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模式探析*

2022-09-29 07:00:16张齐美晨韦焱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留学生育人文化

张齐美晨 韦焱

(1.四川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四川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一、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意义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是结合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和生态自然等实际情况,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特点,依托课堂、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和传授给留学生客观认知中国国情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活动[1]。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做好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首先,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深化发展的保障。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工作是发挥大国影响、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推动世界认同的奠基工程[2]。来华留学生群体作为重要的文化使者,亲历中国的方方面面。对留学生开展国情教育,目的在于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社会,保障其在华学业的完成。同时,高校通过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化人才,能够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其次,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实现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和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由“知”到“行”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目标得到凸显。高校通过打造国情教育“第一课堂”的精品课程,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第二课堂”的“知+行”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探究中深入感知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发现中国发展模式的亮点。高校需要将专业知识教授与国情涵养紧密结合,为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注入内驱力,为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校承载着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培养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国故事的亲身经历者,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角。聚焦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从弘扬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高度讲好中国故事,发挥来华留学生在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

二、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工作基本路径及问题

首先,高校留学生管理人员要对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形成准确认知与定位,充分把握国情教育和非国情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4]。《国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指出“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是国际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并规定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应当包含中国概况类课程的必修要求。这要求高校留管干部对国情教育精准定位,深刻认识到教育交流是增进理解、塑造认同效果最深入、最持久的领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方面,非国情教育对国情教育具有过渡和补充功能,能够积极推动国情教育的良性发展,特别是能够以学科、语言或文化的知识性输入为纽带,将国情教育与非国情教育有效联接,提供真实、生动、新鲜的中国国情知识点或学习材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国国情,形成立体、多维的文化认同[5]。另一方面,国情教育有益于促进非国情教育的发展,譬如高校给留学生开设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的“汉语和中国概况”课程,可以增进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法治观念和公共道德观念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生活,避免 “文化休克”,从而提高在华学习的效率。

其次,高校注重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导向,积极利用新技术,通过软环境培养留学生的硬实力。为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需要,高校注重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意味着来华留学生必须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学校在完成教学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架构好国情教育的“软路径”,重视国情教育的涵养功能,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搭建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培养能够融通中外的国际交流人才。

最后,打造高校留学生国情教育专业团队,推动多领域协同合作,以情育人,最终实现全员育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不再只是专业的媒体部门和来华教育工作者,每个留学生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且更具优势。留学生群体在中国留学期间所接触到的人以及亲身经历,都会成为其故事讲述的素材。因此,国情教育必须要做到全员参与,全环节育人,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留管人员注意在国情教育工作中把好政策关,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每一次国情教育文化活动;任课教师注意提升自身的文化育人水平,将国情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最终实现全员育人,让留学生的国情教育入脑入心[6]。具体说来,高校留管干部要积极发挥在国情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将工作重心放在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相融合与注重实践活动的内涵挖掘上,开展与举办方式创新和内容生动的国情教育活动,让来华留学生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只有内外兼讲,丰富传播主体,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国情教育中的故事发声角度单一、内容泛化与人物形象塑造平面化等不足。管理者积极主动地挖掘国情教育故事中深层次的内涵,提供更多元的体验选择,让留学生了解到多维、立体、真实的中国。

但是,观察当前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实践和工作开展的情况,还是存在如下问题与困境。其一,国情教育资源丰富但整合不足,校地联合不够,留学生的国情教育成效不高;其二,国情教育资源整合的数字化发展在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时效性、便捷性、交互性和亲和性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克服新媒体的固有局限,如信息的碎片化等;其三,针对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留管干部和教师团队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模式新探

针对当前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中的问题和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大模式来改进:

1.校地联合创新发展模式

国情教育不仅需要留学生管理部门的参与,更需要整个高校及其所在区域共同配合。深化建设校地联合能够促进来华留学国情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发挥合力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展示效果[7]。国情教育不应止于知道中国形象的表层符号,更要通过深层理解和共情唤起留学生群体的共鸣和认同感。在多方的支持与合作下,挖掘、整理并运用好各级、各层面的国情教育资源,推进国情教育技术融合与创新发展,让国情教育内容走心、走实,凸显区域特色,浸润人文关怀。

首先,区域和高校自身是国情教育资源的优势来源,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最便利的线下国情教育环境和具身体验。近年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韩国SK集团共同举办的东北亚青年可持续发展研习营为高校国情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2021年度,该研习营以“绿色低碳,永续发展”为主题,关注青年成长、绿色发展、创新创业与乡村发展等多元议题。以其四川分团为例,该活动整合了涵盖成都、南充、眉山三地的区域国情资源,覆盖国际合作项目、文化圣地以及乡村发展成果三大维度,将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和生态自然等国情教育的要素连点成线,集面成体,有效破除信息碎片化的困境,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更深入、更多元的视角感知绿色中国的发展成果,更启发了学生对气候变化、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国际问题主动进行思考与交流,从而深化情感生成,使各国学生之间达成相互尊重的合作共识,自觉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其次,校地联合有利于现代化交流平台的搭建,在新时代下讲述中国故事离不开现代化手段,必然需要发挥新媒体作用来提高人文交流的效率。高校要创新交流载体,积极利用新信息技术手段,使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打造留学生喜爱的“留学中国”国情交互课程,使国情教育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如高校依托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突破时空界限,特别是朝着增强交互体验与感悟生成的方向深化发展,打造并依托真实生动、立体多维的数字化国情教育平台,让文化有深度、故事有力度、对话有温度。过去,高校在组织参访活动时,常常依靠自身单点发力,以较为分散的方式开展博物馆参观等活动,往往导致出现了打卡式“走马观花”或学生单向接受而效果不佳的窘况。高校应更积极、更主动地寻求文化、旅游或宣传等政府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如依托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资源与热点国际活动,在丰富学生国情教育的实践体验基础之上,打造以留学生为叙述主视角的系列视频,并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进行专题推介与交互展示,进一步吸引留学生群体,引发共鸣。

