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 王 霞
统一部编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非常全面,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在这种背景下,首先需要教师对新教材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把握,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以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同样新教材也是新高考的灵魂。在新高考的形势下,教材的改革是必然的,部编版教材的应用也是大势所趋。但是,部编版教材的变化之大,让教师们无限感慨,本以为是单纯地删减和添加,结果是基本打破了之前旧版教材的框架,可以说是一本全新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编版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择性必修,都添加了很多新内容。如必修一课本增添了地球的历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海水的性质、地貌的观察、植被与土壤等。
比如《地球的历史》这一节,让学生从历史的长河里了解了地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地球的不同历史阶段,从海陆分布、植物、动物、矿产等几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每个阶段的特征。在地球演变的整个过程中,生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进化的。通过地球演化规律的学习,让学生可以通过化石中生物的特征去推测生物曾经的生存年代及其生存年代的地理环境等。这一节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和生物学科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可以结合初中生物演化过程的知识基础,更好地理解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进而对地球的历史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
再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是部编版教材新增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对基本的内容进行补充,讲多少、讲到什么难度,程度不好把握,学生只能了解一个大概,高考中失分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学生知道近地面大气,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是不知道的。高空中大气,气温怎么变化的,也不清楚不明白。而部编版教材这一节,内容详细,条理清晰,非常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部编版教材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节内容的添加,给教师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奠定了这节课内容和难度的基调,再也不用担心讲得全不全,难不难,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起来也目标明确,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
又如《海水的性质》,这一节主要从温度、盐度、密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海水的性质。之前的教材里,洋流的部分也涉及了海水的温度,分析海水的盐度也经常考查,但是课本上没有相关的内容,只能靠教师自己去补充。不过不同的教师,因为教学年限、知识储备、教学经验等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补充的时候就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现在,课本上把《海水的性质》这节课内容,有条理地展现给师生,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部编版教材形式更加新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更顺应了高考新要求。新教材形式更加多元化了,有活动、案例、问题研究、知识拓展、自学窗等。很多优秀的案例被迁移到了课本的内容里,使课本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城市化进程迅速,每逢雨季,很多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人们常戏称在城市“看海”。如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充分发挥土壤的蓄水功能,打造海绵城市,就需要进行深入探究。这个内容作为问题研究的形式呈现在了新教材里。城市“看海”这个现象,学生有很直观、深刻的感受,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通过讨论、探究,进行思维碰撞,强化他们的认知,为现实中的内涝问题建言献策。
高中地理的合格考内容,是必修一和必修二。新教材改革后,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动。地球的运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洋流等,本来是必修一合格考的内容。新教材改革之后,这些难点都改到了选择性必修一,从合格考的范围内删除了,变成了高中的等级考内容。
实际上,旧教材里,整个高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基本都集中在必修一,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新生来说是相当不友好的。合格考是考查学生对高中基础地理知识的掌握,要求难度适中,但是这部分内容难度很大,超出了合格考需求。不过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这些内容非常有利于拉开学生的成绩区分度,因此作为等级考的考查内容更为合理。
新高考考查形式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从以往单纯基础知识的考查,转变为情境考查。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大篇幅的文字设置情境,重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探究的能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高考题的直观感受就是越来越难了,基本上每个题都需要学生能准确地对信息进行提炼、分析、总结、归纳、应用。可以说,新高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基础知识是学习的根本。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高中地理的学习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做到地理学习能力持久地提升。
比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内容。很多学生这部分题目不会做的根本原因是基础知识听不懂、学不会、没掌握。
如果不明白地球运动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和分布规律,就无法去比较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例如,比较北京和上海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要首先明确,角速度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 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相等,为15 度/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再分析,北京和上海,两者都不是位于极点,所以角速度相等。上海纬度低,北京纬度高,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线速度北京大于上海。
