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
(宁波大学 阳明学院 浙江宁波 315000)
学业指导(Advising)发端于美国,是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教育家艾略特(C.W.Eliot)为了辅助选课制而设立的,涉及与学习相关的不同层面,并且其活动需接受监督以及评估[1]。大学生学业指导指学校以大学生个体或团体为单位,通过师生间有益的互动交流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服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学习成绩以及有利于大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的科学的指导咨询工作[2]。学业指导是一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服务的活动,它对全面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学业成功与发展、为社会提供有准备的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学者对学业指导的内涵描述相对更为具体,如吴晓昊提出的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是指高校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学业发展方向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思考动力不足、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发展目标缺失、学习方法亟待改进、学习自信心不足、厌学心理突出等问题,进行专题专业指导的教育活动。
美国学业指导自美国高等教育诞生以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并且已经实现专业化发展近40年,从单一模式阶段的诊断型指导,到伴随心理学不断发展形成的发展型指导,到发展出动机型指导等进入的多样化阶段,已成为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教界掀起了一股学业指导研究浪潮。学者们展开了对学业指导模式的激烈的讨论,并进行了持久、深入的研究,并于此后持续开展学业指导会议,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
我国从21世纪初就有研究者关注到大学生学习困难和学业指导的问题,并提出应建立专门的教师队伍服务学生,以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初期以针对学习困难的帮扶和学习方法指导为核心内容,至高校开始推行大类培养模式后出于发挥大类培养制度优势考虑,进一步拓展了学业指导相关研究,并逐步引入生涯规划理念,使学业指导的内容在针对性帮困的基础上聚焦到学生学业规划发展的主题上。同时,学业指导人员和组织也基本都定位在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来负责和承担。在探讨大学生学业指导的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些学者发现并讨论了国内学业指导从组织机构、内容、人员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革发展方向等。例如,部分研究人员于2014和2017年以我国个别高校的大学生学业指导为研究案例开展了实质性研究,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学业指导工作存在着概念界定模糊、机构与制度设置不健全、指导内容与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近三年,随着国内对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视,学业指导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讨论,主要结合学业指导在国外的发展经验和国内现状展开了更多具体的调研和分析。但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学业指导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仍处于浅层的状态。
大学生入学后的起步阶段对整个大学的目标制定和发展规划产生显著的影响,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和学业规划等对其本科期间发展起重要作用。能否引导大一新生合理应对进入大学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变化,更快更好地投入学业和自身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身心健康。我国学者王向红等基于教育实践,提出学业指导涉及“顶峰体验”“学困帮扶”“专业认同”“学科课程渗透”及“大学头年”等基本项目。其中的“大学头年指导项目,在美国称为FYE(First Year Experience),是专门为大学一年级新生服务的综合指导计划,帮助他们顺利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与环境,提高学习质量与教育质量,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大学新生的学业指导是大学生学业指导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具有矫正性、发展型和适应性等特征。但同样关于大学新生学业指导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对于大学新生指导的研究集中在适应性教育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视角,尽管部分内容有所涉及,但并未深入讨论新生学业指导该如何开展和构建,以促进其在大学的成长发展。
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学习者发现学习活动有意义、有价值,并尽力从中得到期待学习收益的倾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业表现及体验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影响,因此学习动力理论对学生学业具有指导性意义。学习动机理论来源于复杂多元的动机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心理学不同学派对学习动机存在理论上的不同解释:一是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属于外在动机,通过强化原则维持学习动机;二是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基于内在动力,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三是认知论的学习动机,其中包括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多种理论视角。
自19世纪50年代起至今,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从未停止,且不断更新。中国教育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或分析其结构:①从起源上看,有直接的学习动机与间接的学习动机。②从内容的性质上看,学习动机有水平高低与正误之分。③从实际效能上看,有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从分类来看,缪斯、李梅指出,国外倾向于将动机划分为指向他者的外部动机、指向自我的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和无动机四种。周勇、董奇将学习动机分为表层型、深层型和成就型三类。
