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路和现实举措

2022-03-02 05:55姜长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强国农业建设

姜长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1〕。在此背景下,廓清我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路和现实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目前,有关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方面的研究比较有限。叶贞琴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应坚持和巩固已有基础,并不断推进改革创新。〔2〕胡鞍钢、鄢一龙认为,中国将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农业转型的基本方向是使农业更具现代性。〔3〕刘海启基于对国情农情的分析,提出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快速转变的战略思路和工作举措。〔4〕魏后凯、崔凯认为我国应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并提出了推进战略和支撑体系。〔5〕以上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农业强国及其共同特征

农业强国,是世界农业强国或世界现代农业强国的简称。通俗地说,农业强国就是全球农业比较强的国家。我国在人口大国的基础上建成农业强国,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还要确保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具有较强的创新驱动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国际经验看,达到较高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应该是建成现代农业强国的底线要求。农业强国的农业整体或农业优势部门的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并具有引领全球农业发展的能力。〔6〕综合来看,目前世界农业强国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荷兰、以色列和日本等。研究发现,这些农业强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或比较劳动生产率高,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和装备基础强;三是农业优质化、安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全球领先,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展现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四是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融合化、产业链一体化的全球领先地位强;五是涉农产业分工协作、网络联动、优势互补水平高,农业合作社、涉农行业组织和跨国农业企业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较强的引领支撑作用;六是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高,拥有健全发达且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创新创业生态。

(二)我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与前述农业强国共同特征的比较可见,我国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如下。

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基础逐步夯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稳定实现。我国稻谷自给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2021年粮食、小麦和玉米自给率分别为80.9%、93.3%和90.6%。①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计算得出。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2022年8月1日;中国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302277/3512606/index.html,2022年8月1日。近年来,小麦和玉米自给率均有所下降,这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与过度进口有很大关系。2015年前后“镰刀湾”地区调整玉米结构,导致玉米产能下降过快,这也是玉米自给率下降的重要原因。粮食自给率的下降,有小麦、玉米自给率下降的拉动,更与大豆自给率仅有14%左右的拖累有很大关系。②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计算得出。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2022年8月1日;中国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302277/3512606/index.html,2022年8月1日。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能力明显增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人均0.14万美元,2019年增加到0.56万美元,年均递增7.6%。③数据来源:The World Bank,“Agriculture,Forestry,and Fishing,Value Added Per Worker(Constant 2015 US$)-China,”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V.AGR.EMPL.KD?locations=CN,2022-08-01。按当年价计算,2001年我国农业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为254.76亿美元,2020年增加到1651.78亿美元,年均递增10.3%。④数据来源: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https://www.fao.org/faostat/en/#data/CISP,2022-08-01。

随着农业优质化、安全化、绿色化、品牌化不断推进,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彰显。如五常大米、褚橙、云冠橙、潜江小龙虾、湖南凤凰腊肉、河北万全玉米、海南万宁菠萝、安化黑茶和六盘水猕猴桃等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不断提高,品牌溢价和对农民增收的促进能力快速形成。有些涉农节庆活动在推介农产品的同时,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在迅速提升。

名优特新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步伐明显加快,其竞争力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产业融合化、产业链一体化不断深化且相得益彰。如新疆内陆棉花产业带、桂滇粤甘蔗优势产业带、云南斗南花卉产业带、新疆库尔勒香梨产业带、宁夏枸杞产业带和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甚至诸多特色农业小镇,已成为农业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的示范样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融合化、产业链一体化过程中起到领航作用。

涉农产业链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网络联动、优势互补关系加快形成。近年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引人瞩目。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产业联盟日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和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旗舰,中粮集团等跨国农业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日趋活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生态日益健全。许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返乡入乡创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的先行区和优势区。

