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潇涵,赵燕芹,连会斌
(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开放大学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整合资源组件而成,采用现代远距离教育技术,开展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开放性新型高校,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独特角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需求变化推动着继续教育不断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趋势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开放大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建党百年来,我国开放大学的发展已经转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为我国开放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时代,对开放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探寻开放大学事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开放大学的未来发展颇具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工农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中国共产党在1924年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在湖南通过《农村教育决议案》,1927又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根据当时形势需要,采取短训形式,提高农民干部的素质,培养出一千多名优秀的农民干部,为党进行革命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苏区,为提高广大党内干部的自身素质,武装党内干部,并调动群众参与到革命浪潮中去,中国共产党提出“干部教育第一、群众教育次之”的教育方针,由中央牵头举办各种干部培训班,采取在职干部培训的方式,创办出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学校、红色通讯学校等一系列干部教育学校,同时对群众开展识字班、冬学、半日校等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极大地提升了党内干部和群众的素质。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亟需开展国家建设,提升国家经济水平,但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我国文盲和半文盲的占比在社会中仍然相当大,在社会开展大建设中人才供给呈现出严重不足。因此,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我国社会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要求必须在全日制学校体系之外,针对广大成人群众开展半工半读、非全日制的教育形式,这种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开放大学的真正出现奠定了现实基础。1942年12月,教育部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举办成人学历教育,掀起了我国大学开办高等成人教育的序幕。1950年,干部借读班、马列主义夜大学等多种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在全国出现。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办函授教育,开启国内正规远程教育。至此,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亟需开设高质量的继续教育院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这为我国开放大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1960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指出可以用广播和电视技术举办“电视大学”,北京电视大学随即被批准成立。[1]其成为我国第一所运用远程技术开展成人教育的专门院校。在北京电视大学创办的成功经验推广下,上海、沈阳等地先后成立广播电视大学,切实满足了当时人们接受教育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学校是我国开放大学发展的先行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远程教育,为开放大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1966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受到较严重的破坏,成人教育事业停滞,开展成人教育的机构遭到解散、停办等,第一批广播电视大学同样被勒令停办,开放大学的发展陷入停滞时期。
1977年,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在访华期间与时任副总理邓小平交谈期间,在得知中国要恢复高考制度,但现有学位难以满足中国广大青年教育需求时,向邓小平副总理介绍了英国的“Open universi⁃ty”,即利用电视手段进行教学的大学,在此启发下,中央成立电视教育领导小组,开始讨论我国相应大学的创办问题。1978年8月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全国各地需要积极筹备成立广播电视大学。1978年10月30日,国家成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处;12月3日,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第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2],“广播电视大学”在此次会议起正式确立;1979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开学(其中上海电视大学一直使用电视大学,而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名,直到2010年前未更改)。1981年,第三次全国电大教育工作会议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方针和任务作出规定。1981年,国务院批准将电大列入我国第二批世界银行教育贷款计划项目,这给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带来经济支持。1987年,为了有效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原国家教委正式设置电化教育局,此举对于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建设起到了有利作用。1995年8月18日,国家教委关于转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要“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大学。”[3]1999年1月12日,国务院(国发[1999]4号)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各级各地广播电视大学开始同我国普通高校共同开展远程教育。1999年4月底,教育部正式批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率先开启人才培养和开放教育改革,探索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专科起点)培养框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办学进入新阶段,进入本科层次教育时代[4]。200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迎来办学30周年,其英文校名更改为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为更改开放大学的校名做了铺垫。
