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教育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及其建议探究

2022-03-02 15:08严欢欢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美德行为习惯阶段

严欢欢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凤凰山中心幼儿园 浙江湖州 313300)

中华传统美德养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是幼儿阶段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教育教学实践,为提升全民民族自信,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提供了实施路径,全面促进了幼儿学前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开启孩子学习的第一步,幼儿教育教学的高效开展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变革带动着社会理念的改变,社会对于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越来越高。当下,许多孩子都属于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学习中存在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团队意识较差、劳动意识弱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通过教育给予孩子在道德品质与能力素养方面的积极影响,并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逐步成了现阶段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德育教育的内涵

从本质上来讲,幼儿阶段开展德育教育主要涉及两方面。第一,创设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让幼儿能够在日常环境中感受美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于世界的认知,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小困难与挫折,能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性格,逐步形成品德高尚、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第二,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是幼儿阶段开展德育教学的关键和重点,是教学环节的核心关键。通常来说,道德素质观念的培养包含许多方面,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伦理纲常、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等,这些能从方方面面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1]。

二、幼儿学前教学中加强德育教学的意义

幼儿学前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年龄偏小,思维和认知还处于开发阶段,对外界事物保持好奇心,对这一阶段的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幼儿步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和起步阶段。幼儿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很好地为后续学习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据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孩子认知世界、树立良好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对世界抱有美好幻想,成人的言行举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成长环境等都能对幼儿期的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阶段进行德育教育能很大程度地改变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避免受到外界因素与家人溺爱影响形成的自私自利、嫉妒等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思想,容易使幼儿形成不健康的性格。此外,通过日常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能够让幼儿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以往的不良行为和坏毛病,培养成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勇于奉献、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学前教育阶段渗透德育教育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建立对社会美德的认知体系,能够有开朗正面的积极反应,可以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幼儿未来长远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2]。

三、幼儿学前教学渗透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比较生动形象,教学活动丰富多样,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但是幼儿阶段的儿童年龄偏小,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对外来事物容易接受,模仿能力较强,对其进行德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更多的是要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幼儿能够直接感受美德行为,学习美德知识,从而达到幼儿阶段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效果。从目前德育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开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德育教学落实问题

随着当前社会已经重视在幼儿阶段渗透德育教育,且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教师,在落实德育教育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盲区,管理者只是在理论层面充分肯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从实际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和研究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导致教师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具体德育教学模式得不到指导,无法创新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幼儿教育模式,德育教育的实际落实得不到保障,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力度不足,无法培育和提高幼儿的道德素养,不能有效发挥德育教育对幼儿的积极影响。

2.幼儿教育体制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对德育教育的认识随着德育教育的教学地位逐步得到提高。但是传统的教育体系对于当代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并没有消失,长时间实施的传统教育机制对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是根深蒂固且不会被轻易改变的。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一些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过度追求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开设许多课程内容,过多地计算、识字等使得幼儿承受到学习压力,没有从实际出发,真正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和成长阶段,导致幼儿对学习产生厌恶,对后续的成长发展具有消极影响。许多家长也盲目追随主流,注重幼儿对学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忽略幼儿德育教育方面的发展。这种“极端”的教育思维使得家长和幼儿的心理发生改变,一味地重视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甚至出现抢占教育资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安排各种幼小衔接的课外辅导班,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推动幼儿园改变教学方式,出现小学化教育趋势,迫使幼儿接受不符合年龄阶段的高程度的教育方式,影响德育教育的落实,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3.日常生活中缺乏德育教育的渗透

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以外,幼儿阶段的日常生活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幼儿在园内的活动时间非常宽裕,教师在日常交流时很容易渗透德育教育,小到洗手吃饭,大到社会公德,都是培育孩子道德素养的好时机。但是在实际幼儿日常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忽视了日常活动中细小环节的教育,对于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和错误思维没有及时制止并教育改正,自身也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没有发挥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的良好带头作用,相反自身忽视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影响到孩子的思维观念,使得他们认为这些行为是正确的,是被认可的,长此以往会养成不良习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将影响幼儿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技信息的更新,当代孩子的娱乐活动范围缩小,主要休闲活动是电视、游戏等,这些都是虚拟网络环境,隔断了孩子与外界事物的交流互动,与同伴、家长的交往空间大大减少,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容易出现自闭症、交往困难等现象。加之公众场所的不良行为的误导以及教育环境中不良行为的耳濡目染,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3]。