(三)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仍然任重道远

我国人均GDP不及许多农业强国的1/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难以形成对农业强国建设较强的支持能力。2019年,按现价计算的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的5.9%、法国的8.9%、澳大利亚的5.8%、日本的23.1%。①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计算得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数,农业增加值的数据来源于:The World Bank,“Agriculture,Forestry,and Fishing,Value Added(Current US$),”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V.AGR.TOTL.CD,2022-04-30;农业从业人数的数据来源于: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https://www.fao.org/faostat/en/#data/OE,2022-04-30。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水平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状况与农业强国的要求差距甚远,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仍处于农业强国建设的起步阶段。农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两大战略性领域,也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突出短板弱项。近年来,我国许多农产品品牌加快形成,但能与新西兰“佳沛”奇异果相媲美的全球农产品领导品牌还很少。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中,区域、产业组织各自为战,导致相互之间打“消耗战”,“劳民伤财”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在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行业影响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力的农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组织和跨国农业企业方面,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存在明显的层级差别。从许多农业强国的经验来看,农业强,农业产业组织必须强;农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跨国农业企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赋能小农户、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领头雁。近年来,我国农业组织创新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农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跨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增强,对资源流动、要素配置的影响也只是区域性的,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缺少影响力和话语权。

我国农业创新驱动能力与农业强国的要求仍然相距甚远,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农业强国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多地在推进特色农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低层次、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增产减收、产品滞销甚至产能过剩,这反映出我国农业创新能力建设任重道远。

上述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如农业创新能力不强,与农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跨国农业企业等现代产业组织发展水平不高密切相关。许多现代产业组织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先锋,也是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领头羊。当前在我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前,我国农业强国建设仍处于“打基础、建框架”阶段。要通过厚植农业强国建设的根基和发展优势,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实现局部突破,丰富全面建设农业强国的底蕴,增强农业强国建设的可持续性,为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国提供强劲支撑。

从“套路贷”的产生背景及概念的界定来看,“套路贷”脱胎于传统的民间借贷,是以民间借贷为诱饵,通过制造种种“合规”流程,设置重重诈骗陷阱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套路贷”可以说是高利贷的高级发展形态:一方面,“套路贷”不同于传统的高利贷,借贷行为已由违法型向犯罪型转变,另一方面,借贷中的套路手段贯穿始终,借贷方式已由索利向侵财转变,不法分子分工明确,层层设套,令借款人防不胜防。总的来说,“套路贷”犯罪是指嫌疑人利用借款人急用钱款且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弱势情形,诱使借款人签订虚高金额的借款合同,随后通过恶意转贷垒高债务、肆意认定违约、非法索债、虚假诉讼等手段,最终达到非法占有借款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二、我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路

(一)强化系统思维,提高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要将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融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行动中;将顺应发展阶段要求、突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与协同培育农业强国建设的底蕴有机结合起来;将在农业强国建设方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7〕,与培育有利于农业强国建设的社会文化创新生态结合起来;防止将农业强国建设简单化为若干考核指标,顾此失彼,影响农业强国建设的系统推进。要看到,企图脱离国情农情和发展阶段、发展要求,把各农业强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离出来,再组合移植到我国,容易产生照猫画虎、东施效颦甚至欲速不达的后果。比如,一些农业强国的农业合作社、涉农行业组织和农业跨国公司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强,但这一典型特征的形成,是相关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谋时而动、顺势而为的结果,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强化系统思维,还要注意将推进农业强与国家强有机结合起来。从各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建设经验和普遍规律看,这些国家之所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优质化、安全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都比较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普遍拥有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这与其长期注重农民教育培训密切相关。另外,这些农业强国通过城市化和非农产业发展,鼓励城市产业向适宜的农村地区转移,为农业转移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增收机会;通过鼓励城市人口转行经营农业,鼓励青年农民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及鼓励具备条件的老年农民提前退休等,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这些也是重要原因。

(二)强化结构思维,科学区分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加速分化。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特别是与之相关的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要求农业发展进一步重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此外,未来我国人口增长明显放缓,并将在“十五五”期间见顶;人口老龄化提速,2021年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4%,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8〕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虽然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继续重视总量性矛盾,但是更应看到总量性矛盾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减弱趋势,结构性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明显增强。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例,顺应我国居民粮食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的要求,我国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粮食供给的优质化、多样化、品牌化、营养化和安全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调整应该注意完善相关支持机制。我国口粮消费在总量上已呈稳中趋降态势。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需求的增长将呈现以饲料粮增长为主、工业用粮增长为辅的格局。当前我国谷物库存充足,尤其是稻谷、小麦出现了严重的阶段性过剩。在此背景下,筑牢粮食安全防线,要在夯实口粮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警惕部分地区在口粮供给保障上用力过猛,导致饲料粮尤其是非粮作物短缺,使其成为推动局部地区农产品过度进口以及种粮农民收益下降的重要原因。〔9〕当前我国稻谷、小麦严重过剩,超储积压问题严重,在稳定产能的前提下,谨慎有序地调减低质低效区、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土壤重污染区的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同时推动部分超期储备的稻谷、小麦向饲用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要结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化陆海统筹的思路,拓展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选择空间,推进粮食安全观由“小口粮观”向“大食物观”转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10〕。按照上述思路,也有利于拓展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选择空间,有效提升居民健康营养膳食水平,更好地满足今后养殖业的饲料消费扩张对蛋白质的需求。

