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洪侠
师出示自己日志上记录过的家乡秋日菊花,师生畅谈家乡秋景,勾起怀念之情,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一)默写词语,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开始听写四个词语——瘫痪、憔悴、诀别、烂漫。
生1:(随机请一男生到黑板前写,只写对前两个。)
师:这位同学虽然没完全写正确,但字写得很工整。词语学习要温故知新,一定要重视积累基础知识,就像建造高楼之地基。升级难度:用这四个词语串说课文主要内容。
生2:“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励“我”活下去,强忍肝病折磨,请“我”和她一起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我”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那央求般的神色,就答应了,不想竟是诀别。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到菊花正烂漫,我终于明白母亲的话,决心和妹妹好好儿活。
师:很好。但是有个词语大家讨论一下要改吗?这就是“母亲请‘我’去北海看菊花”中的“请”。
生3:不合适,应该用“让”“叫”。
生4:“邀请”也可以。
生5:用“要求”。
生6:用“央求”。
师:到底哪个词最准确,我们要从文章中找依据。(学生讨论,认为“央求”最合适,因为这个词更能准确地表现母亲的良苦用心、劝说的艰难辛酸)。我们用词一定要准确才能达意。那么课文写了几个秋天?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7:两个秋天。
师:你的依据呢?
生7:第一段第二句话有“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只有秋天的大雁才会往北飞。
师:秋天的大雁往北飞吗?
众生:往南飞。
师:秋天的大雁往南飞,“北归”是从北往南归去,所以这里说的是春天。你再找一找课文中表示秋天的句子。
生7:第三段“窗外的树叶‘唰啦唰啦’地飘落”,还有,母亲告诉我“北海的菊花开了”。
师:这就对了。
师:老师还注意到,你读的是“望着”,原文是“望着望着”。那么你少读了一个“望着”,有什么感觉呢?
生7:不对劲。
师:怎么不对劲呢?
生7:……
师:你模拟一下作者的动作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这次感受到的坐着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7:(模拟作者的动作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作者心情非常糟,这里的动作有一个过程,包含着情绪变化的过程,比“望着”更能表现“我”的“暴怒无常”。
师:对了,我们读书不能漏掉字词,要深入作者内心,读出人物的情感。你接着说。
生7:第七段第一句就是“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这是母亲去世后的又一个秋天。
(二)品味对话,相约看菊
师:请有感情地朗读母子的第一处对话:(屏显)
母亲:“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学生自主朗读后,两生演读母子对话:)
生8(演读母亲)和生9(演读儿子)演读。
师:很有意味了,但还可再好。我们演读一定要走进角色心灵,读的时候你就是“母亲”,你就是儿子;还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等,比如儿子是怎样说“我活着有什么劲!”的?
众生:“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师:对,我们想一想,一个28岁的男青年,因病只能整天坐在轮骑上的那种糟糕心情,所以会这样。我们再想想母亲那一方面吧,她自己重病,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可是她生活的全部心思却都在“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身上,还要央求“我”和她一起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母亲多难啊!
老师先和你们演读,我读母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
师:(有感情地,柔声细语的):“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生10:“不,我不去!”
(狠命地捶打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与生11、生12、生13 接着反复演读;生8 和生9主动要求重新演读。生8和生9进入角色,辅以肢体语言有感情地演读,全场掌声)
师:进步很大,但两个“好好儿活”还可以读得更好些。大家再体会一下母亲的情绪。
众生:悲伤、绝望、痛苦、悲痛……
师:是啊,母亲自己重病,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可年轻的儿子却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怎样读得更好呢?老师介绍一种技巧,叫停连(屏显):停连:停,指停顿;连,指连接。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
请一同学(生14)朗读后,师强调:既有停顿,又要藕断丝连,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
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读,同桌演读。
众生:全班同学结合练读,群情高涨的演读着。
师:请根据刚才习得对话朗读的经验,结合课文中的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母子的第二处对话:(屏显)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她忽然不说了。
学生先自主准备试读,然后在四人小组(前后座对应)内展读,最后派代表班级展读。
生15和生16代表第一小组展读。
生17(第二组组长)点评:读得还行,“唉呀,烦不烦?”应该突出儿子的不耐烦。
师:你能不能按你的理解读一下这句话?
生17(有感情的读):“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掌声)
生18(读):“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生19:我觉得最后母亲的话读得也不好,应该读出母亲听儿子说愿意去看菊花后接着高兴地絮叨不完的状况,可是没注意说到“跑着”“一脚踩扁”这样的词,忽然意识到说错了怕刺激到儿子紧急停止不敢说的情状。
师:是啊,儿子现在已经瘫痪了,不能跑更不会踩扁了。“跑着,一脚踩扁一个……”也应该有停连吧。应该怎样读呢?
生19:“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有感情的读,赢得长时间掌声)。
师:很好,这几位同学你深入理解说话内容背后的情感,所以才读得好,值得大家学习。再请其他组代表接着展读。
生20 和生21(第三组代表)、生22 和生23(第四组代表)、生24和生25(第六组代表)分别进行了有感情的展读。
师:在那年的秋天,生病的“我”不知道母亲也生了病,“我”只知道自己内心的悲伤;而其实母亲的病更重,她出了门就再也没有回来。于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我”失去了母亲。
师:失去了母亲的“我”,只剩下了妹妹和“我”相依为命。又是秋天,“我”和妹妹干什么去了?
众生:去北海看菊花。
师:为什么“我”和妹妹要去北海看菊花?
