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22-03-02 04:04江苏省建湖县海南初级中学王冶良
学苑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史料学科核心

江苏省建湖县海南初级中学 王冶良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将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下来,同时也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理念,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转为立德树人,并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加以培养,才能够使初中历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得以有效推进,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展开全面优化,自然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几部分,各项要素虽然都属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品质,但在核心内涵上却是截然不同的。这其中唯物史观素养作为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最为基础的构成要素,通常是指掌握了揭示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及历史客观基础的方法论、历史观,且能够应用这种方法论、历史观来解答各种历史问题,可具体表现为阶级分析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时空观念素养指能够准确捕捉不同事物(历史事件)间的特定时间联系、空间联系,同时具备依据这些联系展开观察分析的意识与思维能力,一般可通过明确历史时序、总结历史阶段特征等方式得到体现。史料实证素养简单来说就是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来获取真实史料,同时具有利用真实史料来验证客观历史、重现历史事实的态度与能力,属于理解、认识历史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历史解释素养可具体解释为能够依据史料对真实历史做出客观评判、理性分析的态度与能力,具体包括历史理解能力、因果关系认知能力、历史事实叙述能力等。而家国情怀则可以理解为学习、探究历史时的必要人文追求,如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情感、国家认同感、民族复兴使命感等。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合理设置探究问题。

从核心素养观念来看,由于唯物史观是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首先就必须要从唯物史观培养入手,结合课程内容来设置一些合适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历史问题展开思考,使其能够在思考问题、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并总结出解释这一规律的相关方法论与历史观,最终逐渐形成唯物史观,实现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例如在进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鸦片战争时期、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初期及近几年的人民生活相关照片,并提出“这几个时期的人民有着哪些不同?”“不同时期人民的衣着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在短短一百多年间,人们的衣着与生活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等类似问题,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细节,从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一来,由于学生在经过七年级课程的学习后(本课为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内容),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往往都能够结合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等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背景,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教师只需在纺织技术、服装产业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探究思路的启发、提示,学生就能够逐渐认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方法论,而其唯物史观也会随之形成并得到较好发展。

2.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但在面对复杂历史事件时,仍然很难准确找出不同事件间的时间、空间联系,而其时空观念素养发展,也会受到不小的限制。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积极引入情境教学法,根据每节课课程内容来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情境中认识历史事件、学习历史知识,使其能够对特定时空下的历史情景产生真实感受,发现相关历史事件中细节以及与其他事件间的潜在时空联系,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基础。例如在进行《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西汉建立初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叙述(如皇帝出行时找不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马车、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等),创设西汉初期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的残破荒凉情境,并为学生播放与这一历史现象有关的影视剧视频。待学生沉浸到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后,再提出“如果你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官员,面对这样的景象与社会现状,你会采取怎样的政策?”等类似问题,鼓励学生结合教学情境及个人感受展开思考,并在学生提出答案后,自然引出“文景之治”部分的课程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将自己思考得出的“西汉初期治理政策”与文景时期的政策联系起来,同时还能够深刻认识到西汉初期社会现状与后续“文景之治”间的因果关系,而这也正是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得到发展的直接表现。

3.加强史料实证训练。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历史学科的多项核心素养都需要在认识历史事实、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样还需结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各种历史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史料实证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向其传授运用网络平台、图书馆等各个渠道搜集史料的技巧与方法,使学生能够逐渐学会正确搜集史料,以及利用正确史料进行历史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进而实现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锻炼。例如在进行《三国鼎立》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赤壁之战”这部分的课程内容,为学生设置“明确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的实力对比”、“有观点认为赤壁之战在历史中并未发生,请根据史料证明赤壁之战的真实存在”等史料实证任务,之后为学生提供“查阅《三国志》原文与译文”、“搜集相关研究文献”等史料搜集与实证分析思路,鼓励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可靠史料,完成史料实证训练,并向学生传授“二重证据法”等完成史料实证训练任务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完成史料实证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搜集、利用历史资料,掌握各种史料实证的诸多技巧、方法,同时还能够形成依据真实史料来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严谨态度,这些对于史料实证素养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4.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初中生在了解、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充分结合自身认知,对各种历史事件做出一定的评价,但由于其思维能力尚比较薄弱,考虑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因此得出的历史评价通常也会局限在某一领域,无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合理、全面的评价。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各小组学生围绕某一历史事件展开深入讨论与评价,同时尝试将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综合起来,得出综合性的历史事件评价结果,以达到拓展学生历史评价思路、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发展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提供唐玄宗时期的唐朝节度使制度、安禄山的生平经历、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记载等各方面学习资料,之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鼓励各小组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围绕“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与影响”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将小组成员观点整合起来,将综合性的结论分享给其他同学。这样一来,由于“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本身就比较复杂,各小组学生在进行组内谈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常都会提出多种不同观点,因此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听取其他同学观点后,对自身观点进行完善、改进,而其历史解释素养则会在完善、改进个人观点的过程中得到良好发展。

5.聚焦生动历史故事。

初中生的叛逆心理普遍较强,如果教师只是结合历史知识对“热爱祖国”、“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思想观念进行单纯强调,那么学生往往都很难产生认同感,有时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历史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并使其家国情怀素养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还需将课堂教学的重心聚焦在各种历史故事上,为学生讲述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生动历史故事,并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述来实现情感渗透,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情感共鸣、转变思想观念,最终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进行《盛唐气象》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从教材出发带领学生对唐代在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艺艺术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加以学习,待学生对“盛唐”有所了解之后,再结合《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中的文字记载,为学生讲述“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吴道子日画嘉陵江三百里”等历史小故事,之后引导学生从军事实力、文化发展、外交成就等方面出发,对故事内容展开延伸思考,使其能够将盛唐时期的各领域成就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等联系起来,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实现家国情怀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6.创新课后作业形式。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具有目的性,根据课程内容来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以实现某一项学科核心素养的专项培养,同时还需具有全面性特点,引导学生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并对其多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找到不同学科核心素养间的联系,学会灵活调用多项能力素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优化,同样还需对课后作业形式加以创新,将有关历史知识的各种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后作业中来,设计出开放性、综合性的课后作业,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作业任务,使其能够拥有运用多项学科核心素养的机会。例如在进行《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春秋时期列国林立、百家争鸣、历史错综复杂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课后坚持搜集各种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或是先由教师指定某个成语,之后再由学生搜集相关成语故事,同时将各个成语故事的出处、发生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整理记录下来。在后续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随机抽取1 ~2 名学生,以口述形式将自己积累的成语故事分享给大家(仅依靠简单的故事记录),并解读成语故事的深刻内涵,之后将每节课的成语故事相关文字记录粘贴在教室墙壁等位置,以免学生后续搜集的成语故事出现重复。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对春秋时期历史拥有更多了解,同时还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口述故事、感悟传统文化(成语)的过程中,使自身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锻炼。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教学要求,虽然向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但只要能够准确把握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同时从探究问题设置、史料实证训练、历史故事讲述等方面入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仍然是能够得到较好发展的。

猜你喜欢
史料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超学科”来啦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