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5],由官方正式确立开放大学的校名。同年7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率先下发《关于同意建立上海开放大学的批复》,同意以上海电视大学基础,将其更名为上海开放大学,并于7月23日,正式挂牌上海开放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更名开放大学的电视大学。2012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部署,6月2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上海电视大学更名为上海开放大学的批复》《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关于同意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的批复》,同年7月31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更名开放大学,12月26日教育部发函同意江苏、云南、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开放大学,随即各省市广播电视大学纷纷更名为开放大学,国内对于广播电视大学的关注转向我国开放大学内涵的理解和发展。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体系。[6]2020年9月2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指出要推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更名开放大学[7]。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代,开放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开放大学的完全转设让我国开放教育有了质的提升。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初期,面对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继续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推动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成人继续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催生出专门的成人正规继续教育学校的产生,为我国开放大学的诞生奠定出历史和社会基础。我国开放大学的发展始终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人员的需求刺激下,函授、夜大等教育率先产生,为满足广大群众的教育需求,扩大教育普及面,北京电视大学利用广播和电视技术进行办学,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教育需求。在恢复高考时,为解决“僧多粥少”的招生困局,广播电视大学被政府高度重视,重新建立,培养出大批人才。为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播电视大学承担起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任务。后为适应社会转型发展,广播和电视技术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契合社会需求。可见,坚持社会需求办学是开放大学发展的基本主线。
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我国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对于开放大学通过政策形式进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审时度势,理性判断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指向,敏锐捕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并不断加强开放大学事业发展的进程,为开放大学能够生生不息提供了稳定剂。通常,政府在出台一项政策后,还会通过工作会议或者配套制度来辅助政策的执行,以此产生协同效应,保障政策切实落地实施。在开放大学的繁荣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理性抉择起着重要角色,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握社会发展需求,创造性地引入开放大学,通过政策保障开放大学在不同时期的调整和实施,为开放大学在社会发展中产生适应性保驾护航。
开放大学之所以能够在办学几十年来,至今在社会上立足,正是其自身所体现出的开放性,使其顺应社会发展。开放大学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远程教育形式,是将教育“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形式,为教育实现延伸性提供了有力模式,可以说开放大学的产生打破了我国教育的固有形式,将教育事业变得更加灵活,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增添一丝润滑。其次,其学习方式灵活,利用现代远距离教学技术可以时时学习,打破年龄、时空界限,享受个性化学习,还能够满足各种人群的学习需求,为构建终身教育社会提供了便利渠道。同时,开放大学不断变革自身教育技术,采用社会主流技术媒介,紧跟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完全契合人们学习诉求。因此,开放性特质成为开放大学繁荣的内生力。
“开放”“补偿”“融通”是开放大学适应新时代发展和满足特色化成长的三大特性。“开放”是发展之根、活水之源,是其他两大特性的必要前提;“补偿”是主要表现形式,是深化“开放”的有力手段;融通是深化“开放”,是健全开放大学教育体系的战略保障。
“开放”一词具有鲜明的包容性,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属性,凸显了开放大学办学的比较优势。具体体现在:积极探索在入学时间、课程安排、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弹性学制,打破年龄、背景、环境等因素形成的学习壁垒,吸纳广大具有不同学习目的的普通群体入学,打造“人人皆可学”的开放式高等院校。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累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开放大学与社会各界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面向全社会打造了具有公益性的开放式学习资源平台,满足不同目的的学习需求。这种借助信息化手段拓宽开放渠道的做法,打破学习的空间限制,“营造处处皆可学”的氛围。互联网技术让高校与市场产生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市场的反馈和需求加速改变着开放教育开放的不充分、不平衡的旧格局,让新时代的开放大学继续巩固优势,开放更加多维化、立体化。固发展之根,兴开放之利。开发大学转型升级必须铸牢开放意识,深化开放成果,抓住新时代转型需求下的黄金发展期,摸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开放教育发展道路,打造广阔的开放教育“试验田”。
“补偿”是开放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开放大学的重要任务。近年来,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在国内外掀起热潮,引发多个行业大变革,成为大国竞争力角逐的聚焦点。技术领域变革和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对人力资源提出新要求,二者形成合力推动劳动者对现有知识技能、行业认知等进行更新。相较高等学历教育高门槛和弹性较差的传统学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紧贴市场、产业与职业,采用非全日制教育形式来开展以专科、本科学历为主的继续教育,极大地弥补了高等学历教育的不足,满足了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增强作为开放教育的吸引力。
