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彬钗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城关小学 福建福州 350800)
在新课改的理念背景下,教师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而是应该明确本节课应该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学习中能给学生带来学习语言文字的学习以及它的运用和实践。教师需要提升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再为学生设计对应的言语训练,使学生可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懂得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语文言语能力的提升是奠定学生后续学习的坚实基础。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在学习语文时,一方面是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优势。”在这段话中,所指的“思想”也就是阅读文章的主题,而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所指的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教师受到这段话的启示,深刻地认识到了阅读内容与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的联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去感知课文内容。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掌握文本的表达形式,包括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而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虽然已经从最初的重情节内容分析逐渐转变为文本言语表达的教学[1]。然而,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是一味地注重阅读教学,忽视了对言语的理解与运用,进而无法深入地理解作者在其中所蕴藏的寓意,忽视了从读到写了解文章写法[2]。所以,现在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是一味重视阅读理解,从而忽视了言语的实践和运用。
根据情景教学的概念分析,其中明确指出了知识只有在与之对应的情景中学习才能产生价值。知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为了提升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应当在与之对应的情景中完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其表达的内容应当是相关阅读情景的解释与丰富,能够蕴藏着学生的体验、理解与感悟[3]。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缺少良好的学习情景,阅读与言语的训练成了两个个体。然而,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没有根据语言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的具体语境去理解,而是抽离出来,单项、机械或是孤立地进行言语的技术训练,这样就造成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演变成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运用中也是生搬硬套并没有注重当时的具体语境,无法从作者表达的角度出发,忽视了阅读的过程。
所谓的“语感”,是指一个人对于文字的感受能力,也是有一个人是否拥有语言素质的直接反应,而语感的主要形成是源自对语言长期并且反复实践,因此为了使得学生可以具备敏锐的语感,在小学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对小学生的语感训练,从而小学生能对语言有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对未来的语言实践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近段时间以来,许多的教师虽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关心,但真正在对学生表达训练时,却缺少对语感的训练,使得学生一直缺少这方面的认知,这样的情况只能造成两个后果。
一是学生在说话时容易脱离实际,过于追求敏锐的感觉,使得为了追求一些新鲜的词语,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是无节制地夸大语感的模糊性,正常来讲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应该是较为实在,但有时会产生对想说出的话能理解,但是不能言传的现象,这也是教师在教学生缺乏语感训练而产生的现象。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句子,进行比较,使学生可以了解一句话有多种说法,但又可以切合实际,进而让学生能够在进行句子表达时,快速反应。
根据双减政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率,减少学生课下学习负担。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理解其中所蕴藏的情感与内容,并高效地组织语言去表达故事的整个情节内容,实现最终的言语能力的提高[4]。因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可能会出现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现象,这时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训练学生可以按照顺序进行完整表达。
例如,在教学《花的学校》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们明确需要掌握生字并且流畅地阅读文章,然后回想一下课文中写了什么。学生们开始激烈讨论。一些学生说:有孩子们,还有花。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讲述故事,并且可以结合自己的语言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可以引导学生情感共鸣的故事。
比如,教学《读不完的大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并想象相应的画面,使文本内容可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5]。最后,教师利用书中课后题最后一题: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你感受到什么?仿照课文写一写,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在深入学习后,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先与同桌交流表达,然后再进行写一写,达到言语实践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言语训练关键在于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阅读鉴赏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首先交给学生科学的阅读理解方法,进而能够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小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随后在言语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借助文章中的关键词,去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紧紧抓住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去设计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先寻找整个阅读文本的言语关键,也就是文章的关键句子,促使学生去深入分析与预测角色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根据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其实一篇以时间为线索的童话故事,最明显的就是文章中所出现的“第二天”“二十一天后”等词汇。学生在发现了这些线索后,可以梳理出文章的主体结构,接下来进行深入分析与预测,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不断补充内容,为语言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可以梳理良好的学习观念,实现活学活用,使主动思考和独立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进而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6]。
情景法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与教师以及文本之间存在的共鸣点,更好地感悟语文文字表达中的用意。教师可以设定对应的语言环境,在其中融合语言的情感。根据实际的阅读教学内容,保证语言、情感以及内容之间实现互相融合与促进,进而激发出学生内心潜在的思想语言表达意识,保证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以及言语训练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7]。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现在的小学生生活无忧无虑,很难理解这篇文章中的虚实结合,所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插图,进行图文结合去理解,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再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动画视频,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解决了现在生活富裕的孩子对其残酷现实的不理解。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了故事的内容。通过整篇文章的描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谈论哪些地方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谈论,并选出代表发言,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言语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针对性指导,让学生们之间合作进行语言交流,保证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良好的提升[8]。
又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略读课文时,虽然其与精读课文不同,但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到言语实践,在整体感知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时,首先,教师应让学生默读课文,并试着为这幅《清明上河图》填写资料卡,试着说一说,在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去总结全文,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最后,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师设计了学习单,在课堂上开展名画推介会:这幅《清明上河图》,我们已经认识很全面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教师采用学习单的形式,降低了学生的语言表达难度,为其搭建有效的平台,让学生乐于去表达,通过言语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式,比较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句子和标点的独特之处,通过对课本的品味鉴赏过程中激活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标点符号作为句子的主要结构,也需要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特别注意每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方式,可以通过对句子中符号的替换,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替换后所发生的变化和理解。除此之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对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还要尽可能地增加课外的阅读材料,可以在较为适宜的机会中引入拓展的课外材料,使得学生可以增加积累量,开阔视野。
例如,在讲解《搭船的鸟》时,从“雨中船头来个伴,一只翠鸟来搭船。红嘴绿毛真好看,他的样子我喜欢。”这句话中便可知晓是一只翠鸟搭了“我”的船,知道了“我”与鸟的相识过程,并且通过妈妈的讲述知道了这是一只翠鸟。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一个充满童心的孩子向往大自然的故事。文章较为精短,但内容比较饱满,讲述非常清晰,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其中的话语,如“就在这时我看到一只小鸟衔着一根羽毛落在了我窗前,他眼神慌张,肯定是受到了惊吓!”这句话,让学生将最后一句话改成疑问句,再让学生认真仔细品味,询问学生哪一种写法效果较好,使学生明白虽然这两种写法意思相近,但肯定句会让人一下出现联想力,并且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使得读者对这句话印象较为深刻。学生通过对这句话标点符号的更改,进行比较与品位,随之懂得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说法,但每个说法所表达的含义并不相同。
根据上述文章叙述,在当前新课改以及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下,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语言与阅读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阅读文章,不但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与理解能力,还需要落实言语训练,保证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更加高效,除了阅读能力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实现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符合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总体目标,并且促进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深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