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四个意识

2022-03-02 06:05
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教材素养

□ 梁 红

教有定规,但无定法。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尤其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落地实施,统编教材的使用全面推开,“核心素养”“任务群”“大单元教学”等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单元教学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要求,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它与传统的单元教学有哪些不同?教师首先应厘清相关概念及其关系,领会作为语文教学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主要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作出回答。[1]2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突破教学困境的主要依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特别予以关注,做到心有四个意识,否则定会是旧瓶装新酒,使教学又回到老路上去。

一、课程标准意识

大单元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最主要的课堂教学形态,尝试这种新的教学形态,教师必须领会新课标理念,并在课标理念引领下吃透新教材,这是备课过程中应具备的第一个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2]2而高考评价体系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理念,可以积极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导向作用的发挥。[1]4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课程目标是让学习者在经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知识的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后,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为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5

从课程定位来看,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生活、职业健康发展做好准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作为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结果、水平层次也都有明确详尽的解读,新课程更强调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必要依据。也唯有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强化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以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本单元设计可以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核心素养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高度一致。在能力素养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从“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来看,可以借助本单元的三篇通讯,让学生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其当代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本单元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则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之美。现在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甚至轻视劳动者。如何结合教材,扭转观念?借助考试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以考促教,以考促学,[1]12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作文: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此题既体现“立德树人”思想,也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敬业”的倡导。在立意上,突出“劳动”这个主题。从内容到形式,恰当地落实了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突出方向性”的重要原则。

二、学习任务群意识

大单元组织构成的两条线索涉及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及统编教材的18个任务群,按照统编教材的体系,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一个大任务驱动,这些内容要求必须高质量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应具备的第二个意识。

从教材编排的总体结构框架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来构成教学单元的。必修教材两册共计16 个单元,涉及到7个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人格培养和精神成长的需要,聚焦“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三个方面,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都会突出其中某一方面。“学习任务群”是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条线索,在各个单元的设计中均有一些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任务群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以确保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实现。 任务群教学以学习任务为主线来串联并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突破单篇课文教学精讲细析的固有模式,使学习者能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3]6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课程学习理念,同时这也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此仍以必修上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学习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的先进事迹,倡导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语文素养的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1、学会阅读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辨析和把握报道的立场,提升媒介素养。2、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3、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4、写人时关注典型事例和细节,写出人物的精神。据此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任务一,请你向同学们描述一个最让自己感动的劳动场景。任务二,讨论:劳动的意义是什么。任务三,结合我市“珠城工匠”评选活动,采访一位劳动模范。任务四,根据采访获得的材料,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文体知识,写一篇新闻稿。这种先确立目标、设置情境、以“任务”带动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语文教学的随意性问题,同时减少灌输式的讲解。

单元的学习任务是设计单元教学的主要依据,只有充分了解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内容及要求,才能在备课环节中把单元任务细化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按照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根据学情结合教材及学习任务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以便高质量完成单元教学任务。

三、学习者主体意识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搭建桥梁的过程,以“任务”带动单元教学,教师需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教师在课程目标引领下,围绕单元学习任务,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学习者在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自主、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情境活动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媒介,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反过来又可以使经验进一步丰富完善,[2]42对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大有裨益。以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为例,从课标要求来看,本单元任务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2]13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增强学生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既鲜明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主题指向,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教材要求,本单元学习目标是:1、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2、了解访谈和调查报告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的文体知识,写作的方法、程序、技巧,培养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3、阅读有关调查研究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文章,帮助完成单元要求的学习活动,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4、学会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根据一定的目的,查阅所需信息资料,快速定位信息。据此可安排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借助本地区人文景观,开展家乡文化状况调查活动,如涂山大禹文化遗址、垓下古战场遗址的调研,古民居博览园、大明文化园的参观专访等,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见证时代变迁,以调查报告或访谈的形式呈现学习结果,并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辩证思考文化发展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些学习任务均可以让学生先设计活动计划,学习相关文体的写作技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并收集好材料,为写作做准备。由于所选地点学生较为熟悉,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学生在历史课本中也有所接触,有助于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解决问题。从教材的活动设计来看,课堂依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只不过是学习主体发生了转换。任务群教学形态下,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应更加注意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让学习者在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中学会学习,进一步提高能力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学生主体意识,充分考虑到学情,如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等,只有活动切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才不至于使学习任务落空。

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还应体现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最好能够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且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贴近,以便达到促进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的目的。例如,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活动设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索发现的科学精神”,任务群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核心任务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是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所以可以设计以下活动:(1)绘制思维导图,理清写作思路,采用小组汇报并评价交流的形式。(2)品读词句,领悟科学学精神,采用先圈点勾画再分享交流的形式。(3)写作实践,修改互评。这些活动均以学习者为主体,以课堂上交流互评代替教师的讲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而不是教师强行灌输,如此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角色转换意识

任务群教学形态下,教材的结构体例、课程的构成原则均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教师对角色的认知定位也需做出较大调整,首先从观念上摆正师生关系,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相适应,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多采用鼓励的方式,用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其次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应该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活动的指挥者,要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即活动的主体。教师由原来的学习任务讲授者变成了学生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引领者[3]7,从教材各单元任务及活动设计意图来看,均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放手不管,教师可以通过例子先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教师要先考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提供什么样的活动和情境,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更花心思、更费心思,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来设计,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在情境中学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先有自身角色定位的意识,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如何便于学生学习,而非方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只有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落实新课程理念,充分把握教材体系特点,才能在备课环节中目标清晰,观念新颖。理清四个意识,方能突出综合性与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劳动教材素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