现在的高考题目,无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一般都有大篇幅的文字创设的地理情境,哪些文字是有效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需要学生进行甄别。由于阅读能力的欠缺,情境提炼信息能力弱,有些学生只是单纯地读完了,没有提炼出任何有效的信息。所以,很多学生会有一种错觉,材料里什么都没说,针对题目中的设问无从下手。其实答题的信息,材料都给了,只是有些比较明显,可以直接提炼出有效信息,有些比较隐晦,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才能提炼出有效信息。所以,这就对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生忽视对审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审题能力欠缺,在审题方向上容易产生偏差。在审题时,因为没有养成圈读的好习惯,容易发生错读漏读题中的关键信息,读不出题中隐含信息的错误,导致答题方向错误,结果费了很大心力,却不得分。
新高考下,题目的设问比之前的难度要大。之前的设问,都是很明确、很直接,学生一看就能明确答题方向。现在的有些设问,相对而言,没有那么明确,对很多学生来说,看完之后不明白到底问的什么,需要好好思考斟酌才行。比如,有一道题考查云贵地区水柜形成的原因,很多学生就会从岩石、地形等角度去分析,就不小心偏题了。事实上,这个设问是让学生去分析水柜的形成是因为缺水,这个题实质上是让学生去分析云贵地区缺水的原因。
归纳总结是学生在学习或解题中,用个人的语言把相关知识点重新组织,并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实就是对原文阅读、提炼的再加工过程,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总结能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往往只学了部分知识,就开始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或者对知识还相当陌生,就开始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此时归纳总结出来的知识结构未必对知识有整体性的把握,未必能很好地兼容后续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归纳总结能力欠缺,往往直接原搬照抄材料里的原文,没有任何的改动,造成严重的失分现象。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语言和文字。虽然地理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是语言也不能过于通俗,大白话,要注重用所谓的地理化语言答题。
比如,现实中的下雨,地理中要说降水。平时,冬天天气变冷,寒冷空气过境,人们常说寒流要来了。但是,地理中寒流不是寒冷空气的意思,是洋流中的寒流的含义,和日常生活中的表述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区分日常用语和地理化语言的区别。地理化语言要多积累,才会有话可说,并且能准确的表达。
地理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无论是人们呼吸的大气,还是脚下踩的土壤,都是地理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新高考更加强调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要求,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的地理知识能够有效的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真正的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复习、巩固的时间,身为教师,带领学生学会从课本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知识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自主学习。如果任课教师不强调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他们听完一堂课之后,会很茫然,完全不知道哪些内容需要了解,哪些需要掌握,哪些需要重点深究。怎么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得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养成梳理知识框架的习惯,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列出知识框架,然后,再根据教师上课的内容让学生去进行适当的标注和补充,形成适合他们自己的知识树。一开始,对学生来说可能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坚持,强调习惯养成,慢慢地学生们就驾轻就熟了。
新高考形势下,无论是哪个学科,都在强化信息提取的能力。身为教师,怎么加强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很关键。对很多学生来说,看到大段的文字,还有地理区域图片,瞬间感觉一种无力感,感觉无从下手。身为教师,就需要手把手的带领学生去提取材料里的有效信息,再多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练习。
比如,地理区域图片里的图例里涉及到的交通运输方式需要提炼出来反映交通状况是否便利;图片里标注出来城镇或者大城市,一般是指向接近消费市场或者消费市场广阔;图片里有河流经过,一般考虑附近河流泥沙淤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或者水运便利,具体要根据题意来取舍;文字材料里最早发展什么,反映发展历史悠久;政府参与,一般是要考虑政策支持等等。
题目中的设问,信息提取也同样重要。务必给学生强化好审题的重要性,以防止学生出现审题方向的偏差。
现在很多高考题,是从一些地理科研论文里面提取的,内容很新,也很深刻。身为教师,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走在学生前面,作为学生高考前进过程中的领路人。学习要做到有深度、有厚度、有宽度。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极为广阔的视野,但是,事实上,学生的时间基本都在校园,视野比较狭窄,地理思维因此也受到局限。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一些地理实践活动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提升学生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活动还原真实的地理过程,也可以将地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
大量实践表明,形式多种多样的实践性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还会激发起学生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兴趣,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实践课堂上落地生根。
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一样的教学实践情境,或室内或野外,或研学或调查,或动手或验证,同时设计梯度合理、遵循学科逻辑的问题链,坚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在每一个教学细节处渗透、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在充满活力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真实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解决,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深度,持续时间更长,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才能使学生由过去的以学备用走向以用促学,最终达成培养和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综上,在新高考形势下,了解新变化,及时剖析现在存在的问题,汲取新的知识和营养,迎接新挑战,把握当下的新机遇,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再创新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