(三)强化融合思维,推进农业农村、城乡融合发展

在后发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更需要重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坚持二者一体化设计、一并推进。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方针,将增强农业对国内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和培育农业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激发乡村多重功能价值、激发农村人气活力、推动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要注意跳出农业抓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能力,为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标准引领、品牌强农、服务强农提供雄厚底蕴,为促进涉农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涉农产业组织多元化、网络化发展提供强劲支撑。要打造都市圈一体化的涉农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从区域核心城市到梯级节点城市再到县城、中心镇、乡村的梯度产业发展格局。把县城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枢纽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平台,强化农产品加工业和涉农服务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支持政策。

(四)强化历史思维,科学处理发展阶段转变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

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应该更加重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标准引领、品牌强农、服务强农联动发展,将推进涉农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结合起来,引导涉农创新能力建设走上战略引领、需求导向、实用为重的轨道,推进我国农业创新驱动能力建设做到“顶天立地”。在鼓励家庭农场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农业合作社、涉农行业协会对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关键作用,强化对农业合作社、涉农行业组织的支持政策,优化农业跨国公司等成长环境,引导期货市场等在完善农业宏观调控、带动农民增收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要科学把握发展阶段转变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优化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设计。比如,当前我国人均粮食和谷物产量明显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粮食库存消费比也明显高于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在此背景下,主要依据“当年粮食产量除以粮食产量与粮食净进口量之和”计算出的粮食自给率来衡量粮食安全水平,容易形成对我国粮食供求形势的误判,高估我国粮食的不安全状况。近年来我国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甚至更高①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计算得出。谷物自给率=谷物产量/(谷物产量+谷物进口量-谷物出口量),谷物产量和谷物进出口量数据均来自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分别为https://www.fao.org/faostat/en/#data/QCL和https://www.fao.org/faostat/en/#data/TCL,2022-08-01。,粮食自给率的下降既受大豆自给率过低影响,又与主要粮食品种国内外价差明显等因素导致的部分粮食品种过度进口有很大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粮食的过度进口。

(五)强化底线思维,确保农业强国战略行稳致远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在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将明显增加,因此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重要。要强化发展的底线思维,实现公平、效率和安全统筹兼顾,助推我国农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夯实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底蕴。要防止因为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扰乱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节奏,甚至中断建设进程。要创新农民收入补贴、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支持政策,帮助农民增强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借鉴农业强国加强涉农调查和信息搜集工作,特别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农产品宏观调控政策和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增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这也有利于我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更好地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要加强对国内外农产品、农业关联产品市场调控的经验教训研究,更加重视国际粮食、能源、金融和农资市场价格波动的相关性和传导机制,注意把握影响农业及其关联产品市场变化的常态因素、转型因素和危机因素,采用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等政策调控手段,提高宏观调控跨周期、逆周期调节能力。支持农业咨询服务业发展,引导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涉农行业组织和涉农企业增强利用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大数据等信息,应对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的能力。

三、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举措

(一)坚守底线、创新政策,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底线要求。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又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底线。近年来,我国“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11〕,形成了健全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要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切实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针,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12〕要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将打好种业翻身仗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结合起来。创新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有效落实“辅之以利、辅之以义”思路,完善相关保障机制,持续激发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种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扎实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要顺应粮食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在夯实我国粮食数量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保多样、保质量能力。在重视保面积、保产量的同时,更加重视保产能、保有效供给能力。要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物流通道畅通保障机制建设,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与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优化储备粮布局结合起来,鼓励运用期货市场、平台经济和大数据等资源,优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市场调控。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引导粮食和农业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效益、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粮食和农产品节约消费,引导粮食和农业产业链减损降耗。

