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作文中运用辩证思维审题行文*

2022-03-02 06:05
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选段强者弱者

□ 陈 婷

就目前高考全国语文考卷和自主命题试题而言,语文考卷的设计都是与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对应创设,2021年的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更是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素质培养相契合,如新高考全国I 卷“体育之效”、天津卷“纪念日”、北京卷“论生逢其时”等等,不管是情境式的新材料写作,还是一般材料作文写作,其考查的目的都在于提升考生的高阶思维素养,培养其语文阅读与写作关键能力,符合时代考核人才的要求。

“辩证思维是以一切事物的客观联系为基础,对世界进行认知,并在思考中以动态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1]1-5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所以,审题时,应分析材料,把握辩证原理;论证上,应不偏不倚,权衡辩证关系;布局上,应点面结合,理清辩证逻辑,从这三个层面让考生从形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转换,从审题到行文,让逻辑更加严谨,主题更显深度。

一、分析材料,把握辩证原理

审题时,很多考生还是按照之前惯用的方式,就是以材料里多次出现或关键的语句来充当作文的中心论点,这种做法,算是有意识地审题。但是还是不够。更好的审题方式,应是结合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去审题,从材料中找出思路三步骤的材料依据,并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把握题目里所呈现的辩证原理。这里以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该题目的材料节选了毛泽东文章的片段,选段是围绕文章标题的关键词“体育”来展开,它是材料的主旨,也是关键,所以,在引出文章观点时应提及,切忌完全忽略。分析材料,理清思路,就是根据一般议论文写作思路的布局来阐释材料。材料中多次出现的词语就是“强”与“弱”,因此,“是什么”就是要从材料出发来阐释“强”与“弱”之间的关系;“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点明了强弱之间会可以互相转化的,而弱者变强,重点是在于“锻炼”,所以对应“为什么”;“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是在阐释强者与弱者面对自身处境应对的积极心态,所以应是对应“怎么做”。另外,联系该题目材料所设定的背景,即“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由此可见,“强”与“弱”,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强弱,个人的人生起伏走向,更与国家的强弱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在道理论证还是事实论证方面,都要做到以小见大,全面把握。所以,按照思路分析材料,才能做到扣题到位,彰显深度。

除了理清写作思路,还要把握材料背后所蕴藏的辩证原理。选段的中心语是围绕“强弱变化”来进行辩证式论证,强弱的变化是在于锻炼,弱可变强,强会转弱,遵循“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另外,选段还强调面对生为强者或弱者的正确心态,不必自喜也不必自悲,只要坦然面对,迎难而上,才能化弱为强,重在理清“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所以,材料的内涵非常有层次感和针对性,既不能只侧重于“强”,也不能偏于“弱”,只有紧扣材料,把握辩证原理,理清“强弱”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使议论不会过于片面,也不会造成思路混乱之嫌。

因此,审题应分三步走,找关键词或句,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辩证原理,由形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转换,理清材料背后的多重涵义。

二、不偏不倚,权衡辩证关系

议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式,重在理清文章主题之间的辩证关系。“强”与“弱”之间,很明显,即二元对立关系,重在“揭示矛盾的要求,是认知事物的基本要求,是论辩写作的基本能力”[2],两者之间应权衡比较,不能有所偏颇。论证时遵循议论文主体段落的写作格式,即“观点句+阐释句+例证句+分析句+回扣观点句”,这里重点阐释考场常用的写作方式,即论据群论证法与归因分析法。

论据群论证法,顾名思义,就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论据叠加来进行论证,从而使论据更充分,内容更充实,行文更具有气势。这里以学生片段作文为例:

而立足当今时代,强国建设不仅有历史意义,更有当代价值。2021年4月,中国女足叱咤绿茵场,用绝不低头,永不认输的气概,为中国足球赢得了尊严,守住了底线;“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是清华大学的一种体育精神。清华的历史上有一条“铁”的规定: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其目的是希望培育养出来的毕业生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当疫情再次暴发时,84 岁钟南山再战防疫最前线。钟南山院士这样高龄,还有如此充沛的工作精力,固然与他悬壶济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有关,但也得益于他年轻时热爱体育锻炼所打下的健壮的体质。他们例子无不告诉我们: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更长久地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

选段中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就是偏于“强”一方的观点,而忘了对由“弱”变“强”关系进行辩证论证。很明显,从中国女足、清华规定,再到84岁的钟南山,这三个例子都与“体育”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更偏于“强”。再从三个例证所引出的观点,也是偏于“强”的观点。由此可见,从例证到论证,都有所偏颇,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升格文如下:

弱而不自悲,强而不自喜。只要心怀祖国,一心向前,弱者也能成为强者。84岁钟南山,热爱体育锻炼给了他健壮的体质,就算高龄,还再战防疫最前线;叱咤绿茵场中国女足,用绝不低头,永不认输的气概,为中国足球赢得了尊严,守住了底线;“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清华大学体育精神,让清华生不仅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还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他们例子无不告诉我们:弱也能变强,只要坚持锻炼,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那么,弱只是暂时的,可逆的,而变强是为他人为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选段进行了多方面的修改后,使文辞更顺畅了,逻辑更严谨了。分论点紧扣主题,阐释“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再规范三个例证的表达,最后回扣论点,进一步阐释“强弱”的转变,重点在于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另外,论据群的格式应有一定的工整性与对应性,句式上,可以是“修饰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格式,只有一定成分的对应,才可以让句式的语言显得匀称且优美;范围上,可以是从小到大或古今中外等排列顺序,如升格文,把钟南山的例证放在中国女足、清华学生的前面,其目的是在于让排列显得更加工整,即个人到团体再到集体,层层递进,使论证更有层次感。

