,举一反三,体现“师渡”与“自渡”的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历来都是批阅学生作文的。来自教师的批阅、评讲对学生来说就是反馈、指导。学习写作的良性发展过程是:写作——反馈—调正—进步,虽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但在实践练习中,写作能力就逐渐提高。大学生如此,中学生写作进步的规律也基本相同。

与之相联系的是,批阅要说到点子上,缺乏针对性的泛泛而谈无法给予学生切实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对写作有真知实感。不是说每次学生写作,教师都要“下水”,而是平时要有写作的实际历练。经常写文章的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才能看透优劣,把意见说到实在处。

这一话题,请容另文再谈。

猜你喜欢
例文笔者文本
老师,别走……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