(二)立足国情农情,推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转型升级和农业农村改革

要引导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进一步聚焦增强农业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聚焦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培育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黄箱政策向绿箱政策转型。通过农业收入补贴和农业保险来稳定农民收入,防止因农产品价格波动或重大自然灾害导致农民收入断崖式下跌。要将鼓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引导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结合起来。近年来,由工商资本主导的土地流转是推动土地价格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而地价上涨容易推高农业生产成本,导致土地流转“弃粮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调整,要继续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鼓励发展土地流转型适度规模经营,并将支持重点放在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上,要高度重视支持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加强对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补贴支持力度。鼓励通过发放服务消费券等方式,创新支持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路径。借鉴美国实施食品和营养计划的经验,鼓励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从支持农业生产向支持农产品消费适度拓展。将食品和营养计划作为美国农业财政预算支出中规模最大的项目,被认为是美国农业政策的核心。〔13〕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食品券计划,不仅有利于贫困群体和低收入家庭,也有利于农产品销售。〔14〕1985年美国出台的《粮食安全法》,将确保消费者以合理价格买得到充足的食品和纤维作为法定的政策目标,成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落脚点。〔15〕

(三)实施农业乡村产业振兴头雁计划和涉农产业组织创新联动提升工程

推进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效结合,培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增强农业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要按照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农业农村领域有效落地,引导涉农产业链供应链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按照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要求,推进农业政策转型和涉农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推进涉农产业组织创新,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和建设现代农业强国都是至关重要的。

市场经济是企业家本位的经济,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涉农企业家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合作社等涉农产业组织带头人,也可被视作涉农企业家。因此,要结合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实施农业和乡村产业振兴“头雁计划”,加大对涉农企业家成长工程的支持力度,鼓励拓展培训方式、创新培训路径,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涉农企业带头人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统筹利用能力。要科学把握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涉农行业组织、涉农企业、涉农平台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需求和发展过程中痛点难点兴奋点,积极推进相关政策创新,强化分类、精准施策,培育涉农组织创新层次有序、优势互补、网络联动格局,协同带动农业提升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涉农行业组织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培育本土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骨干带动作用。通过支持发展会展经济等方式,鼓励跨国农业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在带动农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全球价值链中发挥引领作用。

(四)促进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标准引领、品牌强农、服务强农联动发展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种业、农机装备研发、智慧农业、农业重大灾害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创新,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开展改革试验,探索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转化机制,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力。鼓励培育用户导向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平台型企业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探索科技、标准、服务融合发展方式,重点支持培育富有创新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带、产业区。鼓励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向带动小农户发展能力强的涉农产业组织和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带、产业区适度倾斜。优先支持开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标准强农、品牌强农、服务强农试验的示范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培育需求引导机制以及鼓励优质、绿色、品牌农产品消费结合起来,探索推进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由“支持保障供给”向兼顾“支持合理消费”转型。欧盟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转型的一个重要经验是,通过交叉遵守制度、绿色直接支付和农村发展计划,形成欧盟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框架。其中交叉遵守制度即农民为获得直接补贴,必须遵守食品安全、动物福利、动植物卫生、气候、环境、水资源保护、动植物福利、耕地保护等一系列规则,并通过交叉遵守标准和处罚机制确保规则的实施。〔16〕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转型试点工作,探索有效的推广路径。

(五)优化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增强农业劳动力素质和农村包容发展能力

通过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年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和在农业农村就业创业的能力,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合格的新市民,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优质劳动力。鼓励创新培训方式,支持政府购买公共培训服务,鼓励依托行业协会、民营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资源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创立认定农业者制度,获得认定农业者资格的人可以优先通过农业委员会等机构获得农地流转信息、租赁和购买农地,优先获得“经营所得稳定政策”补贴,并可获得“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中长期贷款和农协低息贷款。此举不仅有利于培育和选择现代农业经营人才,还有利于保护农地、提升农地使用效率和农民收入。〔17〕法国、德国等也曾通过资格认证和“绿色证书”等制度,强化对经营农场的农民的素质要求。在我国支持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可借鉴这些经验,引导督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提升素质,激励城市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兴办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涉农行业组织。在一些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多的地方,也可探索鼓励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的方式。此外,通过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增强农村包容发展能力也很重要。

猜你喜欢
强国农业建设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学习强国”礼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秦晋争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