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丰顺县汤坑镇第二中心小学(514300)陈世明
关注细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更是助力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因此,智慧型教师会不断打磨课堂教学细节并下足功夫,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把握住契机,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引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而且能助力学生的探究不断深入,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效、更加灵动。当然,打磨细节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细节之所以成为细节,就是在不经意间、无法预料中显现出来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细节并灵活驾驭,使之成为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探究思考、讨论争辩的契机。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做学生真诚的倾听者,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中发现细节,并精准把握与驾驭细节,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精心打磨各个环节,让整个教学过程更有趣、更有活力。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有趣的“听一听”游戏,看看谁的悟性高!
屏幕显示游戏规则:分男生和女生两方,数一数屏幕上长方形中的格数,一方数,另一方听并记住数出的格数,最后比较长方形的大小。(学生开始玩游戏)
生1:我们听到女生最后数出的是8,也就是说有8个格子,而我们数出的格子是12个,所以男生数的长方形的面积更大。
生2:我有疑惑。你们男生能确定12个格子的长方形,就一定比8个格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吗?
生3:这个不是很明显吗?难道8还比12大吗?
生4:这可不一定。因为12个格子可能就是田字格那么大,而8个格子可能是地砖那么大,你们说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
生5:还真是这样,因为这里没有明确长方形中的格子是否一样大。看来,研究面积的大小,还需要有统一的格子或标准。
生6:我认为面积也需要像长度单位那样,要有自己的单位。
师:你们真棒!那么,面积单位有哪些呢?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吧!
……
打磨教学细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是助力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所在。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创设智趣并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之中。
上述教学,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先去数、去听,然后凭借这一直觉判断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在男生洋洋自得的同时,引发女生的质疑,营造了你争我辩的学习氛围。在集体智慧的交互中,学生认识到数方格比较面积的大小是不科学的,需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引导他们在质疑问难中更好地学习和思考,真正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使数学学习有效、深入地开展。然而,辩论不会随时发生,也不会凭空而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把握课堂生成,让它们成为学生研究、思考的星星之火,引发学生争辩,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思维交互中不断深入。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面积单位的意义。
生1:我认为面积单位应该像长度单位那样有测量工具,如直尺等。
生2:不会吧?那每次测量面积都要扛着测量工具,合适吗?
生3:你们跑题了,我们现在研究的是面积单位。我认为测量面积还是用厘米、分米、米、千米等单位比较合适。
生4:这肯定不行!同样是10米长的两块长方形菜地,如果宽分别是2米和3米,仅看长10米,就能认定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生5:我认为面积单位还是用正方形来表示最为合适,就像刚才比较面积大小的那种方格。
生6:看来,的确是这样的,方格的大小就代表着一定的面积单位。
生7:边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代表着不一样的面积单位。
……
三年级的学生构建面积单位看似有基础,但是只要教师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学生构建面积单位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为面积单位远比长度单位要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打磨思辨的细节,深化学生的理解,助力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学生深入探究新知夯实基础。
上述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争辩的热情,再引导学生在回顾测量工具、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达成面积单位的学习目的,继而把目光聚焦在前面数方格的游戏上,明白面积单位要用正方形来表示。这样教学,使学生自然地把长度单位与正方形相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效的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彰显个性、交流互动的学习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迸发着个性活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与思想交互的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交流互动的细节,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加速学生认知的有效建构。
仍以“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同学们对面积单位构成的设想是科学的、合理的,数学家们也是如此研究的。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把你们认可的面积单位写出来。”于是,学生积极地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生1:(出示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我们认为它的面积就是面积单位中比较小的一个,可以说成1厘米厘米。
师: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定义呢?
生2:因为现在的单位是正方形的面积,不能像直尺那样看的,至少要看两条边,就是1厘米厘米了。
师:你的分析非常科学。不过,数学家不是这样定义的,而是把“厘米厘米”直接定义为平方厘米。现在请同学们用平方厘米再去说说正方形的面积。
生3: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生4:照这样的话,那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你们的推想是科学的,也是正确的。那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1平方厘米的面积吗?
生5:铅笔顶上的橡皮擦就和这个小正方形差不多,所以它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6:我的这个指甲面积也和小正方形差不多,所以这个指甲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左右。
……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古人倡导群体学习的一种理念,给小学数学教学的启迪是深远的。教师可基于这一理念设计群体互动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个性,促进群体智慧的交互,使学生的学习视角得以拓展、学习感知得以丰富,加速认知构建。
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重复训练以及不断地纠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夯实梳理细节,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每一个体验环节,使学生在梳理中形成新的体验,在反思中获得深刻的感悟,进而实现学习的突破,促进认知的科学构建。这也可以让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增强,数学活动经验得到积累,有序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的总结环节,教师帮助学生打磨学习回顾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在有序的反思与梳理中深化认知,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师:这一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了,回头看看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想一想,自己有什么需要与大家交流的吗?
生1: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需要从除数看起,如除数是7.2,可以7.2元来思考,把它变成72角,这样被除数也需要转化成角,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生2:也可以把7.2直接想成72个十分之一,被除数也需要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如果是0.72,则要把它变成72个百分之一,被除数同样需要转化成相同的单位。
……
生3:实际上,同学们都是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计算的,即都转化成角,就是把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10;转化成百分之一,就是将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100。
生4:这样太麻烦了,直接用商不变的规律去思考就可以了,即把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就可以直接进行计算了。
生5:但是一定要记住一点,即必须要把除数变成整数,而被除数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就可以了,所以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生6:还要记住,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后,小数点的位置需要变化,即商的小数点要和新的小数点对齐。
……
打磨梳理这一细节,宛如画龙点睛之笔,这样的教学更有灵气,更能获得好的效果。俗语说:“编篓编筐,贵在收口。”同理,学生的数学学习也需要进行梳理,这样才能让整个学习活动在梳理中变得更加有效,才能逐渐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交流互动、回顾反思、提出疑问或困惑等途径,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反思,达到“去其糟粕,存其精华”之境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上一层楼。
上述教学,教师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复述,看似有点儿浪费时间,但是获得的效果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学生对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学习总结是非常理性、正确的。
实践表明,只有打磨教学细节,有效教学才得以真正发生,学生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学细节,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数学学习之中,提高他们探究的效率,真正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