4.教育资源不充分问题

幼儿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当符合幼儿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较多,但是幼儿园较少,班级人数超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无法顾及幼儿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实施。此外,一些优秀的学前教育机构分布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也是当前学前教育关注的重点。政府开办的幼儿园无法满足当下学龄儿童的教育教学,随之市场上涌现出一大批学前教育机构,这使得儿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有部分教育机构,为达到盈利的目的,过渡营销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学校,过分迎合家长的不合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忽视道德美德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也停留在营养、个人卫生等方面,忽视成长过程中美德教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只要在学校中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将来才能有出息。不少家庭也因为陷入这样的误区,导致孩子缺乏道德素养,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四、幼儿学前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1.充分重视德育教学

幼师作为学龄儿童在校的引导者,其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影响深远,德育教育的贯彻落实,需要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发挥带头模仿作用,以身作则,敢于突破传统,积极探索和尝试不同的德育教学方式,研究发掘德育教育资源,促进德育、教育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德育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其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前儿童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最后,通过加强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党抓住机遇,积极学习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研究德育教育模式,建立健全德育教育体系,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让教师和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和践行者,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在幼儿教育阶段取得更好、更快发展。

2.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德育教学内容是德育教育渗透学前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丰富多样的德育教学内容能高效提升德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幼儿的思想美德,如可以引导幼儿在母亲节的时候为妈妈准备节日礼物,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报答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教师在特殊的节日能营造特有的节日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德教育,促进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培育孩子的美德。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本地特色文化,如好人好事、模范事迹等,用身边的人物事迹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社会美德,培育孩子的道德品质。

家园结合的德育教育方式也是推动幼儿阶段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在幼儿园学习期间,教师要从细节处入手,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当中,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无形中提高幼儿的道德品质。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美德教育,在家庭成长环境中继续延续幼儿园内的德育教育,教师可以与家长多多沟通,在家庭中也要加强对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幼儿教师要及时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需要加强哪一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家长对症下药,科学合理地开展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学到谦让与分享这一美德时,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互动,当餐盘中只有一个苹果,大家都想吃的时候,应该分给谁,让孩子自己进行回答,并说出理由,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游戏是培养幼儿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利用游戏活动,能积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最直接的感受美德思想,在游戏中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实现幼儿教育的寓教于乐。我们园内采取的方式就是“安吉游戏”教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把游戏的自主权彻底还给儿童,激发儿童的积极参与感,让儿童能够自由享受游戏,从游戏的乐趣中感受德育教育,激发儿童的潜能。在“安吉游戏”中,孩子们一起探索,游戏过程中会有困难、争吵、辩解等,这就很考验孩子们之间的团结、互帮互助等德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与小伙伴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克服困难一起完成游戏,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学习德育教育,提高德育能力的过程。

3.从日常生活细节中进行德育规范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容易忽视的环节恰恰是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将德育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的教育去对待,从细节处入手,注意培养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健康的思维观念。比如,教师引导幼儿遇见同学、小伙伴要说“你好”,做错事情要及时道歉说“对不起”,接受别人的帮助要学会道谢等,这些细小的行为习惯会让孩子们形成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的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美德素养。再例如,学期阶段的幼儿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幼儿之间经常互相争吵、争夺东西等现象,教师不能以传统的说教形式来处理问题,而是应该引导孩子正确掌握处理问题和情绪的方式,讲明白争执的坏处,让孩子在认识到错误后欣然接受,并能感受到德育,为其他孩子树立榜样作用。

4.利用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要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抓住幼儿心理特点,积极与孩子沟通、互动,在课堂互动中渗透德育思想,将绘本内容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绘本中的图片、故事分人物特点以及人物行为,引导幼儿辨别正确的道德行为,能分清楚哪些行为是能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些是错误的,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比如,园内有小伙伴喜欢看《奥特曼》的动画片,会模仿内容拳打脚踢,与同伴之间相处得也不愉快,有时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纠正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此外,教师也要利用当前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点读机、影像资料等教育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德育教育,让孩子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德育教育,使德育成为孩子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养成的教育工作要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广泛开展,深入践行。教师通过积极拓展教育教学方法措施,不断加强德育教育专业素养,全面提升德育教育思想理念,以此为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有效加强新时期幼儿美德教育,从根本上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心。

猜你喜欢
美德行为习惯阶段
诚实是美德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