“融通”是完善开放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法宝,也是终身教育坚持的发展导向。新时代学习型社会是趋向多主体协同、全方位发展、多层次衔接的泛教育式社会。构建这样的社会需要以开放大学为据点,秉持融通理念,纵向提升开放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层次,横向提供与社区教育、学历教育、老年教育等介入通道,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互融互通、互相转换。
为深入推进国家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构建,开放大学需要推进自身办学体系现代化发展,优化开放大学的体制机制,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实现开放教育事业发展高效运行,在实施具体项目时,系统内可以依据“模块管理、择优分配、有劳有得”的原则,通过价值共创、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逐步打造品牌效应良好、资源优势明显、规模优势可观的教育集团[8]。坚持以国家开放大学为龙头,统筹全国各地开放大学发展,形成教育发展共同体,在开放大学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教育研究与评价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教育集团”内部优质资源之间的共享,充分照顾各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推进我国开放教育事业的进步。
开放大学未来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扩大自身的办学范围,在已有的学历继续教育基础上,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开展职后培训工作等非学历教育,开办短期培训班,满足社会短期教育的需求。同时探索自身学历教育层次的突破,推动硕士层次教育的开展,在全日制硕士层次教育中可以开设“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与开放大学相关的专业,深入研究开放大学的发展。同时通过联合培养或者自主办学的方式开展非全日制硕士教育工作,创新硕士教育形式,探索开放形式的硕士教育,走出“开放大学”特色,满足社会民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我国的开放教育从学历补偿教育逐渐转型为学历继续教育,因此开放大学开展职业教育,可以拓展教育对象接受职后教育,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开放教育的融合发展和开放大学的赋能增值。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是我国两种重要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调整;开放教育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有效扩大教育面,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载体。[9]在开放大学举办职业教育,可以为有效拓宽开放教育的功效,聚集优秀师资、实训平台为开放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开放大学未来需要坚持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通过开放教育的形式开办职业教育,搭建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学分互认立交桥,畅通学生学习通道。同时开放大学需要构建职后教育平台,以当前在职人员职后需求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和培训证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放大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联合办学制度,与我国相关优秀企业施行联合培养制度,开放大学为相应企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水平,同时可以利用企业对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自身基础建设、师资队伍、教学与课程质量等,实现真正的双赢,达成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联合发展的高效益。
推进我国开放大学的改革发展,对于优化我国人力资源供给、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开放大学要不断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健全多元参与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度,有效统筹开放教育与技能培训之间的关系,加强教育内容供给与学生接受教育诉求的内外融通。其次,课程结构应实现多元化。在开展成人教育过程中,要基于成人教育学生的需要,考虑成人接受教育的特点、接受开放教育的学习条件、成人已有的知识基础的差异,以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满足成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课程设置以职业性为导向,采取模块化课程,满足成人学习的“选择性”需求,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保障开放大学教育资源的优质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干预,给予学习者相关学习证明,作为学分互认证明;同时加强多元主体对于开放大学课程教育资源质量的监督评估,构建起系统的质量体系,借鉴国外开放大学办学模式,不断优化自身教育供给,成为新时代真正的开放大学。另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要考虑我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具有前瞻性的视野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风雨兼程百余载,开放教育永不息。开放大学的百年发展史贯穿了中华民族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教育的美好愿景,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育事业不断革新的,走向世界的点滴奋斗史。100年来,开放大学在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下应运而生,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在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的背景下,开放大学在“十四五建设”指导下,明晰自身特色与定位,立足社会实际需求,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创建开放式学习平台,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创造“裂变”价值,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新时代开放大学是否能够因势利导,稳步前进与坚持党的领导有密切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把握三全育人要点,依托学分银行、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开放大学融通机制,健全标准体系,推动开放教育提质增效,提升开放大学的办学质量,成为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战略高地,助力国家人力端供给侧改革,改革更高效地服务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