最后,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区域特色+新媒体”的工作思路,譬如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之间以冰雪为联结,友好交流与文明互鉴,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携手共克时艰,共创美好未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北京冬奥的契机,西南地区某高校积极利用成都周边的滑雪场设施,组织留学生感受冬奥精神,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成果,亲身体验雪上运动的乐趣。同时,积极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推介,如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推送的文章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字、图片与视频等可构成多感官刺激的媒介形式,并且以留学生个人生成的情感体验为主要内容。这能够丰富发声主体与发声角度,由其自发生成的一系列优质内容在留学生群体中形成情感共鸣,引起不同国别背景留学生的热议,进而反馈给内容传播者,使传播内容及方式得到优化并进行二次传播,从而真正做到用现代手段传播好中国故事。

2.育人软环境协作模式

该模式目的在于协同构筑育人软环境,这需要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专业团队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留管干部、教师队伍跨文化国情教育水平和能力,以文化为介质,以情育人,引发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共鸣、文化共情,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8]。

一方面,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是教育事业的关键,这需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国情教育能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例如,依托教师培养与发展中心,强化与提高教师群体跨文化环境中开展“软性”国情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留学生为中心,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有意识地强化留学生的交互感、参与感。特别要重视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意见的平等交流,如基于典型事件或案例引发交际性对话等形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力,寻找多元文化中的内在情感共鸣,在互动中建立共识。只有让学生敞开心扉,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与比较的信息整理者,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真实的中国,生成深刻的心得与感悟,实现求同存异。

另一方面,政府、高校教育工作人员及民间力量共同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落实国情教育“软路径”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第一,需要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高校将国情教育纳入留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在国家相关文件的政策指导下,根据所在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制定国情教育大纲、评价体系,打造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品牌;第二,需要高校留管干部工作思路的转变。来华留学在“招、教、管、育”所有环节均与国情教育密不可分,须发挥全环节、多途径的合力;第三,需要提升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者相关水平与能力。留管干部加强理论和政策学习,从大局出发,做好国情教育实践与监管工作,积极主动地深入把握国情教育的隐性教育手段,发挥国情教育以情育人的效果。

3.多元融通传播模式

多元融通传播模式下的国情教育聚焦传播端对教育行为自身的持续性影响,就是要重视来华留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达到内外兼讲,丰富传播主体的目的,让国情教育的后效作用得到持续地发挥[9]。留学生教育事业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之桥,青年是中外人文交流的主力军,以文化浸润青年,加强青年的参与度,从自己的视角深入读懂中国,为做好国际传播、增进中外友好做出贡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多数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从以课堂讲授为主导,逐步呈现出向依托校园、博物馆与文化展览等多形式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注意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高校在设计与组织国情教育课堂或活动时,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不断创新显性教育手段的基础上,善于挖掘隐性的软路径,重视加强留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激励留学生主动学习中国国情知识,开展深度的实践与交流[10]。

此外,对来华留学生开展的中国国情教育,还可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取与学生在华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学生理解中国,再认同中国,最后传播中国声音,是三个相互关联且层层递进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帮助克服固有思维与价值体系,避免“文化休克”。因此,若高校要对他们开展中国国情教育,就不能完全地依托单刀直入式的课堂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取道“软路径”,首先注意留学生文化感受的多元特征,引发留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培养留学生的认同感。组织和开展各类中国国情教育教学和活动时,应遵循从留学生主体出发的原则,设计出参与性、共鸣性和共情性高的活动方案,让留学生跳出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身份,从而更愿意向家人、朋友乃至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中国形象。例如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出品的《熊猫与少年》系列微综艺纪录片以“熊猫+国际范儿”为文化表达路径,让来华留学生深度体验到了四川非遗文化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经济与社会等国情内容的切身理解,而且成为了文化的分享者与传播者。这意味着他们同时具备中国故事的“倾听者”与“讲述者”的双重身份,是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的重要力量。

因此,开展中国国情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留管干部和教师为主导,做到多元融通,平等对话。高校应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在过去学生“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达到“借口说话”或“借筒传声”的效果。

结语

正如下图所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相关工作的教师与管理队伍应该将共同打造来华留学品牌作为明确的发展目标。这对教师与管理队伍提出相应的要求,即能够对国情教育精准认知与定位,同时强化国情教育团队协同合作与以情育人的水平与能力。即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国情教育是打造来华留学品牌的重要内容,提高来华留学品牌的内涵与吸引力;还要充分把握发展国情教育在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发挥自身在国情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进一步以文化体验为抓手,积极地打造国情教育软环境,实现与来华留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在更深入的感知与理解之后发自内心地形成对中国的认同。更要在涵养留学生硬实力的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共建来华留学品牌的积极作用。

图1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关系图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工作的优化需要坚持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依靠教师及管理团队,综合运用校地联合创新发展模式、育人软环境协作模式和多元融通传播三大工作模式,打造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来华留学品牌,实现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留学生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谁远谁近?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