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辉
(益阳市资阳区沙头镇中学 湖南益阳 413051)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其自我意识较强、情绪波动较大,对于外界的好奇心也很强,所以在与他们相处时,教师除了要尊重其人格、保护其自尊心以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正向引导,避免其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教会他们明辨是非、抵制诱惑,从而辅助他们健全发展。具体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依托教材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促使他们理解各种道德理论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内化和吸收,以便完善其道德认知,优化其日常言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初中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促使其主动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进行自我反思,准确判断是非,并据此调整个人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新时期的育人目标。
通过实施德育,可以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举止行为,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继而辅助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当教师在初中阶段大力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还可以改善班级的氛围,促使学生们向善、向上发展,同时可激励学生主动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及时纠正个人的不良言行,或是帮助他人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这都能够大大减轻教师管理班级的负担,让所有人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发展[1]。
初中道德与法治不仅是一门必学的课程,也是一门必考的课程,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会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将理论教学当作重点模块,且会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理解和记忆,并为学生预留更多时间去背诵,以便他们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在此形势下,学生们也会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反而会忽视个人思想、精神层面的发展,不仅不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难以真正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除了要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以外,还要不断创新,从多元角度启发学生,使他们吸收理论知识,将其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以便促进其更好发展。但是,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同时规避德育指导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会习惯于使用某几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虽然会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熟悉感,促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但也会因为缺乏创新而导致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激活其思维,继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和德育成效[2]。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依托,挖掘其中丰富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分析,还要提供丰富且优质的素材,让学生能够观照自我,并在思辨过程中学会应用知识、完善个人的认知,以此推动其道德修养的发展。然而,部分教师在讲课时使用的都是教材中的案例,缺少一定的新鲜感,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且有些案例并不完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难以被他们理解,所以会导致教学成效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也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发展。
开展德育教育既需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也要有实践活动进行加持。只有理实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吸收相关的知识,并将其与个人生活联系起来,主动纠正自身言行,学会管理和约束自我,进而实现良性发展的目标。但是,很多教师都认为实践活动需要到课堂、校园之外开展,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所以很少甚至干脆不设计实践活动,且并未在课堂教学之中开发出更具实效的实践环节,导致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究脱轨,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外化为个人言行,继而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和剖析相关理论,辅助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社会生活讲道德”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展示各种生活中的场景,如一群人排队买早餐、公共场所小声交流、给老人或者孕妇让座、答应他人的事情必须做到等。然后可让学生们结合情境中的内容自由思考并发言,此时有些学生会联系个人的实际,分享一些相反的案例。例如:在乘坐电梯时,有些小孩子会乱按电梯键,或者是在电梯内蹦跳;有人会在公共场所随地扔垃圾;也有人对餐厅服务员出言不逊等。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了解更多关于社会道德方面的知识,也会进一步明确哪些行为值得提倡、哪些行为应当避免,同时对照个人的日常言行,主动反思和改进[3]。教师通过构建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生动的学习环境,同时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使之结合教材理论和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德育渗透的效果,推动学生的良性发展。
针对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搜集各种素材,使之贴合学生实际,具有思辨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品味和感知,让其顺利内化所学知识,挖掘更多道德理论。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课时,就可以提前搜集时政素材,还可以搜集相关的故事,然后在课上展示出来,要求学生们对照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些案例中蕴含了哪些知识点,由此促使学生了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使之关注个人的生活,能够及时辨别哪些行为是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并做出正确的反应。另外,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搜集具有本土化气息、生活气息的材料,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据此引导他们理解和思考,从而不断强化教学效果。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之从多个角度分析知识,且可以借助素材唤醒学生的认同感,有效达成德育教育的目标,推动学生良性发展。
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教师也可以将德育与情感教育、心理健将教育融合起来,从而使之共同作用,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理、态度去学习和生活,进而提升育人的有效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珍视生命”一课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详细分析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同时讲解真实的事件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珍贵,还可以展示自然界中那些为了生存而不断调节自我的动物和植物,同时渗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以此培养学生努力适应外界环境、积极调节自我的心理,且可以借助相关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抗挫力,使之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珍爱生命、守护生命的意识,还可以展现一些伟大的人物的经历,让学生分析这一类人的生命的特点,以此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教师通过实施融合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从情感上给予他们启发和引导,同时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进而顺利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凸显德育教育的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德育话题,并要求学生们合作、讨论,以此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协作意识,从整体上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少年的担当”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以下话题:作为青少年,我们究竟要承担哪些责任?又要怎么彰显自己的担当?然后让学生们展开小组讨论。在此期间,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结合个人实际分享看法,也可以在聆听他人观点的过程中汲取更多优秀的经验,形成更加完善的认知,最后,学生经过商讨达成共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分享本组的观点,在交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自身的义务、职责,同时能够分享个人目标和理想,并给出较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或方案,以便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他们更好发展[4]。在话题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会时刻围绕德育主题进行思考,衍生出多元的看法,且会不断吸收他人的优秀观点充实自我,有助于强化德育的效果,为学生的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在设计课堂德育方案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便帮助他们透彻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思想认知模式,实现德育目标。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时,就可以提前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们以“集体”为主题设计剧本,并进行排练,可以是小品、情景剧,也可以是相声,以此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到了正式上课以后,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为学生们提供表演展示的机会,并在全班发起投票,选出剧本最好、演绎最佳的团队,然后发放奖励,再要求所有人分享各自的收获。此时有些学生会说:“通过筹备表演活动、参与表演工作,真正明白了‘集体’的重要性,愿意为了集体的发展而付出更多努力。”还有的学生会说:“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看到了‘集体’在不同时刻发挥的不同作用,其既需要每个人去建立,也能够将最好的反馈给每个人,所以我们必须要端正心态,共同去建设美好集体,然后成就自我。”教师通过实践,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往往需要按照教师预设的流程推进,但因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会出现很多教师预设之外的情况,这些统称为生成性资源。此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从动态变化的课堂中提取要点,抓住时机渗透德育,从而以更加真实、直观的素材来感染和引导学生,辅助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当教师要求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往往会有很多同学主动去帮助小组中的学困生,也有同学会去督促组内其他成员围绕学习任务展开探讨,那么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实施德育,即“刚才我观察了大家的合作过程,发现xx同学责任心非常强,也非常乐于助人,她不仅会关注组内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帮助,也会监督小组成员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品质十分值得大家学习,而这也正是我们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教师通过在课上灵活地渗透德育,可以有效触动学生,增强教育引导的效果,继而实现学科育人目标[5]。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就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的重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需要做的是通过优化创新将学科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以便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加以解读,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感知、理解和应用的机会,从而让他们将各种教材中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便进一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