生26:为了纪念母亲。
生27:为了寄托对母亲的怀念。
生28:为了缅怀母亲。
生29: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
师:你们回答的都很好。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我”和妹妹的深情。
生读最后一段。
师:强调要读好最后三句话:“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里“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两句话之间应该用逗号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句话?
生30:说明是两句话,把长句变成了短句。
师:这里用短句有什么作用?应该怎样读呢?
生31:是强调。要读得间隔时间长一些。
师:读一读。
师:因为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所以“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齐读这三句。
生齐读。
师:这里包含了“我”对母亲多少的感情啊!
生33:怀念。
生34:愧疚。
生35:悔恨。
生36:悲痛。
师:是啊,母亲去了,但“我”和妹妹要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儿活”在“今”天。(引导小结,完成一个“心”字上加一个“今”字、合成一个“念”字形的板书。)
师:其实,在史铁生其他的作品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个“职业是生病,副业是写作”的男人的情怀,让我们一齐大声的读。(屏显)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合欢树》
生齐读。
师:从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感受?
生37: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为什么在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有好好地陪陪母亲,还总是对她发脾气?
生38: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和缅怀,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有和她一起去看菊花!
师:是啊,“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深情地回忆秋天,不仅仅怀念深爱自己的母亲,更怀念自己由脆弱走向坚强的那段心路历程,必须勇敢坚强地“好好儿活”!
如今,又到了美好灿烂的秋天。那么,同学们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呢?请写一写,读出来分享。
生39、生40:展读自己所写的片段(掌声)。
师:秋天是一幅画,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幅画。(屏显)
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幅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辨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史铁生
生齐读。
师:推荐拓展阅读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下课!
散文《秋天的怀念》写于史铁生人生最波折的时候,饱含着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自己深沉的悔恨和对生活深邃的领悟。怎样引导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读出作者于字里行间里流露的复杂情感呢?我尝试着抓住富有深刻含义和情思绵长的题目,扣住散文教学中形象、情感和语言三点,设计层进环节,通过读透文本背后唤醒学生对母爱和生命的个性化感悟。
这里所举的“重”,是指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曾入选过不同版本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材,是名师们喜欢研讨的教学名篇;这里所说的“轻”,是指对于这种名篇的教学,我从生活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学习。
所以开课时,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用“遇到秋天:菊花引思”导入,以谈话法介绍我多次在日志上记录过的秋日菊花,师生畅谈家乡秋景,勾起人之怀念之情,期待孩子们在课堂上有最精彩的表现,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习欲望。
第二个环节是:“那年秋天:‘我’和母亲”。我先随机找一名同学听写四个词语,全部来自课后“读读写写”:“瘫痪、憔悴、诀别、烂漫”,目的是夯实基础,不忘语文学习的根本。接着训练用这四个词语串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因为感知全文内容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这样的处理看起来似乎不华丽,但语文教学从来都是让学生在朴素中习得真谛。
这里所举的“轻”,是指散文教学一定要训练“读”,通过“读”的指导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学习,即使是著名作家的著名散文的教学价值亦如是;这里所说的“重”,是指《秋天的怀念》作为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开篇示范教学之文,其教读课的价值必须彰显。
因此,继续训练朗读,把握本文深沉而忧伤的感情基调,体会平静而内敛的语气,再发挥节奏、停连、情景再现等朗读教学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技能的作用,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出母爱的艰辛和伟大,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也要进一步领悟到如何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这是第二个环节第二步“品味对话,相约看菊”教学的重任。
我先是示范性地和几个学生分角色演读了“那年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母亲’邀‘我’去看菊的母子第一处对话。这儿的教学,我紧紧抓住“狠命地捶打”“扑过来抓住”等动作和“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语句,适时介入“停连”的朗读技巧,辅以肢体语言进行情景再现,反复朗读,训练朗读技巧,读出儿子绝望、痛苦和母亲悲伤、悲痛的情绪;再学以致用,让学生迁移训练“我”和“母亲”的第二处对话,巩固朗读训练成果。尤其是以“停连”这个支点,撬动母子两次对话的模拟朗读,效果良好。
这里所举的“重”,是指本文作为名家名作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怀念“悲苦”,而是重在激励我们面对生活的苦难要顽强的“好好儿活”;这里第二个“重”,是指教学此类名家名作的重心,必然指向立德树人的语文学科责任,引导学生走出本文,走向积极向上的生活。
《秋天的怀念》中活得最苦的母亲最希望儿子的,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坚强地活着,活出尊严,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和美丽。这才是这篇散文最终留给学生的礼物。因此,为了回归散文教学的原点和本真,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又是秋天:‘我’和妹妹”和第四个环节“如今秋天:我们应该”。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设计“为什么‘我’和妹妹要去北海看菊花?”这一需要深度思维的问题,带领学生品读失去母亲的“我”和相依为命的妹妹在又一个秋天去北海看菊花的语句,特别是读好最后三句话,体会对母亲的怀念、愧疚、悔恨、悲痛……;并用精心设计的板书(“念”字形)归纳小结。第四个环节,适度的介入史铁生相关作品片段,作为帮助理解文本的辅助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职业是生病,副业是写作”的男人的情怀;又以学生展读“如今秋天,我的生活态度”在全班分享,走出文本,链接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思索应该如何面对生活,达成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最后推荐拓展阅读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等,由一篇到多篇,逐渐走近史铁生这个特殊的作家,跟他一起感受母爱,思考生命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艺术追求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深挖文本蕴含意义,从学情出发,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文本,再从文本走进生活,也许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语文教学“轻重相济”的至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