从心理学不同学派的理论来看,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能通过强化原则维持学习动机,进而维持学习行为,并可能在行为上持续加大在学业上的投入;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生发于人的自我需求,来自内在驱动力,通过人需求本身的产生和持续得以产生和维持;认知论的学习动机,无论是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驱动,均从个体认知活动出发,促进、指导和调整个体行为,因此也属于内部动机。
易晓明等人的研究表明:外部动机对大学生学习的推动作用很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报偿等内部动机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业成绩的正向预测源,学习动机越强,学业成绩越好。同时,学习动机的强弱尽管不是决定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因素,但对学业成绩有正向影响。近年的多项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总体上来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学习动机有待提升。这种学习动机低下有一定客观原因。一是在我国以高考升学为导向的基础教育阶段,以获得高分、考取更好的学校和专业为主要驱动力,这种动力一部分来自外部环境要求和压力,一部分来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其表层动机来源为外部动机,深层动机来源于内在动机,但往往未成年学生尚未产生充足的深层内在动机。二是教学过程中一般通过评测制度、奖惩系统作为反馈和强化学习行为的手段,也属于外部动机驱动。三是学生对学习策略、个人兴趣、职业倾向和未来规划相关知识和探索的缺乏,导致学生内在动机难以被有效激发。也因此,在近十年关于学业指导的研究中,生涯规划和方法指导的内容显著增加。同时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被访者都表示大一上学期的学习状态不好、学习投入水平不高,且在能力追求、求知兴趣、学习动机总分维度上存在阶梯式显著差异,均具体表现为大四>大三>大一。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即刻面临学习行为的巨大变化,包括对本专业学科的总体宏观认识、对教学过程建立新的理解和态度、对学习资源和途径的认识和利用、对师生互动方式的重新认识、对知识框架的自主建构、对更广泛领域中知识的拓展性学习以及独立学习能力和方法的掌握等。简而言之,大学新生在面对学业发展的新阶段时,首先需要学会学习,建立对学习论的元认知,理解学习的过程。因此,大学新生学业指导体系对提供和推动学生在中学已知的基础上,再次建构学习意义和学习认知,提供充足的资源和驱动,才能促使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学习行为的发生、维持和调节机制原理,帮助其理解认知过程。
大学新生从中学教育到大学阶段时,将面临从全科的基础性教育逐步转入以通识为基础的专业化学科教育。许多新生在报考高考志愿时,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在自己考分足够进行选择的范围内,对专业兴趣和学科建设水平的选择,也包括学校综合实力、师资力量、平台资源和属地环境等方面的考虑,对所选的专业学科存在了解不充分、不深刻、不全面的问题,对本专业发展及其未来所涉及的职业类别和行业领域等更缺乏广泛认识。因此,大学新生学业指导体系可为新生提供对专业、学科、行业等方面的指引和探索资源,进行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以帮助学生准确、深入认识所学专业,并能进一步自主开展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生发内部动机而推动自身的学习行为。
从众多近年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偏低、学习动力不足,大一新生相较高年级学生更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和过度阶段,尚未从严格的结构化教学、评估方式和考核、管理制度向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和自我管理模式转变,因此从前文描述的动机理论来看,缺乏外部控制和秩序,去除得分的单一评价后,大学新生较之前失去了外部动机推动和跟从老师的思维惯性。因此,大学新生学业指导体系可通过过渡性的管理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掌握从外部世界获取学习资源的方法,逐步完成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进一步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期望、合理的归因以及获得自我效能感等,将学习的外部动机向自我实现的内部动机转变。
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有提及,关于大学头年指导和大一适应教育中应加入规划指导,主要指针对新生入学后出现“目标真空”及大学生“空心化”日益严重的现状,引入学习规划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帮助学生从个体自我认识出发,探索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依据发展实际科学确立目标,明确读大学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大学学习目标和愿景,规划并践行短期、中期、长期学习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大学学习生活。这类指导可有效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使之自发自觉产生学习的动能。
将大学阶段对学科教育的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学习指向、学科发展现状和需求等充分解读、传递给学生,解决大学新生可能在选择专业时受到多重价值观影响而非真正了解专业学科的问题,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在专业学习上的方向,学科发展的不同可能性,了解学科发展规律,与社会生产中各行业的结合点和所处位置,以及学科创新发展趋势,能使学生在本专业学科学习中精准投放注意力,有效提升学习动机。
通过举办专门课程、大面积讲座、班级指导、小型座谈等不同形式为大学新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包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准备、学习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处理、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习活动后的知识建构等,提醒和辅助学生主动适应和积极面对变化,同时学习更适应自我发展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完成适应性的转变,获得维持学习动机的推力。
一方面,借助高年级优秀学生榜样的作用引领、启发大学新生,使其在对大学学习过程、学业发展路径、学科方向选择、实践经历经验等方面获得更直观的认识,能使其产生模仿、竞争与合作的愿望,形成促使学习动机加强的外部动机;另一方面,通过同伴之间互助、互讲、互学,建立学习小组、形成研讨氛围,使大学新生在浓厚学习气氛中形成人际连接,也帮助部分尚未掌握方法或能力不足的学生提升技能,促使学习动机得以强化。
通识教育不仅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足够的根基,还为学生充分发展其专业潜质提供了环境,帮助其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打破固有思维,将自己的知识背景融入更广泛的社会和应用环境,从而产生对更广泛领域的思考和创新思维,以及对本学科发展的更多面的认识和思考,并由此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