归因分析法,就是紧扣材料,紧扣情境,并透过现象,抓住其本质,把握题目材料背后的多重涵义,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阐释,从而使文章的逻辑更缜密,主题更突出。这里以学生片段作文为例:

至强可以变为至弱,至弱也可以变为至强,强弱之间皆可转换。这个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对个人而言,强身健体,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好基础,天生的“弱”,也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变;对国家而言,因体质孱弱而得“东亚病夫”的称呼,早已成为历史。张伯苓先生呼吁“强我种族,体育为先”,让中国人不再体质虚弱,精神萎靡。回首辛丑和约,中国由于不够强大在外交上忍气吞声,屈辱求和;而今中美贸易会谈,中国已飞速发展,在外交上节节生花。所以,历史的“弱”也可以通过勇于担当,艰苦奋斗,来化解“至弱”,走向“至强”。

选段紧扣主题,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分别阐述“至弱”与“至强”之间的转变,再从“回首辛丑和约”到“中美贸易会谈”,两两进行比对,最后落脚于“强弱之间皆可转换”的观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使论证到位,更具有说服力。另外,归因分析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分析总结。从个人到集体的角度来分析:如从个人层面来看,从社会或国家层面来看;从个体生活来看,从全人类的发展来看等等。由外到内的角度来分析:从表面来看,从深层面来看;从外因看,从内因看等等。归因分析法的格式,也具有一定的比较性与关联性,句式上,角度的对立性,从个人通过锻炼的由弱变强,再到国家通过体育由弱变强,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观点鲜明;逻辑上,从“个人角度”到“国家角度”的强弱比对,从“回首辛丑和约”到“中美贸易会谈”的态度比对,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因此,论证应分三步走,从论点、例证到阐释句,运用论据群论证法与归因分析法等论证方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偏不倚,权衡比较辩证关系,从而使文章的观点鲜明且突出。

三、点面结合,理清辩证逻辑

议论文的结构布局上,从理论论证再到事实论据,从点到面,能更好地理清辩证逻辑,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论证更有力。2021年新高考全国I 卷作文题的审题,如果只停留在“体育”的层面上,那么,很明显,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如果只停留在个人的强弱的层面上,那么,很明显,也没有把握住命题的背景导向。因此,只有点面结合,在微观把握中,辨析概念,在宏观把握中,结合宏大的历史背景联系社会现实,才能把理论论证和时事论证结合起来,理清辩证逻辑,彰显文章的深度与广度。这里以学生片段作文为例:

成为强者,不是以恃强凌弱为目标,而是要以天下事为己事,以家国任为己任。八零后外卖员张勇,在疫情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凭一己之力将整座武汉城连接;九零后医生彭英华,为抗疫情,推迟婚礼,日夜轮班,最终英勇地牺牲在抗疫一线;零零后戍边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守卫祖国边疆,壮烈地奉献了自己年轻而炽热的生命。这一位又一位新时代的英雄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强者,从来都是人民的先锋队。燃烧自己,发光发热,去照亮、温暖他人之事,他们从来不会吝惜。他们当之无愧是强者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崇尚英雄,才能成为英雄,争当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他们随时响应时代召唤,从不辜负时代重托的身影,是我们在成为强者之路上永远追随的目标。

选段的重点是在阐释面对强弱的心态,但是很明显,选段的例证缺少层次性,且例证的阐释句明显偏离主题,不能用“英雄”来代替“强者”,“英雄”相比较“强者”,很明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升格文如下:

成为强者,不是以恃强凌弱为目标,而是要以天下事为己事,以家国任为己任。八零后外卖员张勇,在疫情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凭一己之力将整座武汉城连接;零零后戍边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守卫祖国边疆,壮烈的奉献了自己年轻而炽热的生命;还有中国在疫情面前给很多国家伸出了援助的温暖双手……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强者,就是响应时代召唤,从不辜负时代重托,勇于承担,用自己的力量共筑美好家园。所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只要认清前进的方向,才知道强者之所以为强者的作用,这才是你我在成为强者之路上应该永远追随的目标。

升格之后,紧扣题目材料,从个人的“强者”,再到国家的“强者”,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再到世界层面,处理好论点、例证与阐释句的关系,把面对强弱的心态理清并摆正,点面结合,理清辩证逻辑,更彰显观点的深度。

因此,行文布局应分三步走,从个人到国家或社会再到世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从点到面,理清辩证逻辑,使文章的思路更清晰,让视野更开阔,更具有时间的厚度与空间的广度。

综上所述,从审题到行文,彰显辩证思维,就是从辩证原理、辩证关系到辩证逻辑三个角度,化形象思维为辩证思维,理清文章主题,紧扣题目材料,彰显文章深度,从而培养考生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选段强者弱者
强者和弱者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弱者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
不要把孩子从弱者变成失败者
与孩子们共勉:做个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